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探论

2016-03-03王星星盛秋生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性先验康德

王星星,盛秋生

(1.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探论

王星星1,盛秋生2

(1.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整个哲学的历史把自身聚集到它最可能实现的形态当中去了;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从那时起,康德的批判哲学始终统治着欧洲的思辨哲学领域。我们可通过研究康德三大批判著作来了解 “物自体”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物自体”一方面作为知识的界限而具有其消极作用,更重要的是“物自体”给人们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包含了道德和幸福。

康德哲学;批判哲学;物自体

一、康德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要理解康德哲学,就必须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在那个时候,近代哲学提出的问题至关重要,比如休谟对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休谟使其独断论的迷梦破碎。独断论往往被批判者称为教条主义,也就是17世纪的德国比较主流的理性派哲学,称之为唯理论。

(一)康德批判哲学产生的背景

当时欧洲主要存在着两派的争论: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派。唯理论的创立是由笛卡尔开始的,斯宾诺莎继承了笛卡尔的思想,即崇尚人拥有绝对理智能力的哲学,斯宾诺莎之后便是莱布尼茨,但莱布尼茨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之后由他的弟子——沃尔夫将其观点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证明体系,并成为康德时期的官方哲学。康德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受熏陶的,接受的是唯理论的哲学。

与此同时,英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当时的经验派。那是由弗朗西斯·培根所创立的,霍布斯完善了培根的思想,洛克深化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经验派更加注重的是经验,强调知识是从感性经验和感觉中获得的。如洛克认为人心是一块白板,外界在我们心中印下痕迹,继而形成知识。而理性派则强调先验的观点,人心中本来就有一些先验的观念,正是由于这些先验的观念才能形成知识,一切知识的根基就是理性直观的知识。理性直观的知识是不需要我们来证明的,是大家都会认可的。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回忆说。

1.休谟的挑战

经验论通过贝克莱和休谟的深化和彻底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验论在贝克莱、休谟以前基本上是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承认我们的感性知识来自外界客观实在的事物对我们感官的刺激。但贝克莱和休谟认为我们在感性中所接受的印象、观念才具有真实性,而不顾知识的来源问题,他们贯彻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因果律仅仅是因为我们经验生活中多次、反复重复而得来的习惯性联想。然而在康德看来,捍卫自然科学的尊严就在于证明它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具有普遍必然性。休谟的怀疑论动摇了自然科学规律的支柱——因果关系。

2.卢梭的影响

康德通过读《爱弥儿》深受卢梭的启发,尤其是,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人生的幸福问题,那么它就没有可用之处,不能为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寻找根基,所有这些知识都白费了。

(二)康德提出的解决方法及其体系轮廓

从休谟的基本立场出发,难以驳倒怀疑论。康德认为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是解决知识危机的唯一办法。康德的任务就是要重建科学知识的稳固的“大厦”,科学知识的规律——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客观存在的,康德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去探讨科学知识形成的条件是首要任务,而并没有正面回应休谟提出的问题。

康德哲学整合了经验论和唯理论这两种哲学观。“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它们却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1]1,在时间上是开始于经验材料,但从逻辑上未必是这样。知识不仅包含着后天纯粹经验性成分,也包含了主体先天性成分。先天的成分是由认识主体拥有的成分,后天纯经验成分是通过物自体刺激人的感官使主体形成的知觉和印象。在认识中先天成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先天直观形式比如时间和空间,是形成数学知识的先天内容;另一个是知性的纯粹概念,是自然科学知识得以成立的先天形式。一切知识的构成都包含有主体先天成分和后天经验成分。先天性这一重要的成分,使自然科学的知识具有规律性的一个支撑,这是针对经验派(尤其是休谟)不承认人的知识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而做出的回应。康德则认为,先天的成分不但逻辑在于前而且蕴含在经验知识中。从先天的角度来看,凡是确定发生的事情必然要纳入到因果律中,即知识是有先天必然性的。

康德哲学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前后之分。在批判时期之前,他是一个坚定的唯理论者,这主要归功于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影响,他研究的领域并没有超出自然哲学的范围。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关注点开始发生转向,主要是关于人性的探讨。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不是自然科学具体怎么构成的,怎么研究的,而是对主体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自然知识的能力进行考察,这是基础。这无疑突出了主体的先天性和能动性,自然界的规律如果不面向主体,那就毫无意义。实践理性批判着重分析主体的自由意志是如何建立起道德的。纯粹实践理性——道德律:用自由意志来限制主体的活动。判断力批判是对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是对知、情、意中情的考察。判断力批判虽然不是一大体系的建立,但对于康德哲学来说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审美和自然目的论两个方面连接了人的认识和道德。但是这三个批判并没有奠定三大形而上学,而是形成了关于自然界的形而上学和关于人的道德的形而上学。第三个批判没有对应的形而上学,它只是起着桥梁作用。

