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016-03-03朱洪运朱成明
朱洪运 朱成明
(吉林省柳河县圣水镇中心小学 吉林柳河 135308)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朱洪运 朱成明
(吉林省柳河县圣水镇中心小学 吉林柳河 135308)
所谓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与很多心理特质一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对某种事物有兴趣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他产生浓厚的乐趣在进一步发展到志趣,决心终身从事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今后的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实现外部动机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切身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畅快的遨游在知识的殿堂,沐浴先人智慧的阳光,并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知识殿堂真正的主人。
兴趣是伴随着积极情感的认识倾向。带着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人全情投入,精力集中,激发起极大的学习热情。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成为学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的动力源泉。然而,不少学生反映,“我也知道兴趣对学习很重要,可我就是对所学的课程提不起兴趣”。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会影响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对学习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把学习当成负担;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所花学习时间不少,但学习效率不高,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遇到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绕道走,又羞于向老师、同学请教,致使问题束之高阁,越积越多,学习兴趣必然下降;还有一些同学受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的影响,产生了对异性朦胧的向往和爱慕之情,不能自拔,整日精神恍惚,无心向学。第二,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许多学校教师授课方式仍然是“一言堂”,教师只满足于学生无意义的全盘吸收,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师生间常常缺乏情感交流,教师没有运用人格的感染力感召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任凭学生的学习兴趣出于自为的状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要求过高,对学生在学业上的停滞下降,不详加分析,而是一味批评指责,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逃避学习;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无知也能挣大钱等不合理现象日益消磨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着学生的学习信心。
兴趣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虽然不是在所有的需要都会产生兴趣,但是符合需要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基于对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兴趣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总是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也就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而兴趣也就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扩大和丰富,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习兴趣中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并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实际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多动手,勤动脑,积极思考,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兴趣的培养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另外,我们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而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加分、颁发奖品、给他某一特别的权利等等。“好极了!”“就是这样!”“我为你自豪!”“棒极了!”“真是不可思议!”“真不错!真有你的!”“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
二、兴趣培 养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不应不耐烦,不应态度冷淡,不应打断学生的话,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