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肇淛《北河纪》的辑佚校勘价值
——基于《全元文》的考察
2016-03-03陈开林
陈开林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谢肇淛《北河纪》的辑佚校勘价值
——基于《全元文》的考察
陈开林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02)
谢肇淛《北河纪》载有元代作家文章十七篇,极具文献价值。从辑佚、补阙、校勘三个角度与《全元文》进行比较,可辑补《全元文》失收佚文四篇,补全《全元文》阙文三篇,校补《全元文》脱文和异文四篇。
谢肇淛;《北河纪》;《全元文》;辑佚;校勘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福建长乐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谢肇淛乃明代著名学者,生平详见曹学佺《明通奉大夫广西左方伯武林谢公墓志铭》。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载其生平著述甚多。诗文集有《小草斋集》30卷、《小草斋续集》3卷。另编纂历史、方志、博物学书籍多部,如《八闽鹾政志》16卷、《五杂俎》16卷、《文海披沙》8卷等。
谢肇淛《北河纪》8卷、《纪余》4卷,《四库全书》有著录。提要称“乃其以工部郎中视河张秋时所作”。并云:“首列河道诸图,次分河程、河源、河工、河防、河臣、河政、河议、河灵八记,详疏北河源委,及历代治河利病。撰采颇备,条画亦颇详明。至山川古迹及古今题咏之属,则别为四卷附后,名曰《纪余》。”[1]612-613清代顺治年间,管河主事阎廷谟作《北河续纪》4卷,实乃沿袭此书体例而作。
《北河纪》虽为“河道之书”,然与之相关的艺文作品亦加以附载,因此除水利价值之外,还具有文学文献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书迄今尚未被人关注。就元代作品而言,书中共载录元代文章17篇。而作为元代文章汇编的《全元文》,在编纂过程中并未利用此书。经与《全元文》相较,《北河纪》具有较高的辑佚校勘价值。本文拟从辑佚、补阙、校勘三个方面略作考究。
一、《北河纪》载《全元文》佚文四篇
作为有元一代的文章总集,《全元文》涉及的作家、作品较多,因而作家、作品漏收情况在所难免。特别是没有别集传世的作家,存世的零散文章仅见存于总集、方志、石刻、史书之中,作品辑录颇为不便,因此,相关佚文尚待蒐检辑补。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之佚文
(1)李惟明《濬洸河记》
洸河阅祀久渐堙乎,汶沙底平,相较反崇汶三尺许。山水涨后,其流涓涓,几不接会通。汶岁筑沙堰堨,水如洸,堰寻决而洸自若,所在浅涩涩,漕事不遄。至元四年戊寅秋七月涨,溃东闸。闸司并上之分监,遣壕寨李让相度,截斗际雪山麓石刺余十有八里堙淤为尤,揆日较工,知监力濬不易,因言分监,倩有司赞翼,功庶可就,监丞马兀承德为覆。实备关内监禀中书允发泰安之奉符、东平之汶上,一县夫六千余期濬。五年春,创闸未遑。冬,监丞宋公伯颜不花文林分治会通,役先上源,迺抡豪寨,官岳聚,统监夫千合二县权舆。于六年仲春望日底阔五步,上倍之深五尺,濬如式。公以令史周守信奏,差不花驿来任之而聚也。勤敏厥职,监守者不廹,趋事者不缓,居者不扰,役者不劳,未阅月工毕,而深固坚完,水济会通,漕运无虞。汶上尹王侯居敬辈状其实,征文以记。余忝部民义,弗获辞。余闻论者谓堰壅沙以致堙洸河,是得其一,未知其二也。近年泰山、徂来等处,故所谓山坡杂木怪草盘根之固土者,今皆垦为熟地,由霖雨时降,山水涨逸,冲突沙土,萃贯汶河。年复若是,以致汶沙其浩浩若彼,而洸因以淤淀也。设无堽城堰,洸自尔,奚独尤彼也。闸司不知虞,此直以水之盈缩、民之利害为节,而开闭之非知所先务矣。要之,洸河既濬,宜令闸司严饰闸板,谨杜闸口,绝塞沙源,勿令流沙上漫入洸,后撤堰石底流。又闸口涨落,扒去淤沙,不使少停,闸水益深,俾洸常受清水,以输注南北。役闸似繁,濬洸实简,此源洁流清而永益也。不然,以岁益无穷之汶沙,注新濬有限之洸河。数年之中,余恐淤淀有甚于今日矣,梗漕勩民,后将有不胜其淘濬之患。谨记。
