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以凉山州为例
2016-03-02赵桂敏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四川西昌615000
赵桂敏(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四川 西昌 615000)
以制度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以凉山州为例
赵桂敏
(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四川 西昌 615000)
地方政府的管理效果关系到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地方政府的管理制度,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和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支持,能够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凉山州为例,通过对凉山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就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做了思考。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民营经济
0 引言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2004年凉山州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全州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民营经济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民营经济已超过全州经济的“半壁江山”。2015年以来,针对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竞争加剧、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制约因素和发展难题,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如何通过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来发展本地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改革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无疑为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目前,凉山州正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旧产业在交替、增长动力在转换。在今后的转型发展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1 凉山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凉山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2014年持续平稳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扩大税收的重要支撑。从总量看,安宁河流域保持率先发展,五县一市(西昌、德昌、会理、宁南、冕宁、会东)总量达511.00亿元,占全州总量的74.1%;加快发展区9县(西昌、会理、会东、冕宁、德昌、宁南、盐源、雷波、木里)总量为590.49亿元,占到全州的85.6%。从同比增速看,有7个县市达到全州平均水平,有11个县市民营经济增速高于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安宁河流域五县一市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州增速0.9个百分点;加快发展区9个县增长12.1%,高于全州1.5个百分点。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看,有10个县的比重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其中有12个县市的比重超过50%,4个县的比重超过60%[1]。
1.1发展规模扩大,经济平稳增长
2014年,凉山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数量达13.56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298.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7%和33.7%,户均注册资本金22.03万元,同比增加1.65万元。全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89.65亿元,占非公有制经济92.3%,占全州GDP的52.5%,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6%,比非公有制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GDP增速高2.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93亿元,增加6.69亿元,占非公有制经济的11.6%,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6.87亿元,增加38.95亿元,占非公有制经济的57.1%,同比增长1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5.85亿元,增加15.80亿元,占非公有制经济的23.6%,同比增长7.4%。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0.3∶47.6∶32.1调整为12.6∶61.9∶25.5,第二产业是民营经济比较集中的行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逐年提高。2014年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5.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6个百分点[1]。
1.2效益不断提高,社会贡献日益增加
凉山民营经济在增加政府税收、扩大就业、优化投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上缴税收(国地税之和)13.41亿元,占凉山税收总量的11.2%。其中,个体经济上缴税收8.21亿元,增长30.5%。拥有从业人员34.06万人,比上年增加3.66万人,增长12.0%,其中,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3.63万人,增长5.1%;个体经济从业人员20.43万人,增长17.2%。同时,凉山民营经济积极吸纳大量社会资金,促进投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045.87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私营经济完成57.82亿元,比上年增长38.9%;个体经济完成23.24亿元,增长122.1%[1]。
1.3发展领域及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从17个国民经济行业来看,除了金融和国家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个行业外,其余15个行业都有民营经济活跃的身影。从民营经济占各行业增加值比重看,15个行业中,超过50%的有居民服务(100.0%)、房地产(97.9%)、住宿餐饮(91.0%)、批发零售(84.7%)、交通仓储和邮政(64.6%)、工业(63.9%)、建筑(54.1%)七个行业;在10%~50%的有租赁(36.2%)、文化体育(35.2%)和农业(34.3%)三个行业;其余五个行业在10%以下[1]。
2 凉山州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外部条件的不充分和内在的缺陷。当前凉山州民营经济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整体规模偏小,比重偏低,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偏弱等缺陷,这是由政府管理模式及民营经济自身特点的综合作用形成的。
2.1整体实力偏弱,综合实力评价靠后
2014年,凉山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55.1%的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靠后(居第17位)[1]。从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4年全国民营企业500榜单来看,四川仅有13家企业入围,凉山则无缘,从中可以看出凉山民营企业普遍量小质弱。
根据四川省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办公室的综合评价结果:2013年度从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效益和结构来看,凉山民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得分居第16位,17个县(市)排位在全省100名以内的仅有安宁河流域的五县一市,其余11个县市都排在141名之后。
2.2民间投资比重偏低
2014年,凉山共完成民间投资263.68亿元,同比增长1.5%,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5.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1]。凉山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依然偏低,呈下降趋势。
2.3服务业贡献小,传统行业仍是主体
目前凉山民营企业仍主要集聚在传统的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领域,现代民营服务业发展还不具规模,信息、科研、教育等现代民营服务业占相应行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在10%以下,对民营经济的贡献偏小。
2.4县市之间差距较大,制约全州民营经济发展
县市民营经济发展不均衡,差距较大,制约全州民营经济发展。2014年全州民营经济增加值上百亿的只有西昌(占全州总量的30.9%),最低的县仅有西昌市的3.5%;占GDP的比重最高(63.7%)与最低(34.1%)县的差距达到29.6个百分点;有4个县的增速下降,最快与最慢的县相差36.3个百分点[1]。
