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的国别与年代综论
2016-03-03徐海斌
徐海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三孔布的国别与年代综论
徐海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三孔布有“秦国铸币”、“中山国铸币”、“魏国铸币”和“赵国铸币”四种说法,年代则有战国中期、战国晚期、秦代三种看法,综合货币形制的演化规律、货币铭文所载地名、字体风格等多种因素,推断三孔布属战国中晚期中山国自铸货币的可能性较大。
三孔布;国别;年代
三孔布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泉界和古文字学界的重视,学者们为之倾注了不少精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绝大多数三孔布面文的释读与地望考证都堪称不易之论,但三孔布的年代和国别问题仍然是聚讼纷纭,未能定于一尊。我们在收集整理有关白狄中山国的考古资料的时候,发现三孔布面文涉及中山国的地名甚多,且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三孔布就是中山国所铸造的货币,故盘点诸家说法,聊附骥尾一鸣。
三孔布最早被认为是秦国铸币,[1](37)持此论的主要依据是“朱两纪文,多见秦币,当时各国,未有是制”。[2](138-139)但是,燕下都战国燕墓出土的多种金器背面刻文皆以铢两记重,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匈奴墓中发现的刻有似战国时期赵国文字的银节约铭文也以铢两记重,学者根据这一事实指出,“在战国时代,采用铢两制的并不只是秦一国”,“可见,三孔布以铢两记重,并不能证明它们一定是秦国的货币”,“三孔布的形制和文字完全是三晋的作风,秦政权是决不会允许采用被征服国的币制和文字来铸钱”。[3]
“秦国铸币说”提出后不久,另有学者指出三孔布应是“最晚的赵币”,[4]理由有二:其一,“在战国晚期货币里有一种圆肩圆足布,除了没有三孔以外,形制跟这种三孔布完全相同,它们的背面不记重量,但是也和三孔布一样铸有数字,只是不铸在首端而铸在中间,这种布币面文大都作‘焛’(蔺)或‘离石’,这两地在战国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属于赵国的”;其二,“已经考出来的三孔布上的地名,几乎都在赵国的东半部。常见于赵国的尖足布或方足布上的西半部的地名,如晋阳、榆次、祁等,在三孔布上都看不到。看来这种布币很可能是在赵的太原地区被秦攻取以后才铸行的,……三孔布铸造年代的上限大概不会早于秦庄襄王时代(公元前249至247年)”。[3]圆肩圆足布和三孔布在形制、大小、轻重以及均有二等制等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的年代应该比较接近,但圆肩圆足布是否属于战国晚期货币,学术界并未取得一致意见。学者指出,目前发现的圆肩圆足布只有“焛”和“离石”两种面文,而铸有“焛”字的布币既有大型、小型圆肩圆足布,也有大型、小型尖足布和小方足布。从形体、重量上看,“焛”字大、小型圆肩圆足布分别较大、小型尖足布为大为重,小型圆肩圆足布也较小方足布为重,①按照货币的发展规律,圆肩圆足布的年代应该早于尖足布与方足布。[5](19-20)而 “从大小及重量分析,圆足布大小两种,正和魏国的一釿、半釿布大致相当,魏釿布主要是魏都安邑和刚迁大梁时所作。魏迁大梁在公元前361年,圆足布当早于此年或与之同时。也就是说,圆足布在公元前361年以前已经流行。”因此,三孔布的年代应该在战国早期晚段。[6](181—182)至于三孔布上的地名,绝大部分属于当时的中山国的地域,也有属于魏国和赵国的。如果全部当成战国晚期的赵币,中山国的地名可以说得过去 ,但魏国的地名就不好解释。[6](182)
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出土资料公布后,有学者发现,一号墓中兆域图上的“两”字和三孔布面文的“两”字写法相同,二者均从“羊”;联系赵国先后使用的尖足布、方足布质地都非常粗劣,而三孔布的质量却较高,面文也清晰端庄;且三孔布上的“妬邑”原属中山后归于赵,“赵国的重要城邑如‘甘丹’、‘焛’、‘离石’在它的刀、布各币中都有反映,而‘石邑’原为中山之地虽然后属于赵,但在赵国即不一定作为重邑看待,所以在赵国的平首尖足和方足中不见石邑或妬邑的地名出现”;因此,学者指出,“值得考虑‘三孔布’或有可能即战国中山所铸之币。”[7](40-41)其后,又有数位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首先,从钱币学角度考察,三孔布有大、小二型,小型者都在8克-10克,而战国晚期的大部分方足布、尖足布已没有大型,只有5克-6克的小型布,故三孔布决非战国晚期货币,很可能是公元前4世纪的实物;[5](20-22)其次,根据传世与出土文献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14年前后,中山曾战胜燕、赵两国,向南在长子(山西长子县西南)打败赵军,向北在中人(河北唐县西南)打败燕军,占地数百里,夺城池数十。”三孔布上的地名,是不会超出当时中山国强盛时期的疆域的。[8]不过,也有学者从考古类型学角度进行分析,断定三孔布是赵国布币的最后型式,“由空首演化平首,耸肩演化平肩,平肩演化圆肩,尖足演化方足,方足演化圆足,无孔演化有孔等规律,可谓井然有序,洞若观火。”[9](2)三孔布上的地名固然大多在中山国范围内,但有的地名是赵占领中山后新建,并非中山国时期所有,如“北九门”、“南行唐”、“宋子”就属于这种情况。[10]
