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德育的最佳时期

2016-03-03王银娥

关键词:德性阶段德育

王银娥

(西安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西安 710065)



【教育教学研究】

基础教育:德育的最佳时期

王银娥

(西安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西安710065)

依据儿童的认识发生与发展理论,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阶段,更是德育的最佳时期。德育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成长成人的过程,这与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关系甚大,这就决定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德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做到“德高学高为人师,身正影正为人范”;其次要注重科学的德育方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品学兼优的各类人才,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基础教育;德育;最佳时期

一、德育的内涵、目标及特征

德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是相对智育、体育、美育等而言的教育方式。笔者以为,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应该如何”“不该如何”“应该何以可能”“不该何以成立”的良好习惯和德性养成的教育方式,内含着个体道德品质、个性修养及遵守纪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等等。德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阶段。

德育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成长成人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使教育对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良好德性养成的最佳时期,这与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讲,德育的首要功能在于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形成了公民教育的完整体系。[1]其中的“育人为本” 道出了教育的实质。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当为教育的首要职责,正如冯友兰所说:“照这个名词的最高的意义说,做人是说人必须有一种道德品格,可以使他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使他‘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弗为’;可以使他‘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可以使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孟子所谓‘大丈夫’者。”[2]271人何以能成为如此高尚有气节的人,后天的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上好“做人”这人生的第一课,这就是德育。

从社会层面而言,德育涵盖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等诸多非智力因素。依据学生所处受教育的不同阶段,这些因素将逐步渗入和生成。“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对于他的品格,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我们称之为‘化’。”[2]270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这种“化”就是良好的校风,“所以一个学校,亦有其风尚,即所谓校风是也,一个学生的动作言谈,都是受他的学校的校风影响”。[2]270“教”主要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化”主要指道德的陶冶和养成,包括教师身体力行的无形感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染以及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3]学校更应在“化”上下功夫,并与社会各界共同营造良好的“化”人氛围。

德育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德育的生活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德育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必然的。“道德必与社会有关系。如果没有社会,也就没有道德或不道德的问题。”[4]因而德育的社会性,必然体现为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德以及在公共领域所凸显的个人德性修养。其二,引导性。德育的实质在于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融合,教育者的言谈举止对受教育者具有引导性,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或曰“行胜于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以实施的,之所谓“教书育人”。 其三,具象性。以具体生动的事象作为德育载体,而非抽象的说教,尤其是幼儿德育。其四,时代性。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德育的内容及形式应与时俱进。其五,阶段性。以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实行不同内容及形式的德育,如幼儿德育、小学生德育、中学生德育、大学生德育等。

二、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对象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幼儿和学生,处于教育的启蒙和奠基阶段,因而这个阶段的德育也必然具有重要的奠基性。

事实证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基础教育阶段,幼儿园老师的科学引导和行为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方式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5]可见,基础德育是教育之核心。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奠基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生与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其认识载体由实物→符号→初步的逻辑思维→脱离实物和时间的运演,说明人的认识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幼儿时期,“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得动之以手”,“认识就是转变实在,从而理解某一状态是如何产生的”。[6]从皮亚杰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见,基础教育中德育启蒙及奠基意义之所在。尤其是德育更应从幼儿抓起。在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幼儿园里,应着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这是很多科学家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共同认知。可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教师的悉心引导。人生的德育启蒙不仅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生成,而且对其日后的人生影响甚大,在一定意义上规定着其人生的航线。

2016年最新《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的德育启蒙,其实就是做人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7]“做人” 是德育之本,更是教育之本。做好一个人,具备了人应具有的良好品德是前提基础,然后方能做事,也才能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为此,教师应该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引导和陶冶幼儿稚嫩的心灵,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及细节中引导幼儿生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游戏中使幼儿“玩”出好的个性,“玩”出好的人际关系,“玩”出智慧,开拓其思维,使幼儿初步养成“真善美”的德性品质。这是幼儿园工作之首。其次才是幼儿文化知识的启蒙,如果颠倒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甚或以智育为中心而忽视德育,那就不仅是幼儿及其家庭的悲哀,更是民族国家的悲哀。

少年是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强”,这是从国家未来发展的视角诠释发展之根本力量。其中,首要的是儿童及少年的良好品德及良好个性、合作意识、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强大,而人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人的德性及习惯对文化知识的获取具有制约性,尤其是儿童及少年时期。情绪是非智力因素,但情绪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学生情绪不佳甚至低沉,那肯定不想学习、不想做事,幼儿表现更甚。为此,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探寻孩子心情不好之原由,再耐心开导使其愉悦起来,然后再说做作业等其他事。

幼儿时期是人生智力开发、人格健全的关键阶段,教师、家长、社会都要关注幼儿教育,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诚信品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应对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是关涉人生命运与幸福的大事,更是关涉一个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8]因而,德育应该从幼儿园抓起。

三、基础教育中德育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德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常言道:打铁还得自身硬。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积累和沉淀较为丰厚的知识储备,并能在德育实践中灵活运用,冷静且游刃有余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并从容不迫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做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德育工作者,必定对学生能够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昭学生及其周围的人。

