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的心理学探析
2016-03-02王晓梅
王晓梅
(酒泉市实验中学 甘肃酒泉 735000)
普通高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的心理学探析
王晓梅
(酒泉市实验中学 甘肃酒泉 735000)
摘 要:本文从创新的概念出发,论述了高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结构和关联要素,分析了高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缺失,并进一步提出教师教育创造力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师教育 创新能力
一、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内涵
1.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创新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价值性。创新概念最先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心
2.创新教育能力的结构。
能力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教育能力是符合教育活动要求影响教育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创新教育能力是符合创新教育活动要求影响创新教育效率的个性特试征的综合。创新教育能力包括两个层次:即一般性创新能力和特殊性创新能力。一般性创新能力包括:①培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洞察能力、评价能力、动作能力、个性心理能力等;②上好创新教育课的能力;③进行创新活动指导的能力;④学科教学和活动课教学渗透和培养一般创新思维品质的能力;⑤对学生创新素质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特殊性创新能力包括培养语文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等。[1]
3.创新型教师的概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其实质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观点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教师形成创新行为的动力。二是教师要有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没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不能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三是最终形成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切实有效,其结果应体现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中,这是检验教师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的最好指标。[2]
创新型教师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并且富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二,在个性品质上往往表现为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它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第三,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教育艺术和机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第四,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善于经常变换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互交流并讨论各自观点。第五,驾驭教材能力很强,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有很强的敏感性。凭直觉进行教学,想象力非常丰实,不拘泥于已有的规划或既定的程序。第六,在班级管理方面,创新型教师对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都表现出:努力创设并维护一种使创造力易于表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班集体风尚。第七,信任、公平、宽容、自由、安全、富于创造性的集体气氛是创造型教师进行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所追求的目标。
二、教师教育创造力的结构及关联要素
深入分析和探讨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对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全面、系统而科学地揭示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实属不易。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由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性要素所组成,其中,背景性要素是内隐的,主要指那些与开展创新教育有关的教师个体的特征或素养,一般不具操作性;而技能性要素则是外显的,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或教学方式、方法,通常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特征。[3]
1.背景性要素
创新教育精神、创新教育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素养是形成和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自主而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的科研与教研素养,一方面能体现教师自身创新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教师在科研与教研活动中亲身实践,增加对新的感性认识,积累创新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能帮助教师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使教学和教研相得益彰。
2.技能性要素
技能性要素实际上就是外显的创新教育能力要素,大体可分成创新教育方法运用能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两大类。
(1)创新教育方法运用能力。教师需具有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的能力,应以真诚、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起开放、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有助于学生求新求异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对教师该方面能力的研究目前较为活跃,在此只作简要的概括性说明。
三、教师教育创造力的缺失及分析
近代以来,由于封建、落后的教育方式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导致了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落伍。追根溯源,近代中国教育功能的异化,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偏失,对中国近现代落伍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尤其值得警醒的是,时至今日,尽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教师因受自身创新教育能力与素养所限,仍难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缺乏,是无法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的,这确是当今我国教育中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缺憾。[4]
四、提升教师教育创造力的策略和方法。
1.消除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客观障碍
要消除残存于教育领域的阻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发展的陈旧观念障碍、学校管理者的认识障碍以及客观环境的导向障碍等。要从教育管理、校园氛围、人际认同等方面,给教师创新教育活动以实践和尝试的机会与空间,使教师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能力。
2.调动教师增强创新教育能力的内驱力
通过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手段,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激发教师的创新教育精神,努力形成一种推崇创新教育、追求创新教育的氛围和共识,促使教师产生实践创新教育的内驱力,从而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提高创新教育能力。
3.优化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要素之一,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校的校长、学校管理、教学的评估体系等。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1)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要素——创新型校长。任何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一校之长是关键所在,唯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校长,才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创新型校长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科学的学
校管理,使学校管理有利于促进和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带头研究和解决学校中的创造性课题,善于听取和发现教师的新观点及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和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等等。
(2)创设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学校环境。学校在管理中要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允许是指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对创造性表现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积极强化;帮助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创造的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经常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专家指导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只有给教师的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积极鼓励教师的创新活动,才能激活学校内部管理活动。
(3)完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创新教育能力考查。
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评估体系所选择的标准又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强的诱导和强化作用。所以注重评价体系中教师创造性工作成效的权重、导向、奖励,使之形成人人争创新的氛围。
4.开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原则和课程设计。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它的形成、培养、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目前在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作了一些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作法。
(1)创新教育能力培训的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是一个整体结构,结构愈完整,功能就愈完善。培训创新教育能力,要使创新教育意识与创新教育能力协同发展,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协同发展,使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协同发展。第二,发展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能力、教育艺术。它的形成必然经过一个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过程。
第三,实践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实践。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过程,都要努力创设创新活动的条件,如允许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方法上创新,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形成学生和自身的创新素质。
(2)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由以学科知识为主的主体性知识,以教育基础理论为主的条件性知识和以教育升华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三部分构成。因此,对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应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在本体性课程中,开设学科前沿简介、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识拓宽与应用、高新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综合等课程,使教师能不断充实和调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观念。第二,在条件性课程中,开设创造思维心理学、人才学、班级管理、教育思想、教育测量、国内外教改简介等课程,使教师能将自身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分析层面去审视和概括,又能用所学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自觉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第三,在实践性课程中,开设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技法训练、教材教法指导、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选修课开设和指导课程,使教师除了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创造思维能力之外,还要懂得创造的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创新教育能力。
(3)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训模式。
由于学习的革命性变化和创新教育能力的课程内容,就决定了教师培训模式要由简单传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反思性的多种模式。在知识经济中,教师的学习有如下特点:①工作和学习逐渐融合为一,教师工作的同时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②由于信息的快速流动与更新,学习必须是连续的、终身的、不间断的。③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学习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中,通过计算机阅读与写作更为重要。④善于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为便捷。⑤泛在学习的重要性变得突出,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和培训是更普遍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尔沁雏鹰网.http:// www.tlgz.com.cn/syx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7.
[2] 肖文贵.试论教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宁夏固原市特殊教育中心网站.http://www.gystsjy.com/ReadNews.asp?newsID=805.
[3] 邵耀祥.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研究.南长教育网.http:// www.ncjy.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8.
[4] 徐小东.要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创新能力.镇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9.
作者简介:
王晓梅(1972-),女,汉族,199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应用心理专业,2002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管理硕士;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中专高级讲师,酒泉市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两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研究方向: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