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琅琅书声走入语文课堂
2016-03-03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张丽娟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 张丽娟
让琅琅书声走入语文课堂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 张丽娟
朗读教学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字、词、句、段、篇,感知文字的生命情态,朗读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朗读 语感 语文能力 思维能力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做出明确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多进行朗读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各个教学环节密切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陶冶美好的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对朗读教学有切身体会,假如没有朗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没有朗读,学生就无从感知文章;假如没有朗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将不再是语文课。
一、朗读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朗读教学。在讲解课文之前,我都会认真地、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朗读,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青睐。长期以来,“一言堂”“满堂灌”的沉闷的毫无生气的语文课堂就像是一潭死水,毫无波澜,总让老师和学生抱怨,试想一下,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愉悦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会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语文老师何不让朗读走进课堂呢!
为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本人经常让他们朗读课文,有时也印一些精美的文章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令人振奋的是,每个学生,包括最捣蛋的几个,他们都会大声地、有感情地、认真地读着文章,也不会东张西望了。可见,朗读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朗读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我们的汉语言是博大精深的,光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分析很难掌握其精妙之处,而朗读或反复朗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逐步掌握这些精髓的好办法。反复朗读既符合语感的特点,又符合汉民族学习母语的规律。
重复是语感形成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能出现技能化、自动化,于是语感才会形成。如在讲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有两句这样的话“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和“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当我用激昂的感情朗读完后一句时,有几个学生竟发出了笑声。于是,我就让学生自己读,可读来读去,总不令人满意,感觉学生是在敷衍。本人认为,朗读是要加以指导,才能成为自觉的活动,而初次朗读,虽对课文内容取得了感情上的呼应,然而毕竟是直觉的朦胧。我们应帮助学生变朦胧的感觉为自觉的、清晰的认识,除了讲清课文的历史背景外,还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给出一个问题:“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思考,这样往复循环。当我再用快速、激昂的语调朗读时,有些学生也跟着我一起朗读。显然,随着一次次的朗读,绝大部分的学生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面对秦王用“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由被动变为主动,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机处境,直至秦王“长跪而谢之”。最后,问题迎刃而解。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反复抓朗读,“语感的本质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如果通过反复朗读达成悟性,也就培养了语感,学生就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章的内在价值。
三、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说的是朗读有助于形象地感知文章的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自古以来,朗读都是学好语文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多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读教学入手。”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掌握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学好语文,不是依赖理性讲解,而是要靠语言的积累和感受。如《安塞腰鼓》一文,作者在展现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时,忍不住惊叹:“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试想:过着贫苦生活的农民,哪里来那么强大的力量?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通过反复朗读,他们从“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到“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中感受到:农民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他们得以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到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我们要在朗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要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又如教《背影》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句子认真仔细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找出四处描写“我”的眼泪的句子,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一次又一次地朗读这几处,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复杂的心情,有些学生甚至流着泪朗读。可见,他们已深深地理解了作者的父子情深。
通过朗读教学,我们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朗读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由此可见,“三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口到”不仅仅是单纯的发音行为,是“眼到”、“心到”的集中表现,三到的相互配合,是学生的思维行为,是学生认识语言,体会语言的行为。如《观沧海》一诗,作者抒发了他的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于是,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让学生想家,是山岛的繁茂,海水的浩荡,给诗人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激发了他昂扬的斗志。接着指导学生朗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象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表现出大海的博大胸怀。这也正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诗人作为大军统帅,北征乌恒正是为解除北方的后顾之忧,然后南下统一天下,这是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曹操的宽广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从中受到教育。学生对曹操的远大抱负的崇敬,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认识过程。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当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的学习经历,加以判断,从而提高分辨假恶丑真善美的能力。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朗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深入体味文字的意蕴,更重要的是它能优化学生的交流、发言、演讲、辩论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体味中华文字的优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