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二夹弦”生存现状、发展和传承研究*
2016-03-03姚旭光
姚旭光 程 敏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安徽阜阳 236032)
安徽“亳州二夹弦”生存现状、发展和传承研究*
姚旭光 程 敏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安徽阜阳 236032)
二夹弦是流传于皖北的地方剧种,历史悠久、曲目众多、独具艺术价值。2008年在政府、表演艺术家、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亳州二夹弦也面临着生存、发展和传承的困境。
亳州 二夹弦 音乐特点 传承发展
亳州,简称亳(bo),别称谯(qiao)城,安徽省地级市。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自秦时置谯县以来,历经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县建制,其间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亳州成为三朝古都之地。
亳州二夹弦,又名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国家非物质文化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二夹弦、两家弦、大五音。
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建国后,二夹弦艺术得到快速发展。1958年底亳县县委根据当地群众的建议,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桑园会》、《张文生赶考》、《花厅会》三个二夹弦传统小戏应运而生,登上舞台。1959年10月亳县二夹弦剧团演出的《金龙盏》受到阜阳行署领导的高度赞扬,被誉为“跃进剧团”。1960年3月,二夹弦剧团因成绩卓著,又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62年亳县二夹弦剧团的高中贤、王玉芹曾与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3年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特邀高中贤、王玉芹、马璐等人再度赴北京景山公园演出《金龙盏》,受到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对这一稀有剧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些来自亳州广大人民群众的村言俚语,表达了对二夹弦这一剧种的喜爱和赞美,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稀有剧种的珍贵价值。
2008年,安徽省亳州市申报的“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安徽省小戏、折子戏大赛,剧团参赛的二夹弦《谢瑶环》获集体演出优秀奖;个人演出一等奖。2008年国际徽商大会上剧团应邀上演的二夹弦《红珠女》更是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09年4月安徽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剧团参赛的二夹弦《法场》获个人二等奖。2009年5月,创编的大型古装舞台戏《东汉丞相》被央视4套栏目成功录制。2009年9月在省文化厅、文联、戏协和亳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承办了首届2009中国·亳州皖、鲁、豫二夹弦演唱大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到目前为止,亳州谯城区梆剧团是唯一能够演唱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的文艺团体,但仅仅是一些小剧目。二夹弦基本上濒临灭绝。为了使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能够保存下来,亳州市谯城区决定,在不影响春秋季演出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确保每年排演一台《二夹弦》大戏,并进行公演。从1999年以来,亳州二夹弦剧团参加安徽省折子戏、小戏大赛,《刎经堂》、《寻妻》、《三更情缘》等剧目均获得了好的奖项。
亳州二夹弦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可如今知道和谈论它的人却很少,也鲜少看到亳州二夹弦的舞台演出,从事亳州二夹弦创编和展演的工作者更是寥寥无几。亳州二夹弦面临着后继无人、经费紧张、剧目乏新、市场黯淡的生存困境。
根据二夹弦的生存现状及传承模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设想
一、回归“民间”
亳州二夹弦是一种民间戏曲,不论任何戏曲剧种,都是一种群众艺术。这些年虽然戏曲大的趋势在走下坡路,但是一些民间小调却在农村发展,站住脚跟。不论是发行唱片还是现场演出,都受到了人民的喜爱。重回民间、在群众的沃土中成长,应该是亳州二夹弦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抓紧培育新生代演员
演员在戏剧艺术的各个环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是作品与观众的桥梁,没有了演员亳州二夹弦将无从发展,我认为可以从现在广大的民间二夹弦中发展一些演员。首先,他们有自己的利益所在,他们愿意去学习。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欣赏对象,对于亳州二夹弦更好地融入群众,无疑是具有巨大作用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增加。农民对于文化需求的一份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对于戏曲的需求是强烈的,他们希望政府每年的送戏下乡活动再多一些,特别是中年以上人群对于戏曲的需求达到60%以上。
三、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与创新
一个戏剧的生命力,常常表现为他的吸收、融合与革新的程度。亳州二夹弦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其外观系列也有不少陈旧之处。如剧情拖沓,节奏缓慢,某些程式表演无美可言,伴奏乐器单调等。这些都是我们新生代观众所无法接受的,固然,亳州二夹弦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我们在有些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面貌,但是面临市场黯淡,亳州二夹弦岌岌可危的现状,改革与创新是必要的,融入新的元素也是必行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辉煌一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二夹弦”的发展、传承让人担忧,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在民间、发展也与社会同步。亳州二夹弦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支撑。相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表演艺术家的坚持下,亳州二夹弦能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1]孙守刚.山东地方戏丛书.《两夹弦》.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1
[2]廖奔.《试论清代地方小戏的兴起》.艺术百家,1993
[3]付红伟.《浅谈非遗毫州二夹弦剧种的艺术成就》.大舞台,2010
[4]冯玉琼.《毫州二夹弦扬百年古韵》.毫州晚报,2008-12-31
*2015年度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7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