按:《全元文》第55册载录李惟明文三篇[2]102-107。此文载《北河纪》卷3《河工纪》[3]600-601,《全元文》失收。《北河纪》另载有李惟明《重濬洸河记》,亦可补《全元文》所载之不全(详见下文)。
(2)王大本《沧州导水记》
夫水之澒洞泛滥横流而旁岀也,必疏瀹利导使得其归,则民无昏垫,土无沮洳,而水由地中行矣。禹之决九川、距四海而濬,畎浍百川,用此道也。黄河既南徙九河,故道(故道,《府志》无)遂以湮没,漳渎不与同归,独行二千里会于今(今,《府志》无)北海之涯。其流滔滔汨汨,视黄河伯仲间耳。垠岸高于平地,亦犹(犹,《府志》作“由”)黄河之水下成皋虎牢而东也。皇元(元,《府志》作“朝”)定都于燕,漳河为漕运之渠,控引东南,居货千樯万艘,上供军国经用,巨商富贾懋迁有无,胥此焉出。(《府志》多出曰:“故老相传,在国初时波流犹未宏达,自江南内附而其势日增,岂是水潜伏厚地,天下有道则见?川流隐见,固自有时也。”)至元五年秋八月大雨时见,河决八里塘之湾,为口(《府志》下有“子”字)者三,湍流滚(流滚,《府志》作“悍喷”)激,如万马奔突,长驱而前。南皮清地之境东西二百(百,《府志》作“十”)余里,南北三十余里潴而(《府志》下有“为”字)泽、滙而(《府志》下有“为”字)渊。竈陉而蜗产焉,场圃而鱼生焉(《府志》无此一句)。荡析离居之民相与言曰:沧州古雄藩,其濠深广。又距海孔迩,水行故地,第有(有,《府志》作“为”)屯府(府,《府志》作“军”)曲防之阻,无有径达。泰定间,乡民吕叔范抗疏陈情,奉旨开掘以便民。又为大渠以泄水,莫不举手加额,以承无疆之休。继有(继有,《府志》无)方命,圯族实繁,有徒乘时射利,遂以复塞,今则牢不可破矣(矣,《府志》无)。(《府志》多“有能鼓勇以倡,吾徒当负锸从之。水入濠注海,则还我壤地而修我墙屋矣。”)脱因不花者,(《府志》多“故参政庄武公之孙,今江西宪副景仁公之子也。”)以国学上舍生,(《府志》多“次置宣文阁。其人知学知义,又一乡之望。”)闻其言,慨然(闻其言慨然,《府志》作“即”)以为己任而不辞者(者,《府志》无)。闻者(《府志》下有“壮其”)谋,从之如云。各执其物于两端破其筑,若摧枯拉朽,去其壅如决痈溃疣。义民所趋,水亦随赴。始屯军,先(先,《府志》作“亦”)率其徒数百人,盛气以待。我众直而壮,彼自度非敌,逡巡而去。(《府志》多出曰:“夫水之为民害也久矣。备御之道存乎其人。使南皮清地之民奋于事功而潦不为灾,首义者之力也。其人则文相与言曰河决可塞而来者未可卜也,曲防可溃而人力其可复也。”)事可以稽旧典而义可以激流俗也。因丐文(因,《府志》无)刻石以遗后来。(《府志》下有“固斯民百世之福也”)
按:《全元文》第59册载录王大本文一篇[4]4-6。此文载《北河纪》卷3,题为《沧州导水记略》[3]598,《全元文》失载。此外,明代樊深《嘉靖河间府志》卷2《建置志》[5]亦载此文,题为《沧州导水记》,文本较全,兹据以校补。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之佚文
(1)顿举《黄良泉记略》
皇庆元年壬子,东平景徳镇行司监丞奉议大夫刘公莅官之始,克勤乃事。凡所辖去处,躬亲阅视。隄岸之卑下者增筑之,水脉之浅涩者疏通之,沂流寻源,自北而南,过古之任国,历今之鲁桥。涉泗汶合流之次里,几一舍而抵黄山之麓,觉其土脉膏润。复进而前,得泉,沮洳而出,可以滥觞者数穴。泓澄于沉沙之间,俯而探之温如汤,掬而饮之甘如醴。以杖引之,逐势而行,又如蛇之赴壑。就命役夫凿为沟港,注之于河,其流甚顺,溶溶泄泄,不舍昼夜。即召彼故老,询所称呼,莫有知者。因以是泉出乎黄山,其性甚良,宜目之曰黄良泉。遂勒诸石,以告来者。遣以礼,命文于予。予特佳公之任职也效,其能以成其事。泉之遇公也,出乎隐以彰乎名。一举而二美,并故乐道之。