其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德育引导。针对基础教育中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施以不同的德育方法。幼儿园教师通常被称为“阿姨”或“叔叔”,本身就给幼儿以亲近感,可以消除幼儿的陌生感,与幼儿交朋友,这样“阿姨”“叔叔”就应以情感引导,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幼儿。在“玩”中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有好吃的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主动扶起不小心摔倒的小朋友;吃饭前洗手,洗完后及时关闭水龙头;与家人过十字路口时,一定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午休时不说话、不影响他人休息;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垃圾;“阿姨”“叔叔”提问时要踊跃发言等等。用实际案例告诉幼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些看似简单易行之事,只要养成习惯,就会渗透到幼儿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当中。这种做人的品行就应始于幼儿园的德育,这必定为小学、中学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础。如果在幼儿园时鼓励幼儿比谁的学习好,这是一种拔苗助长之行为,有悖于幼儿园教育之本。

再次,“少年强则国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到了小学阶段,虽然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但德育仍应放到首位。在各科教学中,都应渗透德育,如逐渐增加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的素材,讲述革命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动人故事;同时还要讲述这个时期叛徒等反面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从而树立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理念,并不断提升学生对此的辨别能力。要培养学生合群意识,与同学互帮互助。到了初中讲“道德规范”时,就要增加“为什么?”开发智力的同时,使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其时的德育带有一定的理性因素。此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萌发期,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情感因素,对一些叛逆行为要正确引导,切忌粗暴。将理想信念贯穿于德育中,注重榜样力量的引导和树立。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要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强调追求梦想时必须具有的“坚持”精神,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困难时的坚毅,这是人良好品质中较高层级的个性品质。同时,还要强化遵纪守法理念,并从理论高度来诠释,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德育对智育等其他教育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一个具有良好德性品质的人,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寻具有坚定性,对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具有坚强的克服力,一般不会畏难而退。相反,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及德性的人,遇到困难就绕着走,碰到难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抄同学的答案。可见,学生良好习惯及德性品质的养成何等重要。

四、德育的困惑及其路径选择

德育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核心地位尚未切实到位,其功能尚未充分凸显。虽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中都表明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并未落实。其原因大抵在于中考、高考指挥棒使然,教育的这种功利性导致基础教育德育的困顿。到了大学,一开始就要学习《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一些大学生便后不拉水、洗手后不关水龙头、在校舍墙壁上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屡屡发生,这些早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解决的问题,竟然出现在高等教育阶段,这充分表明我们基础德育的缺失。 其次,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使学校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智育”的竞争,这样必然使“德育”处于次要地位。由此造成相当部分的学生成为“高智商”“低德性”的“准社会人”,这是教育的一大悲哀,也是少年非诚信乃至犯罪(包括网络非诚信及网络犯罪)的原因之一。再次,市场社会中非诚信等缺德事件的频发,必然影响德育工作。虚假广告、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一则表明社会的诚信状况不佳,二则表明制度的惩戒不力,三则表明德育的不给力,即非诚信者基础德育的缺失。诸种要素相互影响造成一种非良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更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最后,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位。在市场社会中,不少家庭为生计奔波,孩子的德育明显缺位。大多数家长寄希望于学校,而学校也有其困惑。如此等等,导致基础德育不到位甚至缺位。

关于德育的路径选择,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要对基础德育进行有效监管,进一步夯实“德育”的核心地位,使学生真正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使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在“育人”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智育水平。其次,在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政府要强化诚信管理机制,加大对非诚信等不道德行为的惩处力度,社会各界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育人氛围,避免非道德及非法事件的发生。同时,家庭德育要到位,家长要在孩子不同的受教育阶段适时地进行正确引导,建议家长选择符合孩子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孩子生活经验的读物,应享受与孩子一起阅读的乐趣,对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良好道德行为,及时给予鼓励。[9]促使孩子全面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良好公民。

综上所述,德育是塑造人的教育尤其是基础德育,关涉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品学兼优的各类人才,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王银娥.关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些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8-70.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张允熠.冯友兰的德育思想与“抽象继承法” [J].江淮论坛,2012,(6):69-75.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4卷[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74-275.

[5]小沈老师.从零教学改变了我的视角——融入生活的围棋[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9fc0d01009hqj.html.

[6][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

[7]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68.

[8]王银娥.幼儿诚信伦理教育:治理网络非诚信的路径选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7):71-74.

[9]骆风,罗舒薇.亲子阅读中的家庭道德教育调查研究——以广州市3~6岁幼儿家庭为例[J].唐都学刊,2015,(2):15-19.

[责任编辑兰一斐]

Basic Education: The Best Time for Moral Education

WANG Yin-e

(TheEditorialDept.ofJournalof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Basic education stage is the best time for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growth rule. Moral education,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age, psychology, cognitive level, promotes children’s growth and determines its core position in basic education. Moral educators should firstly set up lifelong learning concept, improve their own moral cultivation and overall quality, and secondly, teach scientifically so as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an all-around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talents who are excellent in both character and learning as well as constructors with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e cultivated for the country.

basic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the best time

2016-03-01

王银娥(196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唐都学刊》主编,编审,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

G621

A

1008-777X(2016)03-0096-04

猜你喜欢

德性阶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