APP下载

谈如何促进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016-03-04刘嫣静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智障社会性同伴

●  刘嫣静



谈如何促进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刘嫣静

智障儿童往往社会性发展困难,而同伴交往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创设宽松、积极的交往环境,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鼓励他们大胆交往,形成亲社会行为、积极的交往态度,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性发展;智障儿童;同伴交往

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都经历着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儿童期是人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然而,生理、心理的限制使得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性发展困难,常常表现得胆小、不自信,缺乏积极的交往态度和正确的交往技巧。那么,如何促进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笔者认为,同伴间的交往是培养智障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交往可以使儿童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掌握初步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各种关系。而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它是儿童平日亲身社会实践积累的结果,主要通过与同伴交往的途径来实现。

学校是智障儿童与同伴交往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从家庭到融入社会的过渡性阶段。因此,培智学校必须抓住各种时机,有目的地引导智障儿童积极地接触周围的人和事,鼓励他们大胆融入社会群体,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帮助他们迈好走入社会的第一步。

一、积极创设交往环境,鼓励智障儿童大胆投入交往

儿童的身心发展依存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智障儿童学习交往的首要条件。

为了让智障儿童在合适的环境下学习交往,首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在轻松的氛围中,鼓励智障儿童与同伴游戏、交往,鼓励他们大胆开口交流,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由于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弱,缺乏自信,常因不会说而不敢说、不愿意说。因此,一旦他们开口说话,教师应做到耐心倾听,并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从而消除智障儿童的顾虑,使之敢说、爱说,乐于与人交往。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为智障儿童创设交往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做有心人,有目的地为儿童创设学习交往的环境,抓住各种教育时机,鼓励他们大胆地投入各种交往活动。卢乐山教授曾经说过:“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发生在游戏中。”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智障儿童创设游戏交往环境。通过游戏加强智障儿童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行为,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性技能。例如,拍球游戏时,教师故意只提供一个皮球,以帮助儿童学会轮流玩球;“娃娃家”游戏时,提供一块饼干,引导儿童学会与同伴分享食物;等等。

二、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帮助智障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表现为轮流、分享、助人、合作等。但要让智障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生活中,智障儿童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很难与同伴顺利交往,易与同伴产生矛盾和冲突,易成为同伴指责、嘲弄的对象或易遭人拒绝、被孤立等。因此,教师要针对智障儿童的交往现状,以及他们好模仿等学习特点,创设情境,进行模仿学习、游戏等。

例如,创设一个情境让智障儿童比较,搭积木时大家一起玩好还是一个人独自玩好?引导智障儿童讲一讲、评一评,再学一学做得对的小朋友,帮助他们在情境模仿中理解“好东西要大家分享”的道理。又如,当玩具不够时,启发智障儿童轮流玩或合作玩,通过反复模仿和演练,逐步帮助他们学会必要的交往方法。另外,教师也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小榜样”引导智障儿童。通过多种多样、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不仅可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他们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

三、深入观察了解,在实践中提高智障儿童交往能力

儿童交往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平日的经验积累,因此,应注重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智障儿童的交往能力。

首先,提高智障儿童语言交往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社会适应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在儿童阶段,随着语言成分的参与,语言交际成为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也把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培养智障儿童运用语言交往的技能势在必行。在培养过程中,针对智障儿童语言学习特点,首先要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话,勇于表达。其次,要教智障儿童掌握一些交往性语言。例如,游戏时会向同伴提出合理建议或请求,如:“我们一起玩,好吗?”通过一些简单常用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帮儿童更好地与人交流。最后,要求儿童能运用语言交往。可先引导智障儿童模仿教师,逐渐过渡到能主动与人交流;从单个词语的运用,到能使用比较完整的句子甚至一段话……

其次,培养智障儿童运用交往技能。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技能很多,要让智障儿童一下子全部掌握并运用于实际较为困难。因此,要把握好智障儿童的实际水平,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各种交往技能。如,低幼年级的智障儿童同伴交往较少,常以独立游戏为主。因此,教师就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向同伴借、还某一玩具或其他物品。通过类似的简单交流,唤起儿童最初的交往意识。进入中高年级后,由于其语言能力及社会性需求的提高,会开始产生联合游戏,合作行为的比例明显上升。同时,在群体活动中也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儿童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互相协商,提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办法。通过不断的体验式学习,使智障儿童学会在不同情况下正确、灵活地处理问题。

四、针对个体差异,培养智障儿童积极的交往态度

儿童的交往态度,主要表现为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对他人的主动交往所作出的反应。当智障儿童能以积极的状态与人交往,那么交往效果会更好,其交往能力也能相应得到提高。因此,培养智障儿童积极的交往态度也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极大,因此面对不同的儿童,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例如,有的儿童胆小内向,看见陌生人就会紧张,甚至恐惧。对于这样的儿童,教师要多给予他们与同伴接触以及表达的机会,并以表扬鼓励的方式为主,以逐步消除他们对交往的恐惧感,引导其学会积极面对他人。也有一些儿童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与人交往时容易兴奋、叫喊。对于这样的儿童,教师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制止、训斥,要教授一些基本的礼仪和交往技巧,并使之明白懂得礼仪、得体地与他人交往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喜爱。

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智障儿童能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对他们调节自我情感及健康情感的发展大有益处。因此,教师应当抓住一切促进儿童交往的机会,进行适当的品德及情感教育,帮助智障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遵守集体规则,懂得不任性、不欺负同伴,有好东西学会与他人分享,能乐于助人,等等。长此以往,智障儿童定能拥有积极的交往态度,也更能得到他人的欢迎和接纳。

G764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培智学校,215000)

猜你喜欢

智障社会性同伴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