按:文载《北河纪》卷2[3]586。顿举,《全元文》未载其人,生平不详。
(2)都士周《孚应通利王碑记》
御河者,古永济渠也。按史书隋炀帝大业四年春正月,发北河诸军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都。七年春二月,帝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夏四月,临朔宫,征天下兵会涿郡,击高丽。后巡幸往来,多由于此。今名御河,盖更之也。爰及辽金,皆都于燕。国朝开辟以来,以燕为大都,历代因之,以为江河南北血脉通达要路。转漕之功,商贾之利,不为不多矣。自江南平定,混一区宇,又开会通河,至临清北,横截而出于此。后南方诸国贡赋,数道钱粮,殊无壅滞,悉达于京师,其利溥哉。濒河上下,津渡之处,多有孚应通利王之祠土,人祭之甚严,神灵应之亦速。馆陶县西约二里许,故隄上旧庙,其所从来远矣。经兵火焚荡俱尽,惟余瓦砾而已。故行军千户濮州太守段侯暹,于庚子年间适为馆陶县令。以府公之命,即于故址创起正殿,命工塑像,庙貎粗备。至元己巳,增修献殿三间。是年,又修神门一座。至元二十年,河仓副使郑彬及乡社诸公重加修饰,仍妆绘塑像,焕然为之一新。大徳三年,起盖两庑。七年,增置庖厨。八年,重修山门。凡庙中所须之物,至是皆完美矣。司仓刘祚者,持馆陶县儒学教谕杜承祖之状,求仆为文,以次第之。仆方承乏教授,东昌闻说斯美,叹曰:水利,大事也;敬神,大节也。有国家者不可须臾而忘也。况诸侯于境内山川,岁时致祭。凡有水旱,则祷之御河。在馆陶最近,不惟人得其利乂。常严设隄防,一有不密,害亦随之。暗中必有神为之主,岂可不敬也哉。故段侯为守土之官,知所先务,首加意焉。上之化下,如风之偃草。至今乡中豪右勤勤于斯,修饰润色,至于大备而后已,岂不有所以哉。虽然,数公勤力于前,至今六十余年矣。盖大小事功,成败兴废,皆有一定之数,其间亦在人为,勤惰有以致之也。若无迹可见,后之人恶知之?刘祚乃能于功成之后,作此一举,著之金石,垂之后世。俾为官民者则而效之,岂不伟哉。仆乡里晚进,虽空疏不才,义之所在,故乐为书之。
铭曰:御水汤汤,源远流长。达于沧海,灌以衡漳。自会通合,南接荆扬。转漕便国,贸易通商。所王何神,孚应通利。处处有祠,享祀百世。馆陶庙基,兵尘瓦砾。段侯创功,杜君协力。庙貎既壮,神像斯工。郑魏黄李,杜马杨宫。相继大备,乡社所同。刘祚立石,传之无穷。
按:文载《北河纪》卷8[3]713-714。都士周,《全元文》失载,生平不详。文章作于大德八年,即1304年。今检李谦《冠州庙学记》载:“二十九年,忠翊校尉监郡事脱脱鸠材市木倡更作之役,踰年,奉训大夫知州事赵文辉、进义校尉判官赵思益继至,更相勉勖,爰举斯役,偕学正都士周。”[6]85二十九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可知都士周即生活于此一时期,并曾担任冠州学正。
二、《北河纪》补《全元文》之阙文三篇
《全元文》收录的部分作品,因依据方志等书辑录,而方志所载实乃节略之文。其全文俱载《北河纪》,亦可据以补全。
(一)刘德智《兖州重脩金口闸记》
按:《全元文》第28册据明万历四十五年《山东通志》卷14载录刘德智《修建金口闸碑记略》[7]565-566。原文载《北河纪》卷4[3]628-629,录文如下:
