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山水画及画论的产生和意义

2016-03-02徐瑞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关键词:宗炳王微画论

徐瑞卿(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8)

魏晋山水画及画论的产生和意义

徐瑞卿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8)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及画论以一种独立的形态正式登上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舞台。这种绘画思潮的出现与这个时代自然审美观念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魏晋山水画及画论把自然山水本身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摆脱了传统儒家的自然比德观。同时,它们的产生标志着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而存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宗炳和王微两位山水画论家。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开端,为后世山水画及其绘画理论提供了创作理论基础和审美尺度。

魏晋;自然审美观;山水画;宗炳;王微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文人画家善以山水画彰显自然灵气。山水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绘画者受到了老庄的“无为”“逍遥”等思想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以前并没有出现山水画,或者说山水画在此前未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绘画艺术,山水自然在绘画中几乎都是作为背景而出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文人画家们将目光转向对“自然”的挖掘。尽管魏晋时期山水诗画的出现夹杂着各种历史社会因素,但是魏晋士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则是魏晋自然审美观在历史转变过渡中逐步形成的。

1 魏晋思潮对山水画的孕育

魏晋时期自然审美观的形成,依附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王朝几经更替、文化不断冲突融合的混乱时代。但在这个秩序混乱、经济衰退、战火纷飞的动荡背景中,却酝酿、生成出了一个可谓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168宗白华先生形容它是“强烈”“矛盾”“热情”,有着“浓郁生命色彩”。魏晋以前,两汉经学统治、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的思想,随着频繁的战乱,这种实用主义转入衰退阶段。老庄思想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它打破了“独尊儒术”的思想环境,并影响了魏晋士人的思想发展,为玄学的产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老庄思想对于宇宙人生、自然哲理的畅谈、阐释,成为了这一时期魏晋士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这个时期产生的玄学,也被后来的研究者们称为“新道家”,“新道家”主张人们回归到大自然中去。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郭象等人。他们对老庄的谈论引导了这个时期玄学及其自然审美观的发展。王弼对于“自然”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其对《老子》的注解。《老子》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5王弼对“自然”作注道:“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2]65从中可以看到,王弼眼中的“自然”是不可说的,或者是找不到一种言语来形容它。嵇康则举起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旗帜,寻求一种超脱名教束缚,契合自然本性的自由生活。郭象的自然观体现在《庄子注》里,他提出“独化论”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自生的。汤用彤先生说:“独化者,物各自然,无使之然也。”[3]52由上述名士对自然的探讨来看,魏晋士人跳出了传统的有限物象范围,进而转入对于人生、自然、宇宙生命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之下所形成的自然审美观,蕴含着魏晋士人对于大自然的无尽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则为魏晋山水画及画论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 魏晋山水画及画论的产生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这样谈到:“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4]80这种“自觉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魏晋士人对于“个体”的觉醒。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寻一种不再为政治、伦理道德服务的纯粹的审美观念。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艺术产生了自觉的创作,这种自觉本身带有了审美的意味在里面,审美功能被重视起来了。这时的山水就成为了魏晋士人向外投射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魏晋时期的自然审美观发展到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在《世说新语》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将人物风貌、品藻比之自然的描述。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1]174因此,可以说魏晋士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其实也是对“自我”的觉醒。在这种自然审美观之下所蕴藏的,是魏晋士人对于自然山水本身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山水作为自然对象,在先哲孔子那里多用以“比德”,起到规范世人的教化作用。孔子的自然比德观在《论语》中得以体现,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5]14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171可见,在孔子那里,山水并不显现其本身的美好,而是成为了教化的工具,为世人树立道德操守标准。这是先秦儒家思想对于山水的阐释。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却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6]732郭象对此的解释是:“任其自为而已。”[6]732这表明,庄子将自然本身作为对象来欣赏。自然不用来表现什么,其自身就是“无言之美”,这是对自然的“自为”样子的推崇。这种思想在魏晋时代被放大、扩展,发展到山水画作为独立艺术而出现。值得思考的是,玄学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魏晋前期的玄言诗与人物画的发展,而山水画则是在后期才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出现。刘勰认为山水能够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出现,在于:“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7]49这里表明了魏晋士人在对先秦道家思想的复归中,在经过了老庄思想洗礼之后,文人画家对于老庄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出现是魏晋士人在后期对于老庄思想的内化、吸收和再创造。也就是说,魏晋后期的士人们不再局限于“玄学”的形而上的探讨,而是将思想延伸出去,与自然山水,乃至宇宙生命进行了对话交流。

3 魏晋山水画家的出现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自然审美思潮的影响,诞生了独立的山水画及画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的评价是“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铀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8]26可以看到这时的山水画技法并不成熟,仍处于摸索探究的实验阶段。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使得画家们一边作画,一边用文字记录下对于绘画山水的心得体悟。徐复观先生认为:“有实践上的隐逸生活,而又有绘画的才能,乃能产生真正地山水画及山水画论。”[9]219这个时期下画论家有顾恺之、宗炳、王微等人。

顾恺之(345—407年),东晋时候被人称为“画痴”,他不仅进行绘画创作,也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但是,顾恺之的画论贡献主要在其“传神写照”的绘画创作理论上,或者说顾恺之的画论文章在人物画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画论》中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10]28这也就是说,在顾恺之那里,人物画仍然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画好的,而山水、狗马分别次之。不过也可以看到的是,在顾恺之生活的时代已经把山水画提出来,并形成了一定的风气。尽管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对于云台山的描画,但徐复观先生在对于“最早的山水画论”[9]218—219的讨论里认为,《画云台山记》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独立山水画论。而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则被较为普遍地认为是中国山水画论的开端。这一时期的画论,为后世绘画理论开了先河,作出有益的探索。

