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2016-03-03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所玉玲车志强

学苑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于勒愚公课文

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 所玉玲 车志强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 所玉玲 车志强

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有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只有使语文课堂的提问更加高效、科学、合理、实用,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课堂 提问 艺术 思维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古今中外无论是教育家还是科学家都非常重视提问,由此可见,提问是求知道路上的第一步,是激发求知欲望的起点,是攀登知识高峰的原动力。在课堂上,提问是引发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提问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研读文本,悬念设疑

文章的题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是文章形神之精华的凝聚。文学大家均重拟题,以期先声夺人,语文教师也应抓住文题,巧设疑问,既能培养思维能力,又能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例如我教《死海不死》时,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分析题目,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为什么作者在结尾时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里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这样,利用矛盾设置的问题,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并产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动力。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含义时,也意味着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看似一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在教师利用矛盾设置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通过预习课文已知课文主人公并不是于勒,那么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目呢?这一问恰好抓住了学生“愤悱”之机,很快把学生带入老师所创造的思维情境之中,便于他们去主动地接受课堂上的信息,也便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围魏救赵,曲径通幽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提问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总是采用单刀直入式的提问方法,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提问产生倦怠,并一定程度上阻碍思考的脚步,这时就需要老师对提问的方式加以改变。要善于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故乡》一文的最后有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直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指地上的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可见,通过直问,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三、条理清晰,化繁为简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变色龙》,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组问题,进行分层提问,难度逐步深入。问题设置如下:

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基础,学生经过简单思考就能说出答案———善变。

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个问题较前一个问题难度有些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要求更深。但是,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还是不难回答出相应的答案——变得快、反复无常、愚蠢、好笑等类似的答案。

3.在他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点没有改变,那是什么?由前面两个问题做铺垫,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的思路进行思考,可以很快得出答案——见风使舵。此时,学生已经走上正确思考的道路,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教师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所以,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因势利导地提出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4.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

5.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提问,适时地质疑提问,及时地反馈提问,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于勒愚公课文
现代愚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背课文的小偷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背课文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谁更应当“愚公”
愚公移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