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
2016-03-03陆莎莎
陆莎莎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
陆莎莎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繁荣与永续的必然性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不断显现出了其走向现代化的潜质与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精髓特质就是其走向现代化的内在活力,而西方文化的传播与冲击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必然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体,同时包涵其他不同思想文化的多种文化交融共铸的历史文化成果。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更是维系中华儿女的根本纽带。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当代中国根据本民族的现实情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继承、转化与创新,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蕴涵,使之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铸造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课题,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认为,人们是在自己面临的现实的、由过去延续至今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1]。在近现代历程中,中国社会经历的大动荡与大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也冲击和洗礼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兴起的“西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一步步地了解及吸收西方文化,并在相互碰撞与交融中朝着西方文明与现代化的方向前进。“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虽然一定程度地洗涤了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念,但新文化运动是以展现个人价值的西方启蒙主义思想为基调,并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国情,从而没有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变革,也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全新的发展与突破。由于五四运动所传播的启蒙思想不能够彻底改变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就主张如往照搬传统的儒家思想来重塑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这一主张受到了胡适等人的强烈抨击,但胡适的“全盘西化”论思想,由于太过于消极,却又走向了虚无主义的边缘。不管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或是“全盘西化论”,它们都没有以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社会现实为背景,因此都不能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正确光明的道路,也不能确切地回答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直至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具有科学性与突破性的文化建设主张——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才有了正确的新的前进方向。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左”的思潮和“两个凡是”方针的束缚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光明后,开始进一步地深刻探索与总结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模式。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及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证明,不管是“全盘西化论”、“西体中用论”、“儒学复兴论”,还是“彻底重建论”等等,都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向复兴之路和走向现代化。历史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反映了历史潮流、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才能真正向前发展并得以永续,中华民族文化亦如此。其传统文化必须适应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地批判与继承、转化与创新、实现新的蜕变与飞跃,才能完全地融入中国现代化浪潮之中,才能够永续发展。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进行自我革命与转化,在转化与革命中保存自己、创新自己、发展自己,走向现代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有利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亦源远流长,其精髓具有普世价值与永恒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特质就是其向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活力。
1.注重人性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它以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思想为主要内容,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的伦理道德等。一方面,它十分注重人的价值。孔子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等都旨在表明人具有顽强独立的意志、自觉的道德,这就是人的价值的充分展现。另一方面,它也非常注重伦理道德,强调提高人的道德品格与精神修养的重要性。钱穆先生曾感叹:“中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就是一种人道精神和道德精神。”[2]他认为,礼永远位于利之上,德亦永远位于物之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显著表现。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的注重及对道德的崇尚,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注重与关怀以及对极高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在当代社会,人们正面临着人的价值被忽视和伦理道德被遗弃扭曲的精神家园缺失的艰难困境。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与发展丰富是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建人们精神家园的根本内容及必要课程。
2.尚中贵和的和合理念
尚中贵和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重要和合理念。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即中和之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3]。即为人做事可以做到中正平和、适度而恰到好处的美好状态。而人们追求中庸的实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和”就是指和谐,意为相异事物之间达到的协调一致。《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的“中者,天下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等都充分表达了和谐的重要性。张立文曾提到“和合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4]这表明,和合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儒家思想等推崇的“中庸”与“和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和极其重要的价值追求。而在当代,中庸思想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思维导向与价值导向,和谐理念亦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3.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人同自然和谐共存、协调一致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贯入骨髓的自然观。它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生成、互相依存的。《周易大传》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即人们在改造自然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不要破坏大自然,强调人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这也是劝告人们不要背离自然的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界的承载力而随意改造或损害自然,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使万物遵循自己的规律生长繁衍,实现人和自然互动平衡、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强调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引了正确方向。
4.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体现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囊萤映雪、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这些真实的中国历史故事就充分体现了个人志向远大、积极向上、为实现理想而勤奋自强的进取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指天道之行坚毅强健,君子固当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大地宽大厚实,君子固当崇怀美德,胸怀宽阔。这就充分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奋发向上、敢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国富民强及民族尊严的热切渴望与不懈追求。也正由于这种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积极进取精神与责任意识,中华民族在遭遇外敌入侵、面临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英勇反抗侵略与压迫,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延绵不息的悠久历史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与责任意识对于当今个人与国家的永续发展仍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更是当代中国坚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外在动力
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相互碰撞与冲击、相互融合与转换,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击的外部条件下走向现代化的。
首先,全球化极大程度地开阔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视野提升了整体文化意识,推动着各民族以世界视角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构造出新的民族文化形态。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中,世界各民族无一不积极地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促使本民族文化具有时代内涵和永久生命力。中国在近代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也必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并开始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在当代,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国也同样参与到这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时代当中,积极地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改造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某些封建落后的部分,勇于创新与丰富本民族文化,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随着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日趋激烈,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要走向现代化以保证及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性与特质性。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更新,使国人的传统文化危机感与失落感日益加深,文化自卑感也油然而生。随着西方文化的日益深入,国人的文化自卑感就越发明显,甚至某些国人形成了无知的民族文化批判观,一概无视及否认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大肆抨击,这表明当今国人的基本文化判断力存在着普遍缺失的状况。面对国人对本民族文化自卑感的加深和认同感的降低,中国必须加快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对其进行积极的继承与批判、转换与创新,使其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以提高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再次,西方国家大肆鼓吹文化全球化与同质化的外部环境也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成为了必然选择。西方大力推行“文化全球化”,借助文化传播的多种方式对非西方国家大力播撒其文化思想,其目的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文化向西方同化,进行文化侵略,从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这是当代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的一种新策略,也称“后殖民主义”[5]。在经历了近代曾被殖民侵略的惨痛教训之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任何一种侵略形式都提高了万分的警惕。中国决不允许西方国家的再次入侵,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亦如此。因此,中国惟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地继承与发展、改造与创新,紧跟时代的脉搏,加快向现代化更新的步伐,使本民族文化更加深厚更加繁荣,才能稳固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及国际上的地位,才能有力地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保护国家安全。
(二)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社会发展冲突的时代性和永恒性,就决定了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性,中国社会发展不仅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要不断地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根本动力。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人文主义、德法互补、合和精神等精华思想既能激励国人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又能使国人更加认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建设市场经济还缺少经验及其自身因素,市场经济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不良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极其复杂且艰难的经济与社会文化问题,如国有企业发展难以有所突破创新、贪污腐败现象普遍化、贫富差别日益扩大等。因此,中国既有必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弘扬精粹思想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修补市场经济弊端;又要积极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和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优秀成果,改变传统文化中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糟粕部分,同时继承与发展其精华之处,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及加以创新丰富,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所有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民族服装,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创生出新的文化生命形态。“二者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形式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思想指导。”[6]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合精神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交融,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开放性也能够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概而言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特质的活力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已是必然性选择,同时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永续存在与发展的必然之路。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则是当今中国正在深度思考与探究的重大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9.
[2]钱穆.民族与文化[M].香港:新亚书院,1962:32.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20.
[4]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56.
[5][6]陈石明,欧祝平.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深层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9.
(责任编辑 路建彩)
The Inevitabil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ve Towards Modern
LU Sha-sha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The trans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ving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tantly showed its potential and power of modernization. The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intrinsic vitality, while the spread and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is the important force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urn into the modern worl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inevitability
G122
A
1008—6129(2016)06—0098—04
2016—09—19
陆莎莎(1991—),女,壮族,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