皇元膺天命,抚方夏,极天地之覆载,皆臣服唯谨。东南去京师万里,粟米、丝枲、纎缟、贝锦、象犀、羽毛、金珠、琨簜之贡,视四方尤繁。重车挽陆运,民甚苦之。至元中,穿会通河,引泗汶会漳,以达于幽,由是天下利于转输。泗之源会,雩于兖之东门,其东多大山,水潦暴至,漫为民患。职水者访其利病,隄土以防其溢,束石以泄其流。其一洞,岁久石摧,不足以吞吐。今近北,改作二洞,以闸启闭。中书省以闻,天子可其议。命下之日,当延祐四年。都水太监阔开分治山东,宽勤恪恭,敏于事会。曹掾王元从理、薄书壕寨官李克温董工役。役长张聚、李林、路详、宋贇、秦泽,分任其事。夫匠一千九十、石二千五百、甎三万、灰五万、木六千四百,铁锭、铁钩、铁环,不敷,取诸官钱以买。兖州知州寻敬提调州吏鹿果。经始于四年闰正月,成于三月。工告讫,大祠玄冥,酾酒割牲,燔燎瘗埋,吹击笙鼓,风日清明,役徒讴歌,人神懽悦,乃相与请辞鑱诸石,以纪其始终,遂以命德智。洪惟皇元起漠北,以深仁厚德,奄有天下。公家世鼎鼐,参赞化肓。今诚能实于已而勤于官,忠于上而信于下。言不妄发,事不轻改,故民易信而功易成。虽然,又岂水曹为然。推此诚实以理天下,则被泽溥矣。辞不获命,因书所闻以为记。
(二)赵文昌《创建鱼台孟阳薄石牐记略》
按:《全元文》第37册载录赵文昌文二篇。其中,《孟阳泊牐記》乃据四库全书本《山东通志》卷35录文[8]196-197,然实为节文。其原文见载《北河纪》卷5,题为《创建鱼台孟阳薄石牐记略》[3]627-628。此文亦载清代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03[9]554-555,文字与《北河纪》同。今录文如下:
圣元以神武定天下,遐迩率职,来享来庭。而江淮漕运,商旅之转贩,仕宦之往来,非舟楫无以济不通,此会通河之所以作也。河功告成,于今几二十年,岁月滋久,霖潦浸淫,岸移谷迁,不无堙塞。都水监上下巡视,求其利病。以沛县之金沟沽、头鱼台之孟阳薄,沙深水浅,地形峻急,皆不能舟。遇有官物往来,必驱率濒河之民推之。牐即闸,挽之者不下千余,妨农动众,民恒苦之。遂条陈其事,都省委右司都事王濳、都水太监马之贞等临视,与所说合。议曰:夫水积之不厚,不足以负大舟;蓄之不广,不足以供下泄。今莫若立堰以积水,立牐以通舟。堰贵长,牐贵坚。涨水时,至使漫流于其上,如斯而已矣。于是视地之高下,程广狭量浅深,绘图计工,以报都省议修之。从孟阳薄始,今值岁晚,先办物料,兴工以春首为期。用夫匠一千二百三十二名,监夫不足于近邑,差雇五百七十一名,就给工价米粮。一切物料,官为和买,给中统钞五万五千缗。不敷,于济宁路官钱内支,选差覆实。司提举仇锐来董是役,预办所需金石材木诸物,指分工役。其堰横长一十二丈,中为牐,门外石内甓高一丈四尺,基纵广八丈,牐下广五丈。杀之如坛级以及于上五分,广之三。起于大德八年正月,讫于五月,凡用工十七万六千九百九十,中统钞十万三千三百五十缗,粮一千二百四十七石。落成之日,鼔声四起,牐门启钥,篙师序次以进。前旗一指,通数十百艘于饮食谈笑之顷。乃命谢里高立不远千里而来,请文至再。予不揆,因记脩牐之岁月如此。
(三)周汝霖《榖亭闸记》
按:《全元文》第52册载录周汝霖文一篇,题为《榖亭闸记》[10]517,乃据清康熙三十年刻本《鱼台县志》录文,然实为节文。其原文俱在,见载《北河纪》卷4,题为《都水监创建榖亭石闸记》。今录文如下[3]631-632:
至顺二年,岁在辛未季夏之月,会通河榖亭石闸成。凡用工九十日,金石土木之工百有八十人,徒八百二十人,石以块计者二千七百三十,木以株计者一万二百七十,甓以口计者二十五万三千,灰以斤计者三十三万五千,铁亦以斤计者三万一千四百。其余麻枲、瓴甋、斧错、瑙细、覙缕,各若干。除金木粮储出于有司,他皆监司采炼陶冶,仍资佣工钱二万五千缗。闸身纵二丈又七尺,衡二丈又二尺,高如之雁翅。四各亘五十尺,址袤八十尺,广百又二十尺。奉直大夫都水监丞阿里公命汝霖作文以纪之。词曰:
钦惟圣元,混一区夏,定鼎幽蓟。九州内外,罔不臣顺。航四海,泛九江,浮于淮,入于河。职贡粮运,商旅懋迁,以供给京师。然自东阿抵临清,二百余里,舍舟从陆,车挽以进御河,每值夏秋,霖雨泥淖,马瘠车偾,公私病之。至元二十六年,朝廷用令史边君、同知马公言,开会通漕河。自安民山,引汶、泗、洸等水属之御河。度其地势穹下,前后建石闸三十余座,以制蓄泄。于是川途无壅,舟楫憧憧,方诸陆运,利相十百。以故国用充而民不匮,四十年于兹矣,惟枣林至孟阳薄七十余里,湍激迅澓,沙土瀢沲,闸再启钥,舟方一洊。嘉议大夫都水卢公因壕寨杨温等议,宜于榖亭北邮传西创建石闸,汇黄良艾河等泉以厚水势,则免龃龉之患。询谋佥同乃上之省堂,允请。