2.5民营经济的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2.5.1民营企业融资难显得更加突出
现有政策在很多方面忽视了民营经济最集中、最强烈的“公正、公平”要求,直接表现就是政府直接招商引资,审批土地,甚至直接上项目。然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大企业、大项目上,无力顾及培育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把培育和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所以,地方经济表现为外援经济比较多,而缺少内源性的经济,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3]。
2.5.2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仍存在若干“禁区”
除了融资体制的阻碍外,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受到了许多其他政策体制的限制,[4]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市场准入方面。当前,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仍然存在若干“禁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如对金融、保险等的经营,对民营企业仍严格控制。
2.5.3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首先,为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的措施规定较细,但落实不够,持续服务、跟踪服务不够;其次,行政服务的力度不大,不少审批事项还只是提供“指南式”服务,有关手续还需企业东奔西跑,且一个手续需多次往返的情况屡见不鲜,“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依然存在;再次,在企业征地等优惠政策方面,招商引资的项目优惠政策较多,而本土企业则未享受更大的优惠。
3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思考
政府鼓励、支持与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政府转变经济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过程[5]。
1)根据从易到难的原则,以制度中容易的部分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完成对整个制度体系的改革,按照先社会制度,再经济制度,最后政治制度的顺序进行逐一整改。例如,可以首先对村庄权力机关的结构进行改革,继而对其上一级的权力结构进行整改,最后对县市的权力机构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改革。从总体上看,制度往往具有多层次性,不同的社会主体也往往从不同的维度对社会制度进行审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制度较为敏感,常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容易激起社会的反映。面对这种情况,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先易后难,把握好整改的力度和分寸,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改革的阻力,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成功的概率,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立。这样,当量变达到质变时,改革就能够做到顺水推舟,事半功倍,而这时候改革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往往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2)就创新的顺序而言,最好按照先非正式制度后正式制度的顺序进行逐一改革和创新。一般来说,创新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应将公民和企业囊括到其范围内,对不同领域的不同制度进行革新,创造出适用性更强、更贴合实际的金融和管理等制度。鉴于民营企业和公民具有多元性,他们置身政治体系外,言行自由度大,因此能够推动制度的创新。一旦民间的制度创新获得公众的认可,政府就可将其纳入自身体系,对其给予充分地认可[2]。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集思广益,而且能够大大减少创新成本,可以说一举两得,这正因为此,当前民间制度创新的做法备受欢迎,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强调制度需要诉求途径的拓宽,以此推动制度创新的步伐。一般来说,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应该是一个常规性的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改进的必要和需要,若政府无法感知这种需要或者明明知晓了这种改进的需要却依旧无作为,就会激发强烈的社会反映。因此,拓宽民间制度诉求的上达途径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够倾听民众的声音,根据民众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减弱反对者的呼声,克服改革的阻力。毫无疑问,只有让公众对制度的具体诉求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只有触发了公众对制度创新的诉求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制度改革的步伐,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制度创新的阻力。对此,政府应构建全面、完善、多元化的上达和回应机制,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适当的扬弃,创立更为科学、可行的新制度。
4)首先对政策进行调整,继而进行准制度的构建。虽然作为准制度的政策具有相对的固定性,然而它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空间,因此在运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政府可对其进行及时调整,改正错误的成本不高。另外,一般来说,调整政策的过程并不涉及到具体机构的改变和人员的流动,因此难度不大,阻力较小。对此,政府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应该首先进行政策尝试,待其实验成功后再转化为正式制度。
5)使制度创新合法化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一般来说,创新制度的难度较大,然而一旦制度创新成功,其能否合法化也值得深思和探索。从实际情况来看,鉴于国内大部分的地方政府不具备立法权,因此即使制度创新成功,也很难使其合法化。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应采用视察和批示等各种有益的做法,使制度创新合法化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一旦制度创新实践成功,就应采取各种方法借助多个途径与渠道,使其在整个体系范围内获得认同。
4 结语
在当前的形式下,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开始向服务性转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促进当地民营经济的手段不再是行政手段,而是通过不断进行管理的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指导,从而促进当地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1]凉山州统计局.凉山州2014年统计数据分析(州级分析)[EB/OL].[2015-07-03].http://tjj.lsz.gov.cn.
[2]黄倩岚,华晓芳.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及其应对[J].市场论坛,2013(1):21-23.
[3]孟姝瑱.民营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J].当代社科视野,2009(1):24-28.
[4]杨春媛.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师,2004(7):138-140.
[5]张黎鸣.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132-133.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b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Taking Liangshan as an Example
ZHAO Gui-min
(Communist Party School of Liangshan YiAutonomous Prefecture,Xichang,Sichuan 615000,China)
The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private economy.In the context of market economy,improvement of the managerial system of the local government,more autonomy and service support to private enterprises can boost a sound and fast progress of private economy.Taking Liangsh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ivate economy in Liangshan.
local government;management innovation;private economy
F121.23
A
1673-1891(2016)02-0056-04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2.017
2016-04-11
赵桂敏(1982—),女,四川米易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