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军事典型人物报道能力 培育官兵争当“四有”军人共识

2016-03-02苏梦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四有军人

苏梦奇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10003)

提升军事典型人物报道能力 培育官兵争当“四有”军人共识

苏梦奇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210003)

自习主席提出关于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重要指示,描绘了新一代革命军人“标准像”后,帮助官兵进一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成为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军事典型人物报道一直是军队宣传精神文明和树立道德模范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面向官兵宣传“四有军人”形象的有效载体,更是帮助官兵理解“四有军人”内涵的最优选择。然而,目前军事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典型人物生产流程化、内容模式化、立足点较高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力使典型报道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好地弘扬强军兴军正能量。

军事典型人物报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政治传播

典型报道,即对典型的报道。一般认为,典型是“指有代表性、感召力的个人或集体、事件、问题、经验等”。[1]在《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中,李良荣写道:目前,中国新闻界普遍可以接受的典型定义是,典型是同类事物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个别事物或人物。

典型人物报道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借助媒体宣传精神文明和树立道德模范的有效手段。军事典型人物承载着军队的主流理念和价值取向,他们通过各种平台走进广大官兵,担负起增强官兵对置身其中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提高政治体系内部的凝聚力以维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巩固政权合法性的重任。

一、提升军事典型人物报道能力是弘扬“四有军人”内核的必然要求

(一)军事典型人物报道是面向官兵宣传“四有军人”形象的有效载体

军事典型人物报道在塑造军队和军人形象、引导官兵深刻理解军队发展趋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涉军重大政治主题报道主要着力于分析与解读,却受制于内容本身的生硬化、少人情味等,产生的实际传播效果甚微,无法深入满足官兵需要,更无法切实引导官兵对新形势的正确认识,凝聚官兵实现强国强军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站在高山上,也许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在那里我们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物面孔。军事典型人物报道以小人物为切口,串起时代大线条,是一门通过讲故事来引导舆论的方式。讲好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弘扬人物精神,在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时,有效调动官兵深入了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重大精神传播弘扬的重要方式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军事典型人物报道是帮助官兵理解“四有军人”内涵的最优选择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呈现的方式更加多样。能否让官兵更为深刻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军目标的重要论述,以成为“四有军人”为目标,筑牢其强军兴军梦,关键在于新闻媒体如何传递,能否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军事典型人物报道是最容易走进官兵内心的宣传方式,从典型人物的行为和情绪中折射自身的影子,寻求情感共鸣,更 能够触动人心,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描绘基层官兵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声音,才能真正让他们从内心接受外界不断传递的信息和所蕴含精神的重要性。要将典型的故事与官兵日常生活相结合,注重细节描绘,在典型的所作所为和言语中加入令人感兴趣又与事件紧密相连的信息,讲述脚踏实地、贴近官兵的故事。在展现典型人物个性的同时,要用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帮助官兵领会自身在建设强军兴军梦中的重要作用。

二、军事典型人物报道现状及问题

(一)典型人物生产流程化,缺乏灵活性

军事典型人物的生产,有一套非常具体和完整的制度化流程:根据政策和指令,媒体及记者在基层广泛挖掘先进人物及事迹,对照官方标志,发现这些来自基层的典型,并通过新闻、社论对其进行广泛和持续的报道。[2]在这之后,被塑造成榜样的典型们通常会被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双重奖励。至此,典型人物报道的一个完整生产过程已经达成。

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军事典型人物生产过程更多是依赖于上级部门对新闻生产的把握,以完成对现实人物的构建,从弘扬典型人物的精神中彰显时代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实际上只有非常有限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挖出生动的故事和细节上,典型人物是否符合和满足官兵需求不得而知。

(二)典型报道内容模式化,缺乏创新性

在不同发展阶段,军队塑造了诸多与其政策目的高度吻合的典型人物,在使官兵认同、支持这些既定目标的同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军事典型报道人物被类型化、抽象化,以谋求不同群体的政治认同。他们承载着军队确认能够被广大官兵认可的道德品质,以赢得官兵对其所做事情的认可,具有共性人格特征,如忠诚、奉献、感恩等。报道着力点基本一致,即我们的国家和军队与官兵血肉相连、鱼水情深;我们的军队励精图治、拼搏向上;我们的官兵善于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