宗炳(375—443年),是稍晚于顾恺之的同时代的人。相较于顾恺之而言,宗炳的画作不算出名,其最大的贡献是《画山水序》。《画山水序》的诞生,与宗炳自己的经历和爱好密不可分。在《历代名画记》的《南齐记》里,记载了宗炳的平生事迹。据记载来看,宗炳居于江陵地带,其才情言理都受到时人的赏识,但却对统治者的多次辟召不予理会,心怀“栖丘饮谷”之志。宗炳算得上是一位十足的隐士,他与佛教人士如慧远、惠坚等人交往,喜欢游山踏水,或流连庐山,或远足衡岳等山川之间。在《宋书·隐逸传》里记录了宗炳一生对于山水的痴爱:“(宗炳)好山水,爱远游,西险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11]50可见,宗炳隐逸于山水中,一生游历山水,有了描绘山水的实践基础,丰富的观山水及山水画的经验也为其画论著作的传世打下了坚实基础。《画山水序》的出现,既是中国古代绘画历史第一篇关于山水的正式画论,也是我国山水绘画美学正式开启的一个标志。《画山水序》里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启迪了后代对于山水画及画论的创作。它不仅是一部把山水画作为独立题材的山水画论,而且融入了神、理、道,把山水的审美功能展现了出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美学意蕴的命题,如“澄怀味象”“应目会心”“神超理得“畅神”等等命题,既道出了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也为中国古典美学作出了理论贡献。

王微(415—443年),尽管王微离世较早,但并不影响他为中国山水绘画理论所奉献的一部名画论《叙画》。关于王微的生平,据《宋书·列传二十二·王微》记载,其自幼聪慧,既精通文艺,又知晓阴阳之术,但却“素无宦情”。因此,王微自父亲死后便一直过着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直到离世。王微爱好诗词书画,虽然在诗词上造诣平平,却用一篇短短《叙画》在中国山水画论上站稳了地位,和宗炳的《山水画序》一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论的传世佳作。王微在《叙画》里提出了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将山水画与实用性的地图、图经一类区分开来,使得山水画真正地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认为宗炳和王微对于山水画的喜爱,皆出自于二人闲适的隐逸生活,他说:“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因著于篇,以俟知者。”[9]586出于对山水本身的热爱,宗炳和王微各自创作出了关于山水画的理论,它们既是中国山水绘画理论的始祖,也为山水画确立了审美尺度。

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山水本身满足了人们内在的审美需求,能够达到“畅神”的目的。他把老子思想里的“象”“味”“道”等美学范畴提了出来,作为了新的美学命题来阐释。山水画是艺术家以虚静之心进入对物的观察体验,把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使得精神得到解放和自由。不仅如此,由于宗炳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加上他隐逸的生活状态,使得《画山水序》中关于山水画创作里渗透了儒道佛思想和隐逸之味。宗炳一生的游山经历和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山水画论确立了起点,并打下山水画创作的理论基础。王微的《叙画》,最大的影响应当是他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画里关于构图上的全景式模式。《叙画》中写道“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山水画能够表现创作者的取景视野,也要表现出大自然的魅力所在。一幅好的山水画,不仅能够营造出画中之境,还要能够打造出境外之境,让观赏者获得一种“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审美愉悦之情。

4 魏晋山水画及画论的意义

理论的出现通常来源于大量的实践积累。山水画论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绘画主题,占据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舞台。与此同时,山水画论的发展又指导、推动着山水画的前进。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摆脱了山水只作为人物背景的传统形式,转而进入对大自然本身的欣赏。从中可以窥见的是,在这个时期世人审美对象和审美眼光的转变。独立的山水画,凭借其自身独立的审美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画家的关注。将无线的大自然印存在图纸之上,既是对创作家技法的考察,也是创作者本身审美境界的体现。山水画的艺术世界,通过色彩与线条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画中超然的自然美景关联着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的审美性,同时也蕴藏着山水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审美关系。魏晋山水画及画论的出现,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对宇宙生命的体验感悟,这里面渗透着山水文化的核心。

这个时候的山水画家们,为中国山水画论打开了绘画理念,确立了基本程式。尽管后世山水画家在表现手法、结构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完善,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打下的山水画论的根基却未曾有所动摇。

[1]宗白华.美学与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论语[M].臧知非,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6]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7]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张彦远,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潘天寿.顾恺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11]王惠.墨语文心:中国山水画的文脉与传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1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The Emerg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Wei-jin's Landscape Painting and its Theory

XU Rui-qing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During Wei-Jin Dynasties,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officialy appeared on the s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with an independent form.The emergence of this kind of painting though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 of the natural aesthetic view of the time.Wei-jin's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take the nature as an independent aesthetics object,getting rid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natural view of Bide.Moreover,the production of Wei-jin's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mark the existence of landscape painting as an independent art discipline.Zong Bing and Wang Wei was born in this period,they are theorists of landscape painting.Painting of Landscape by Zong Bing and Depiction of Painting by Wang Wei,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And they provide the creation theory basis and aesthetic standard for the later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 theory.

Wei-Jin;natural aesthetics view;Landscape Painting;Zong Bing;Wang Wei

J209.2

A

1673-1891(2016)02-0080-03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2.023

2016-04-12

徐瑞卿(1990—),女,重庆人,助研,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宗炳王微画论
躲起来吧
“中得心源”与“心物熔冶”——论唐至近代画论的师心论转向
画论·园林·水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春的脚印
会跳水的鸡蛋
Network analysis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A dual network approach*
宗炳故里 黄桃之乡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场六十周年 全国诗词楹联散文新诗大赛征稿启事
宗炳山水画论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