令下之日,奉议大夫少监德安帅寮属董其事。未几,会监丞阿里驰驿分治山东,下车之初,首以斯闸为已任,指画夫匠,亲临监督,靡惮晨久,分任其事。公威严谨恪,宽以济猛,人皆献力,惟恐弗逮,故能克底厥功。经始于是岁之二月,讫功于六月中。树巨闼,傍罗釦砌,龙鳞错落,雁翼翬飞,冠以虹梁,县以金钩,周致缜密,混若天成。于是割牲酾酒,祠河伯。会群属于河上以落之,举酒作乐,伐鼓启钥。水平舟行,颿樯翳空,舳舻相接,进退闲暇,莫不欢喜歌咏。噫!是役也,始则卢公建言之力,中则德安公经营之勤,终则阿里公踵成之功。于国于民,永赖以济,于斯见圣朝人才之盛,守职者不苟禄而勤于效忠矣。因摭其所闻而为之记。
三、《北河纪》校补《全元文》之异文四篇
《全元文》中辑录的部分作品,乃据清代方志所载整理而成,而这些文章亦载于《北河纪》。通过文本比勘,可以发现《全元文》所载较之《北河纪》,存在大量的脱文、异文。通过校勘,可以使文字更为完整、准确。
(一)楚惟善《会通河黄洞林新牐记》
按:《全元文》第31册载录楚惟善文十篇。《全元文》据清咸丰九年《济宁直隶州志》录《会通河黄洞林新牐记》[11]145。《北河纪》卷4亦载有此文,题为《会通河黄栋林新牐记》[3]634-635。今据以校补:
1.讫工于夏五月辛酉:此下有大量脱文,《北河纪》有文曰:“牐基深常有四尺,广三;其深有六尺长,视广又寻有七尺。牐身长三分,基之一崇弱五寸,不及身之半。又于东岸创河神祠,西岸创公署。为屋以间计者十有五,署南为台构亭其上。凡用石方尺长丈为块,计三千有奇;木大小以株计,四千六百五十八;垩以斤计,二十五万;铁以斤计,一万六千有奇;甓一十五万二千五百,麻炭等物称是。工匠繇卒千八十有五人,用粮千七百五十斛,楮币四万缗。制度纤悉,备极精致。落成之日,舟无留行,役者忘劳,居者聚观。往来者懽忭称庆,僚佐耆宿众相与谋,谓:‘不伐石以识,无以彰公之勤,且惧来者之功不继,而前功遂隳也。’”
2.公因预期遣壕寨官李献赴都禀命:遣壕寨官李献,《北河纪》作“遣官”。
3.及以未获命:以,《北河纪》作“久”。
4.近西数武举,黄壤及泉:武举,《北河纪》作“举武”。
5.“推是心以往”至“龙不晚矣”:《北河纪》无。
6.公哈剌乞台氏:《北河纪》下有“明敏果断,操守绝人,读书一过目,辄不忘。律学、医方,靡不精究”。
7.政奏韩也先不华:奏,《北河纪》下有“差”。
8.不能备载,其列碑阴:其,《北河纪》作“具”,是。
(二)李惟明《改作东大闸记》
按:《全元文》据乾隆元年刊雍正《山东通志》卷35、乾隆三十五年刊《兖州府志》卷27、光绪十三年刊《宁阳县志》卷18录文[2]102-105。《北河纪》卷4亦载此文,题为《改作东大闸记略》[3]632-634。今据以校补:
1.济倅奉符毕辅国请于严东平:济倅,《北河纪》无。
2.堨汶水入洸益泗:入洸,《北河纪》下有“至任城”。
3.直属漳御:下有脱文,《北河纪》有“由是江淮之漕浮汶泗,径达临清,而商旅懋迁、游宦往来,暨闽粤交广卭僰川蜀航海诸番,凡贡篚之入,莫不由是而达,因锡河名曰会通”。
4.乃改西虹为今闸制:改,《北河纪》下有“其”。
5.谓辅国所作斗门为西闸:辅国,《北河纪》作“国辅”,误。
6.后改作:《北河纪》作“西闸后改作”。
7.两闸被其害:闸被,《北河纪》作“河罹”。
8.可岁省劳民。之贞曰:下有脱文,《北河纪》有“汉曹参作兴原山河,石堋常为涨水所坏,时复修之”。
9.须高平水五尺:平水,《北河纪》作“水平”。
10.晋杜预作沙堰于苑阳,堨白水溉田:苑阳、堨,《北河纪》作“宛阳”“竭”。
11.缺则补之:缺,《北河纪》作“阙”。
12.固知川不可塞也:川,《北河纪》下有“之”。
13.后人弗听浮议:弗,《北河纪》作“勿”。
14.重困民:《北河纪》作“终困其民”。
15.果如其言:《北河纪》下有“若合符契”。
16.命濠寨官梁仲祥:濠:《北河纪》作“壕”。
17.都水监马元公来治会通河:元,《北河纪》作“兀”。
18.量工程。乃以状上,从其请:《北河纪》作“量事期。以状上,中书即从其请”。