(三)报道立足点较高,缺乏贴近性

当前,军事典型人物报道多聚焦于大时代典型、英雄模范人物等,较少关注普通的小人物典型,具有特殊性和显著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典型报道需要加强对小人物的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大力弘扬宣传大典型的同时,统筹兼顾发展凡人典型,站在时代的前端,铸造时代的先锋。

三、提升军事典型人物报道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新闻特性,以事实建构传递“四有军人”理念

出色的故事叙述者需掌握官兵的喜好,以官兵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和体裁为立足点,选取贴近官兵的人物典型,构思吸引官兵的好故事,在故事中传递温情,在故事中传递理念。这些故事必须是寓意深远、适应时代的故事,应当具备“实、新、特”等特点,抓住官兵眼球。

官兵作为“四有军人”理念传播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的对象,决定着媒介传播的内容、风格和整体面貌。重视官兵,了解官兵的兴趣和需要,是传播过程的重中之重。官兵喜闻乐见的故事,都是实实在在、读有所得的好故事,这就要求讲述故事时,一定要贴合实际。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记者需要从新视角入手,紧扣新闻特性,注重以差异化内容吸引用户。报道可以从官兵生活发生的客观改变着手,让官兵深切认识到“四有军人”的提出对自身所带来的切实变化,真正打从心底理解“四有军人”的先进、必要之处。在报道的视角选择上,除了发挥“传声筒”的作用外,也应适当聚焦于官兵生活和人物。

(二)巧取原型沉淀,以原始模型传承“四有军人”文化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无意识包括两部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沉淀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人们往往无意识地遵循一种套路和报道的潜在模式。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是曾提出的模范典型雷锋、黄继光、张思德,还是之后的时代楷模李向群、焦裕禄,再到如今的各种典型人物,即便在特定时期这些人物所承担的作用有所不同,但他们所折射出来的军人特质具有一致性,即“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所强调的道德品质内核基本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伦理规范与道德教化是其核心。在培育和弘扬“四有军人”的过程中,可借鉴过去典型人物报道中的有益经验,巧用原型沉淀所构建的“四有军人”英模模型。从内在来说,这更容易被官兵所接受,认可度、共鸣度更高。官兵的意志与军队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官兵在顺应中不断加深认识与认同,可以较好实现两者的互动共进。在此过程中,军队不断坚持的诸如忠、孝、节、义等德行,在一个个具体的榜样身上得到推广并留存。

(三)善用新媒体平台,以多元手段构建“四有军人”形象

目前,军队对新媒体的包容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进入到官兵的生活。然而,利用互联网恶意抹黑英雄人物、抹黑我党我军形象的案例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官兵的认识和判断。在对待新媒体的态度上,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借力打力,善用新媒体提供的更广阔的平台,以开放、包容、多元的话语姿态,使“四有军人”具象化、形象化。

新媒体改变了以往传统报纸单一的平面图文信息传播形式,它将平面图文信息制作成为包含多种形式多媒体数据的信息包,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在内容呈现上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为官兵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和阅读体验。手机作为官兵在训练之余接触距离最近、接触时间最频繁、接触方式最便利的带体温媒体,可以从根本弥补传统报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此外,得益于新媒体的强交互性等,官兵更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共同挖掘身边的“四有军人”典型,进一步提高参与度,效果更甚。

四、结语

军事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军队新闻及政治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使广大官兵认同并顺从主流意识形态,使官兵在对榜样的追求中内化军队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大力弘扬和发展“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文化的当前,更需要提升此类报道的能力,力使典型人物更加鲜,从而坚定广大官兵的从军报国梦,以榜样为标杆,弘扬强军兴军正能量,争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1] 任俊英.典型报道的话语分析——从福柯的视点出发[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2] 周海燕.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运动典型报道中的“新闻生产-政治动员”[J].当代传播,2012(3):29-31.

G212

A

1674-8883(2016)17-0344-02

苏梦奇,女,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四有军人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军人就该这个样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