二、康德哲学中涉及的“物自体”

康德设定物自体的三个理由:第一,为了保证对象具有实在的根基。第二,把知识限制在现象界,来确保人的知识都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设定物自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为道德和自由留下可以发挥的空间。

(一)现象后的物自体

先验感性论探讨的是纯粹数学知识形成的条件。人的认识能力在康德那里被划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是属于主体认识能力的接受性,但不是消极的,感性在认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感性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后天的质料,二是先天直观形式。后天的质料便是由物自体刺激主体产生的,先天直观形式有空间和时间两种。在康德看来,空间是几何知识形成的条件,时间是算数形成的条件。

1.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

主体的感官在产生感觉、知觉或印象时,往往会产生空间感,每一个感知的对象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康德认为空间是主体的先天能力。所有的知觉到最后都要在主体的内部转换成时间的形式,所以说时间是感觉通往主体内部的条件。康德在此提出认识论的两条原则:第一,先验的观念性原则。以往的物理学和哲学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实在的,它们独立于主体之外,但是在康德这里有一个逆转,认为时间空间是主体的先天能力,所以它既有先验性又有观念性。第二,经验的实在性原则。没有时间和空间对象根本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它们又是条件,因此具有经验性的实在性。

2.后天经验材料的来源——物自体

作为后天经验的来源,主要在于作为形成刺激的支撑物,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物自体虽然可以形成知识,但是你的知识涵盖不了它。物自体只作为“本体”存在。其二,物自体不是现象,显然它就不在时空范围中,那么可以推知它是超时空性的、精神性的实点实在性。

(二) 思维主体后的物自体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承认物自体是经验材料的来源,但光有外界刺激还不能构成科学知识,还需要主体的先天能力。它有感性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经过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人们发现时间和空间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但这只是感性层面上的。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三层:感性、知性、理性。

1.知性与感性的关系

人的知性和感性能力共同构成了回答“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基础。知性不能脱离感性经验而单独使用,感性主要提供对象。知性思维感性提供的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1]52感性能力的作用是积极地接受纳入主体认识范围的对象。建立知性概念和知性原理体系是知性的能力,它具有自发的能动性。范畴(范畴作为纯粹知性概念,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井然的严密系统,即“先验逻辑”的系统)就是依靠主体的知性能力自发形成的,它是可以涵盖一切客观事物的概念,比如说实体性、因果性等,是最普遍的概念。康德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有其根据,它把逻辑判断表按照逻辑关系排成一个整体。量的、质的、关系、样式的判断都不是一对一对的,而是三个三个,有正、反、合的整体关系。量、质、关系、模态互相之间是通过考察主词、谓词、主谓词之间的关系以及“是”的内涵,形成一种逻辑关系的。

通过对形式逻辑的判断表的改造可以引申出范畴表,范畴表需要考虑经验对象,而不像形式逻辑的判断表不考虑对象,只是思维的工具。先验逻辑作为关于真理的逻辑,需要考察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从这里开始,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现象界的本体论)并不像以前各自为一个部分而互不相干,而是互相在自身中可以看到对方,三者融为一体。

2.先验演绎

范畴经过演绎来说明这些范畴为什么可以运用于经验的材料,运用于经验的对象。感觉表象通过一种结构一开始就得到确定性,首先对象在时间空间中就必须被综合起来,通过想象力将对象综合起来,再经过范畴把这种综合的对象统一起来。

我们如果继续像康德那样提问,就会追问各种范畴是怎么形成的。范畴来源于先验自我意识,这不是康德自己发明的,笛卡尔可能影响了他。“我思故我在”及其全部思想都默认自我意识创作了所有的存在,当然包括理性的知识,康德认可了这种思路。如果再追溯先验自我意识背后是什么,那只能说是物自体,它不可知,即思维背后的物自体,它有这种先验的自我意识的统觉能力。如果主体不具备这种先验的自我意识,没有先验自我意识所使用的12个范畴,那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就不能成立,一切自然科学知识就都是人类的假想,人类的科学知识也就失去了可靠性和确定性。

三、物自体的意义

以上讨论了自然知识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有两种物自体:现象背后的物自体,思维背后的物自体。那么,物自体的设定只是为了不可知吗?它有何意义?