19.陶甓煅灰“”至“乃亲为经营揆度”:《北河纪》似有节略,作“取石煅灰,市物于有司,经营揆度,画图指示”。
20.其北端折以东西:端,《北河纪》作“矩”。
21.入明三分身之一:身,《北河纪》作“深”。
22.各尽其身:身,《北河纪》作“深”。
23.“其一不动”至“会通诸闸所未有”:《北河纪》作“其一不动为阈,其大石为两臬,夹制其前。却石相叠,比则以铁沙磨其际,必脗合无间后已”。
24.土方以尺计:土,《北河纪》作“自”。
25.众请识其事于石,属笔于予。予曰:《北河纪》作“合辞请公,愿识其事,于是属笔于予。予复之曰”。
26.为灌溉之利:灌溉,《北河纪》作“溉灌”。
27.其为虑深矣:《北河纪》作“其虑后也深矣”。
28.“不有兹役”至“且表马公之言为鉴”:《北河纪》作“不有兹役,曷騐马公之言?碑仆于水,岂天恶马公发其机耶?将使后人独受其害而不蒙利耶?惟是役也,雨暘时若,漕运无愆,天其或者悔恶于人,俾忆马公之言乎?既不获辞,遂为叙导汶始末会通源委,以见堽城闸水利喉襟,且表出马公之言以为鉴”。
29.文末:《北河纪》后有“又因以识兴造年月、修闸之制度、用物之会计附焉。公字仲彬,唐古氏”。
(三)李惟明《重濬洸河记节略》
按:《全元文》据清咸丰九年《济宁直隶州志》录文[2]105-106。《北河纪》卷3《河工纪》亦载此文,题为《重濬洸河记》[3]600。今据以校补:
1.洸河乃今汶水之支流也:之,《北河纪》无。
2.亦不可知:亦,《北河纪》作“尤”。
3.符下东平、泲宁,兼赞厥役:泲,《北河纪》作“济”。
4.落成于三月十四日:此句,《北河纪》下有“以举武计者二万三百四十有奇,以尺为工计者四十万七百数。同知东平路事伯颜察儿、佥议少监公之功,宜勒石以昭悠久,迺请文于予,义弗获辞,遂援笔而纪其岁月”。
(四)赵元进《重修会通河记》
按:《全元文》第56册载录赵元进文一篇,即《重修会通河记》[12]116-117,乃据民国十六年《济宁直隶州续志》录文。《北河纪》卷3《河工纪》亦载此文,今据以校补[3]601-602:
1.开会通河道:开,《北河纪》作“开挑”。
2.南至自徐:至自,《北河纪》作“自乎”。
3.修修筑闸:《北河纪》前多“各处”二字。
4.漕运通济,乃天下之利也:《北河纪》作“漕运诸货,官站、民船偕得通济”。
5.此河殊无上源:此,《北河纪》作“北”。
6.必瀹汶注洸:《北河纪》作“必须疏瀹汶水来注于洸”。
7.西入于兖:入,《北河纪》作“逾”。
8.合于新河:于,《北河纪》无。
9.而流迩者出水泛涨:出,《北河纪》作“山”。
10.下至石碛:石碛,《北河纪》作“石刺之碛”。
11.漫延一十八里:漫,《北河纪》作“蔓”。
12.是以水来浅涩,几不能接于漕运:来、涩、于,《北河纪》无。
13.都水监丞宋公讳伯颜不花,由中书省译掾奉命,分治会通河道。睹河水浅小,盖因上源壅塞之病:《北河纪》作“都水监丞宋公韩伯颜不花擢升斯职”。
14:遂差壕寨梁仲祥度地计工:度地计工,《北河纪》作“诣彼度其里步,计其人工”。
15.时方水沍:《北河纪》作“时方冰沍地冻,难便为力”。
16.选差壕寨岳严董本监并汶上章符等县人夫七千余:岳严、章符、余,《北河纪》作“岳聚监”“奉符”“余名”。
17.备粮具畚:《北河纪》作“备糗粮具畚锸”。
18.挑各河之浅:《北河纪》作“挑洗各处河身之浅”。
19.汶、泗、洸、济之水:《北河纪》下有“源源而来”一句。
20.方许放闸:闸,《北河纪》作“牐”。
21.今渐淤澱:《北河纪》作“近年渐以淤淀”。
22.今复挑濬:挑,《北河纪》作“淘”。
23.水常潋滟:《北河纪》前多“已深”。
24.以宽就舣:就,《北河纪》作“栊”。
25.会源闸北元有济河旧迹:会,《北河纪》无。
26.再委壕寨岳严领夫千名:严,《北河纪》作“聚”。
27.水势公流:公,《北河纪》作“分”。
28.予采摭其实:予,《北河纪》下有“乃”。