“魏国铸币说”是近年提出的新见解,学者指出,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曾经借道于赵国而灭亡中山国,并统治中山二十余年,“为纪念灭亡或占领中山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魏以中山国地名(包括突破中山国范围的城邑)及赵、魏的相关城邑之名,仿照赵国的圆足布的形式,背面采取有别于魏釿布的铢、两制,精心制作了精美的三孔布(“三孔”是否含有涉及这次重大事件的“三国”之义,也未可知),作为统治或控制中山国地区流通的货币。”三孔布具有的早期货币特征,存世数量如此之少,以及面文多为中山之地名而又有赵国、魏国的地名,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6](189)
比较而言,三孔布是“最晚的赵币”之说具有较多的合理成分。首先,迄今为止,经过数位杰出古文字学者的努力,三孔布上的三十个地名已经得到确认,其地望都曾经长期或一度在赵国的疆域内,所谓不好解释的“魏国地名”如“戏”、“余吾”、“怀”等,其实都有曾归属于赵国的历史,学者已结合文献作出了让人信服的考证。[11]其次,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看,三孔布应该是由圆肩圆足布加三孔演变而成,圆肩圆足布面文“焛(蔺)”、“离石”之地望均在太行山以西,两地战国晚期属赵,战国末期属秦;且三孔布面文不见“焛”、“离石”,这无疑有力地支持了三孔布是晚于圆足布的“最晚的赵币”。[11]但是,从字体风格上看,“最晚的赵币”说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检三孔布中有一面文为“”,学者释为“戏”,[12]其左上偏旁从“虎头”。方足布中有一面文为“”,二字也从“虎头”,属典型的三晋文字风格,学者释为“鲜虞”,且断定为赵国晚期货币,确不可易。但一经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三孔布与赵国方足布所从“虎头”写法明显不类,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铭文中从“虎头”之字甚多,[13](53)如中山王圆壶铭“”,其所从“虎头”与三孔布“戏”所从“虎头”非常接近。因此,三孔布属中山国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
注释:
①大型圆肩圆足布15克-18.5克,小型圆足布7.5克;大型尖足布10.1克-12.5克,小型尖足布5.9克-6.5克,方足布3.5克-7克。见黄锡全:《圆足布新议》,《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第173页。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2]郑家相.中国货币发展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8.
[3]裘锡圭.战国货币十二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4]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J].文物,1959(8).
[5]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黄锡全.三孔布奥秘试探[A].先秦货币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2001.
[7]张 颔.中山王器文字编序[A].张颔学术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5.
[8]杨 科.也说三孔布的国别和年代[J].中国钱币,1988(2).
[9]何琳仪.古币丛考[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 弛.三孔布考辨[J].文物春秋,1990(4).
[11]何琳仪.三孔布币考[J].中国钱币,1993(4).
[12]何琳仪.余亡布币考·兼述三孔布地名[J].中国钱币,1990(3).
[13]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龚晓林
Of theCountry and Three in the Hole
XU Hai-bi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The coin named SanKongBu has four types of claims of“made in Qin State”、“made in ZhongShan State”、“made in Wei State”and“made in Zhao State”,The viewpoint of its time has“middle Warring States period”、“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and“Qin Dynaty”three types,Synthesize the multi-factor of the change rule of coin’s shape、the character?carved in the coin、font style and soon that SanKongBu coin is more likely made in ZhongShan State of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coin named SanKongBu;Nationality;Time
K875.6
A
2016—04—10
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GZYB55),贵州省教育厅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4GH028)阶段性成果。
徐海斌(1971— )男,江西景德镇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先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