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科研倦怠与矫治
2016-03-03李华玲
李华玲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652400)
新升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科研倦怠与矫治
李华玲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652400)
科研是助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基本途径,更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和水平提升的根本保障。一些新升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定位偏颇,科研文化引领功能缺失,科研激励制度缺位、虚位或式微,科研氛围窒息,教师科研素养有限,科研意识淡薄,信心和动力不足。新升地方本科高校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培植科研文化土壤,引领教师走向科研自觉;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培育科研团队;完善科研激励措施,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升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科研;倦怠与矫治
Abstvact: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key to boost teaching,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is also a basic approach to improve university teachers'ability and quality,even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Some new-up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s biased,leading function of cultur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lost,scientific incentive system is absent,empty or decayed,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tmosphere is suffocated,teachers'scientific literacy is limited,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The new-up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ideas,ful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subject construction,cultivate culture soil of scientific research,lead teacher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improve literacy,cultivate teachers'scientific research team,perfect incentives to ful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eachers'research.
Keyvords:Newup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teachers scientific reseurch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经历了学校层次的升级、规模的扩张、教学场地的扩大、教学设备的充实等外延式发展和建设后,转移到把深化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水平、效率、效益以及办学理念、管理文化等为核心内容的内涵式发展方式上。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移,学校必须坚持贯彻“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本”的办学理念,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充分调动教师们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
一、科研在强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1.科研是助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质量的优劣和服务社会的深度取决于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一方面,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把本学科领域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1]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全新的教学内容,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源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展示给学生,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销自己,达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效果。因此,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科研助推教学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和唯一的途径。
2.科研是提升高校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基本途径
高等学校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科研工作者,既能教学又能从事科学研究。因而,必须是“两条腿走路”。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而且需要有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高深的学术水平和超强的科研能力。科学研究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基础知识的积累、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增强,在科研活动中,教师通过寻找各种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占领学科知识的至高点,夯实自己的科学文化基础。通过科研活动,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切身体察、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掘其中的奥妙,掌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从而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与能力。
3.科研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和水平提升的根本保障
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经过前期的专科层次升级而来,前期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办学层次,扩招生源、壮大办学规模、改善院校硬件环境建设等外延式发展。之后的工作重心是突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工作,回归高校的本质角色,突显内涵发展。然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与国家“985”、“211”重点高校相比,无论是办学历史和经验,还是师资力量,其实力和拥有的资源是无以比拟的。因此,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回归高校本色,必须把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以科研为支撑,“把学科建设工作提升到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可以立足的高度。”[2]学科建设是以学科学术性质为核心,集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体系。优势学科的建设离不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且在该专业方向上有独到见解,又能较好地把握专业知识前沿的科研队伍建设。高校的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代表学科建设水平。世界著名大学都有一流的学科,如哈佛大学的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法学、医学、商学、社会科学等,牛津大学的工程学、社会科学、数学、中世纪及现代语言等。科研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把握知识前沿,提升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有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影响力。因此,科研水平的高低常被认为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保障,是高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二、新升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科研倦怠透视
1.高校发展定位偏颇,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任何高校,无论是“985高校”、“211高校”,还是普通地方高校的基本使命。然而一些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片面地基于所谓的“从自身条件和情况”考量,在学校发展定位上,确定为“教学型”高校。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片面认识学科建设的内容,导致对科研工作的不够重视”。[3]许多高校高层尤其是中层领导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的职能就是培养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认为学科建设的内容就是抓好教学,只要科学设置专业,满足课程设置需要,教学内容调整与时俱进,就能实现学科建设目标。认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缺乏科研基础与实力,其发展应彰显“老本行”、突出“教学性”。教学是根本,科研只是装饰品和附属品。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教师上行下效,重教学、弃科研,只注重如何上好课,教好书,课堂教学做到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启发式”就万事大吉。科研工作只是闲暇产物,任凭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自己不评报职称、不出风头,不作秀,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和时间搞科研。因此,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2.科研文化引领功能缺失,科研氛围窒息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反映在个体身上主要是“精神和意识、观念、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4]高校科研文化是高校管理者或科研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管理理念和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反映和凝练。积极健康、成熟向上的高校科研文化一定是体现以人为本,以文化功能为手段,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自觉投入科研的思想和理念。然而,在官本位思想充斥校园,“行政权力垄断高校,学术权力遭到严重排挤”[5]尤为严重的新升地方本科高校,往往科研文化底蕴不深,学术科研氛围不浓,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重失衡,从个别领导抛出了“高校教师靠科研就能出人投地吗?”的荒谬质疑可以足见:尊重科学和科研人员的风气尚未形成,科研文化建设难以纳入到高校发展战略,科研文化所具有的引领、导向、驱动等功能难以发挥。学校制度的设计很难惠及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工作要同时承受来自学术上(成功与失败)和非学术上(行政权力与舆论)的双重压力,严重束缚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挫伤他们自由、自主、自信,勇于突破、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致身心疲惫,对科研敬而远之。