(一)积极意义——至善

康德不仅仅满足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他还始终关心着人的自由、道德、幸福等问题。例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康德通过划分现象与物自体来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认为自然界是按照因果必然性的法则运行的,而认识主体是能使用自由能力的。《实践理性批判》涉及的物自体问题,是关于人的自由、人的实践能力、人的欲望等问题。人一开始就有欲望、就有意志,然后他把自己的欲望和意志表现在经验世界,体现并实现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对感性的世界造成影响,所以它要从分析论的原理分析出发,然后从原理分析降下来,进入到概念分析。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即善和恶。其间,康德认为为实现道德律还需要一个动机,这个动机促使你能够现实地做出一种合乎道德律的感性行为,即敬重感。在考虑道德的时候是否要考虑效果,这是辩证论加以讨论的,康德认为最完美的善是要考虑效果的,即道德和幸福的匹配。以下重点分析几个部分来揭示物自体理论的贡献。

1.分析论之一:原理分析

在分析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原理,一种是主观有效的准则,即仅仅对个人有效,它是基于个人的欲望;而另外一种是对一切意志普遍有效的法则,它是建立在纯粹实践理性之上的一个动机。

康德用四条定理来区分法则。第一条,你的意志的动机不能建立在一个现实的对象上,比如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它的评价依据是最后的现实所获得的后果。康德认为这不可能找到一条普遍的实践法则。第二条,个人的幸福也不能成为法则。比如,幸福主义,它主要是衡量人的幸福度。但如何能衡量?因为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所以这也不能成为普遍的法则。第三条,个体的行为准则不只你一个人会遵守,它成为每个人都愿意遵守的一条法则。第四条,自律原则。前面的法则如果制定出来不只是你个人的准则,也是大家愿意遵守的准则,这还不够,它还要是你依靠你自身制定出来的,而不是强加给你的。自律原则是康德的最高原则,自由意志是为了始终是自由意志而不沦为其他目的的手段,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必须有一个一贯的原则,而不是片断地使用自己的自由。最后康德通过演绎来论证自律何以可能。

2.分析论之二:概念分析

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即善和恶。善和恶的概念跟我们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对象有巨大的区别。简单来说,善和恶看主体的动机。这样是不是说不管后果,我只要心存善念就可以,管它后果怎样呢?这显然误解了康德。这个动机预先考虑了后果,就是说首先要看你的动机能不能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

3.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辩证论所要提到的是两种幸福观——幸福和德性。康德认为真的至善应该包含两者。道德和幸福这两方面是不可混淆的,自古以来就有两派各执一端。

斯多葛派说,我们有道德就够了,因为那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道德是我们追求的全部目的。纯粹为道德而道德,认为幸福已经包含在“道德”的概念中了,这是个分析判断:道德是幸福的。相反,伊壁鸠鲁派就比较倾向于幸福:幸福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同样,它也是个分析判断:幸福的就是道德的。[2]90但在康德看来,道德不是从幸福里面分析出来的,幸福也不是从道德中分析出来的,至善当然包括幸福和道德,德福一致是需要条件的。

德福一致的两个条件——灵魂永恒和上帝存在,对于形成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不允许存在的。但在实践理性批判那里又重申,它们是作为实践理性批判的两大悬设,这两个悬设并不是无根据的假设,它是通过理性推导出来的,归根到底是通过人自由意志推出来的。人有自由意志这点毋庸置疑,按照康德的推理,自由意志到头来是必须有道德的,但是人又是身在现象界,很难做到纯粹的道德,而且在现实中有道德也得不到幸福,那就必须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所以物自体的最终贡献是给了人们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包含了道德和幸福的。

(二)消极意义

先验逻辑的第二个部分——先验辩证论,具有消极意义。物自体的消极意义是作为本体概念,这种本体是现象界的本体,假如主体不去施展它的先天能力,不去直观对象,那么对象永远也成不了主体的客体。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师连枝

2015-12-03

2015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内涵的哲学解读”(YC2015-S168)。

王星星(1992—),男,江西乐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外国哲学; 盛秋生(1989—),男,江西余干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司法制度、国际法。

B516.31

A

1671-9824(2016)03-0106-03

猜你喜欢

知性先验康德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基于无噪图像块先验的MRI低秩分解去噪算法研究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知性优雅
基于自适应块组割先验的噪声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康德审美判断的先验演绎与跨文化交流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基于平滑先验法的被动声信号趋势项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