本文选取《北河纪》中的11篇元代文章,从辑佚、补阙、校勘三个角度与《全元文》进行了对比,以凸显其文学文献价值。此外,《北河纪》另有元代文章6篇,分别为:卷3欧阳玄《河防记》、杨文郁《开会通河功成之碑》;卷4俞时中《重修济州任城东牐记》、揭傒斯《重修济州会源牐记》;卷5揭傒斯《都水分监记》;卷8李谦《洪济威惠王庙碑》。这6篇文章,《全元文》均已收录。然而,二书的文本之间异文也较多,即以杨文郁、俞时中、揭傒斯、李谦的文章而言,题目都不相同,文本亦多差异。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具体展开。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李修生.全元文:第55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谢肇淛.北河纪[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李修生.全元文:第59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5]樊深.嘉靖河间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
[6]李修生.全元文:第9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7]李修生.全元文:第28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8]李修生.全元文:第37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9]傅泽洪.行水金鉴[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李修生.全元文:第52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1]李修生.全元文:第31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2]李修生.全元文:第56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蒋成德)
The Value of Supplement and Collation about Xie Zhaozhe'sBeiHeJi:Based on the Study ofQuanYuanWen
CHEN Kai-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jiangsu yancheng 224002, Jiangsu, China)
Xie Zhaozhe'sBeiHeJiwhich included 17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writers in the Yuan Dynasty, has great literature values. Compared withQuanYuanWenfrom three angles of compilation, supplement, and collation, this paper compiled and edited four manuscripts, completed three passages, and collated four scattering articles.
Xie Zhaozhe;BeiHeJi;QuanYuanWen; supplement; collation
2016-07-28
陈开林(1985- ),男,湖北麻城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
I206.2
A
1674-3571(2016)05-0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