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移动终端发展聋生素描语言
2016-03-03赵一文
● 赵一文
通过移动终端发展聋生素描语言
● 赵一文
针对聋生素描语言缺失的问题,可以使用移动终端培养聋生素描语言能力,使聋生能够使用个性化的素描技法表现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借助移动终端学会多视角描绘世界,整体提升绘画素养。
聋生;移动终端;素描语言
一、培养聋生素描语言的意义
素描语言属于绘画语言的一种,主要依靠个性化的线条造型、明暗层次来表现绘画者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素描语言主要依托于造型,由点、线、面构成,受黑白关系影响。通过点确定画面布局,通过线条分割画面,确定画面基本型,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区分画面层次,体现距离感与纵深感;通过循序渐进的明暗变化塑造形体结构,丰富画面层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聋生普遍存在素描语言能力不足的现象。例如,在写生课上临摹一棵树,他们能够活灵活现地表现树干的肌理、错落的枝叶。但是,当他们面对一棵真正的树时,却显得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写生作业显得呆板、生硬。这主要是由于聋生相对缺乏通过素描的技法表现个体主观认知而造成的。
另一方面,迫于高考压力,素描对于大部分高中聋生来说似乎已经演变成素描石膏像和素描人像这两门高考科目。乏味的反复练习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聋生的绘画应试技能,但机械的固定绘画模式却让聋生失去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这正是素描语言缺失的标志。
因此,如何针对听障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特点,在素描教学中,采取更为丰富、形象、直观的方式培养聋生素描语言,切实提升听障学生使用素描表达内心感受,是聋校高中美术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活用移动终端,培养聋生素描语言
培养素描语言,需要让聋生形成绘画习惯。而形成绘画习惯,则需要引导聋生首先学会整体观察,接着学会发现世界,最后掌握个性化的素描绘画技法。
(一)借助移动终端呈现丰富图片,辅助聋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和作画能力一样重要。”[1]如果不会观察,根本无法形成素描语言。聋生在石膏像与人像写生中,往往会忽视头、颈、肩的关系,习惯性地将注意力放在面部五官上。在户外风景速写中,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聋生的速写作业大都呈现出房屋形状变形、前后物像比例失调、透视关系混乱等现象。
使用照片辅助绘画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绘画之前,使用拍摄一张实景照片作为绘画时的参考。在绘画时,聋生可以随时对比照片与实景,调整画面中的构图、比例、前后、虚实等关系。首先,教师在分析画面时更有依据,因为照片本身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其次,通过照片对比,可以让聋生更好地把握画面整体与局部关系,帮助聋生实现整体的观察。另外,在初学阶段,照片还可以作为从临摹到写生的过渡性辅助工具,辅助聋生在写生时进行整体的观察。练习一段时间以后,聋生在观察客观事物时会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整体关系上,从而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借助移动终端实践拍摄技巧,启发聋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世界
罗丹曾经说过:“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也能发现出美。”仅仅掌握整体的观察方法是不够的,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欣赏人们所忽略的美景。聋生在课堂写生中往往习惯性地选择平视、正面或四分之三侧面,这些角度和画册上的角度一致,属于最佳角度。但是在户外写生时,单一的角度选择使得聋生只会平视、正常视距或俯视,不会考虑近距离特写,不会通过俯视和仰视来表现差异。
为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融入摄影方面的知识,讲解部分摄影技巧,介绍观测角度和观测范围、微距拍摄和远距拍摄的差异,适当列举一些启发聋生的例子。例如:在微距效果下拍摄的花朵,超远视距拍摄的天空,逆光、仰角拍摄的树木等。在课后,教师则需要指导学生运用平板电脑开展实践,并适时关注聋生拍摄的作品,及时给予指导、点评,让聋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慢慢发现身边一些不同的景色。
(三)借助移动终端养成绘画习惯,引导聋生形成个性化素描技法
形成素描语言关键在于形成绘画习惯。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只是形成绘画习惯的前提,熟练掌握素描技法,并且能够个性化地使用素描技法才是关键。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终端可移动的优势,引导聋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设备进行练习,优化学习成果。
1.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实现课堂“大作业”和课后“小写生”,养成绘画习惯
课上,教师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与造型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使用线条塑造形体与明暗的基本方法,鼓励聋生大胆尝试并使用各种线条进行表现,在实践中体会线条造型、明暗层次。在课堂练习中,允许聋生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表现同一事物。例如,在表现绒毛披肩时,可以运用细长而密集的线条表现绒毛的柔顺,也可以运用短促而富于明暗变化的线条表现绒毛在光影下形成的层次感,让聋生根据自己的绘画感觉,初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素描技法。
课后,借助移动终端储存的照片,聋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局部练习或速写练习的“小写生”。通过回顾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初步摸索的素描技法,尝试绘画某一个局部的场景,塑造某一块独特的材质,近距离拍摄事物细节。在课后的反复练习中,聋生不用机械地重复,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照片进行练习,在不断的练习中归纳、总结线条的使用规律,渐渐对速写产生一定的兴趣,作品的表现力和冲击力也会逐渐增强。
“通过写生语言的纯化、提炼、深化,强调一件小写生应该具有与大的创作同等的艺术价值。”[2]课上的“大作业”和课后的“小写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聋生在积累绘画经验的一种过程。随着素描技法的进步,聋生会逐步养成自己的绘画习惯,从而促进素描语言的形成。
2.借助移动终端图片编辑软件,丰富画面效果,优化学习成果,初步形成素描语言
学习素描并不拘泥于形式,对于暂时无法表现的效果,可以借助相应软件。特别是在初学阶段,聋生的素描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可以通过各种软件修改画面整体明暗效果,弱化石膏像背景层次,虚化头像暗部层次,调整前景与背景的关系,突出画面主体。
调整画面的主旨是让画面呈现的效果更加符合自己对这张画的感受。聋生借助移动终端,参考绘画对象的原图,根据自己对于绘画对象的最初感受,回忆自己当时采用的素描技法,调整画面中的线条形式或明暗层次,可以适当夸张部分特征或弱化部分形体,以达到画面效果与自身感受的和谐统一。丰富画面效果的过程虽然不是素描的绘画过程,但对于聋生感受素描、体会自身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以移动学习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a/2013/02/053。
[1]华春.提高聋生绘画整体意识之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4,(9):39.
[2]李荣林.承传东西,造境油画——朱乃正艺术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15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210007)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