3.教师科研素养有限,信心不足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由原来的专科学校甚至中专学校,通过转、升、并的方式而成,其师资学历程度不高,教师科研经历明显有限,科研水平和能力普遍偏低。据调查,西部某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初,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基本情况是:25-39岁的青年教师占46%,其中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者占28.4%,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教师总人数的18%;虽高学历或学位占比较大,但科研经历不足;40-49岁中年教师占23%,其中有硕士学历或学位者占4.5%,高学历或学位占比较低,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教师总人数的13%;50岁以上教师占31%,无一人为硕士学历或学位,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教师总人数的14%。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科研素养和意识,习惯于原有的低层次办学方式,只能担当“教书匠’的工作,认为做科研是”锦上添花“的工作,没有认识到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衡量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科研意识薄弱,科研的自觉性不强。即便有些教师愿意从事科研,也因受能力、经费的制约、课题申报多次失败、研究成果(论文)的发表屡屡受阻,使其信心受挫,难以持之以恒。
4.科研激励制度缺位、虚位或式微,教师科研动力不足
激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科研激励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制度缺位的现象在一些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当然严重挫伤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科研动力严重不足。尽管部分高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试行”科研激励制度,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纳入到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中,但基本是建议性的或鼓励性的,不具约束性、惩罚性,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无区别。而且正是因为是“试行”版,所以制度执行的随意性、不确定、可自由操作、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大,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较量,人际关系的磨合,财力状况的盈亏。因此,不足以为奇地出现该奖励的不奖励,该处罚的不处罚的科研激励制度虚位的乱象。再者,我国高校管理“行政化”,权力大于规制,制度式微,权力任性,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的待遇随时被权力剥夺。造成“‘做好学术不如玩弄权术’,科研人员政治地位不如行政人员‘红’,社会地位不如行政人员‘高’,经济地位不如行政人员‘好’”的怪象,导致科研人员心理失衡和对从事科研工作价值的质疑。
三、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倦怠矫治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经历昭示人们:大学的崛起尤其是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观念变化的决定性作用。试想没有艾略特的大学改革理念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哈佛大学。同样,没有蔡元培的“学术自由”、“精神独立”、“兼收并蓄”的理念也不会有今天的北大。要实现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及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决策者要客观地认识本校的现状并精准定位发展方向,树立科研水平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意识,激发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根据本校实际和优势,凝练科研方向,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同时,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需要由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释放正能量才能完成的复杂工程,因此要做好科研服务工作。
2.培植科研文化土壤,引领教师走向科研自觉
优质的科研文化就是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文理念、人本管理思想,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人员“主人翁”精神,调动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工作思路创新,善待科研人员;管理者和领导者能调动科研工作者的能动性,创造良好的、与时俱进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学术氛围;具有学术民主、思想活跃、心情舒畅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是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科研文化氛围。
要培植优秀科研文化土壤,首先,要加强基础性科研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以贯穿尊重学术、尊重人才为基本理念,完整体现学术自由、学者治学的价值观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规程,“改革科研管理制度,砍掉繁文缛节,弱化程序考核,强化成果考核”,[6]营造能释放创新活力的机制,引领教师走向科研自觉。其次,要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科研环境。高校要营造在思想上关心、工作上激励、生活上帮扶、心理上疏导,千方百计为教师能自由、自主发挥科研才能的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研氛围。让教师有可充分、自由选择、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能从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潜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再次,要创设民主、包容的科研文化环境。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是挑战,有成功有失败,需要细心的呵护才能催生新思想的萌芽和产生。高校应遵循科研规律,为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理性对待成功与失败,激励成功,允许失败,创设一个可以让教师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民主、包容的科研文化环境。
3.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培育科研团队
诸多原因,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教师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尚不明确,科研常识肤浅,缺乏专业科研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培训,尚不具备必要的科研素质与能力,研究领域和方向迷茫不清,研究深度有限,单兵作战状态司空见惯,科研团队难以形成,难有科研成果的提升与突破。因此,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多途径、多渠道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如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等。创新人才管理理念,积极引进科研素养高、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充实科研队伍,提升学校科研实力。
4.完善科研激励措施,充分激发教师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人民只要发挥21-30%的能力就能应对自己的工作,但如果给予他们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就会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并能在工作中适中保持高昂的热情。可见,激励能激发人的3-4倍于平时能力的潜能,激励有利于开发人的巨大潜能。科研是一项十分繁重而艰难的工作,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就需发出艰巨的劳动和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激励制度和运行机制。创建有利于科研人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和谐、优美的科研激励环境,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建立和完善公平的激励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潜能;既要建立和完善鼓励性的、建议性的奖励制度,又要建立和完善约束性的、惩罚性的制度和保障运行机制,让从事科研的教师既能得到物质支持,又能得到精神鼓励,极大程度激发教师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廖立红,王木生.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对策探讨[J].职教论坛,2013(31):31—34.
[2].宁永录,徐德洪,刘剑坤.民办高校科研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3]艾斐.文化贵在有特色[N].人民日报,2002-10-31(09).
[4]李华玲.高校去“行政化”之路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36-40.
[5]李克强.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z].[EB/OL]www.gov.cn/ldhd/2014-01/10/conten...3826.htm.2016-01-08.
责任编辑:张 翔
Teachers'Scientific Research Burnout and Correction of New-up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Hua-li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1009—0673(2016)03—0064—04
G645.1
A
2016—02—25
李华玲(1969— ),男,湖南新宁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