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冠名班”合作模式探讨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16-03-02韦文联郝世绵安徽科技学院安徽蚌埠233100
奚 雷,韦文联,郝世绵(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校企“冠名班”合作模式探讨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奚雷,韦文联,郝世绵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通过企业顶岗锻炼提高专业应用技能。而“冠名班”合作模式为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提供较好的机会。为更好地发挥“校企冠名班”合作模式的作用,从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冠名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着手,分析当前校企合作“冠名班”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冠名班合作的建议。
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冠名班
0 引言
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改变当前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等系列问题,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大批应用型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大多为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直接任教,学历水平(层次)普遍较高,但缺乏物流企业实践经验,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较大难题。而校企“冠名班”合作模式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较好的平台,不但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实践的机会,也为专业教师提供顶岗挂职的平台,切实有效地提高了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院“冠名班”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对当前校企“冠名班”合作模式取得的经验进行梳理,值得推广的做法有[1-3]:(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如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学校专任教师负责理论课和部分实验课(实践课),企业工程师(或物流经理)负责实践课程讲授。(2)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通过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切合度。(3)教学方面,部分课程进企业车间进行授课,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4)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然而,校企“冠名班”这一模式,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关系存续期短、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知识面窄和学生学习动力匮乏等一些列问题,影响了校企“冠名班”的发展,笔者就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冠名班”问题做一些探讨。
1 “冠名班”助力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当前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常常导致学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面临巨大紧缺,但由于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需求匹配度较差,使得企业高薪难觅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当前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从某种程度上能较好解决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难题。“冠名班”能够给学校办学注入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有利于“工学结合”,推动学校办学条件、办学实施改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企业角度看,冠名班不仅有利于企业在大学生中进行品牌宣传,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企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以安徽科技学院“大达物流班”为例,该冠名班学生大四全年在大达物流公司进行顶岗实习一年,毕业后留在苏州大达物流企业的学生,大多成长为该企业业务骨干。可见,“冠名班”为企业储备了优秀的人才,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从学生角度来看,冠名企业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经济上帮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为学生提供了免费培训、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4]。冠名企业的培训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物流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2 物流管理专业冠名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冠名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切合度,为物流企业筛选、培养、储备人才提供了较好的平台。然而实际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冠名班的发展,具体问题如下[5-6]:
2.1合作关系存续时间短
校企冠名合作,开始往往是声势大,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合作非常顺利。而双方在度过短暂“蜜月期”后,往往因合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影响了双方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如现实中存在一些冠名班仅仅合作2~3年就终止合作,部分学生仅仅利用冠名企业提供的顶岗实践机会,毕业后则另谋高就,甚至出现“某冠名班”毕业后无一人留在冠名企业的尴尬现象,使得企业感觉付了学费培养了人才,却为他人做嫁衣。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最终导致双方合作关系破裂。笔者通过调研对“冠名班”学生离开冠名企业的主要原因进行梳理如下:(1)学生感觉在企业发展空间受限,上升通道窄,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学生普遍感觉企业重要岗位均为家族内部成员占据,升迁主要靠“裙带关系”,而非看重个人能力,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2)赏罚随意性大,企业员工考核时主观性较大,未能形成量化科学的评价标准。(3)薪资待遇不合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经常加班;而企业所付的实习工资过低,待遇不理想,达不到预期水平。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入职时领导承诺过多,后期未能兑现。(4)工作地点偏僻。物流企业大多在郊区,相对偏僻。
2.2重实践,轻理论
物流管理专业“冠名班”学生利用寒暑假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能够很快熟悉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得到迅速提高。然而,由于部分“冠名班”学生是定向就业,毕业时无找工作压力,而造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动力不足。往往过于注重企业顶岗实践,而轻视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刚进入冠名企业后,大多是从事最基础性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对在校所学的物流管理知识要求不高,使得部分“冠名班”学生普遍感觉学校所学的理论课程不能“学以致用”,而轻视在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不能平衡好企业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关系。不能做到企业实践与理论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导致正式入职后,因理论知识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常常为用人单位所诟病,影响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声誉。
2.3知识面窄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部分校企冠名班,依据冠名企业的实际需要增加了冠名企业所需要的课程,而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课程课时进行了压缩,虽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冠名企业需求间的切合度,却因部分专业基础课、通识课学时的压缩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偏窄,视野不够开阔。加上本科教育,需要“宽口径,厚基础”,而大幅增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压缩了基础理论课程,使得后期发展的后劲不足,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冠名班学生由于过于偏重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使得学生技能单一,一旦冠名企业出现破产或者从冠名企业离职,往往由于过窄的知识面而增加失业的风险。
2.4实习期间校企沟通不畅
冠名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平台,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部分学生自身角色还没有来得及转变,实习过程中难免碰到问题,若此时学校老师又不在身边,未能及时就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学校进行沟通,往往使得矛盾升级。由于缺乏沟通,常常造成双方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常引发学生的集体抗议甚至辞职事件的发生。如某“冠名班”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发现所住宿舍没有空调,与之前所说的住宿环境有出入,而引发学生的不满甚至个别学生辞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企”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校企间沟通不畅,使得合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3 “冠名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遴选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要从长远考虑,不能仅从短期的企业对学校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考虑,要把学生发展、企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三者有机联系起来。要想取得合作成功,就必须努力实现三者共赢。而实现共赢的关键在于科学遴选合作企业。合作企业必须是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避免前文所提到“某冠名班”学生毕业无一人留在冠名企业的尴尬现象。此外,双方合作前一定要认真谋划,明确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在合作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如学生在冠名企业的管理、薪资待遇、食宿、安全和学习安排等问题,必须通过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合作不愉快,从而影响合作效果。
3.2建立校企沟通平台
设立“学校冠名班班主任”和“企业冠名班班主任”,就学生企业实习和在校学习进行沟通。“双班主任制”来做好企业和学校沟通联系的桥梁,就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此外,可以通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冠名企业顶岗挂职,教师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挂职顶岗还可提高教师的物流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双赢。选派教师还可以深入学生群体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切实有效解决实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做好校企沟通的“桥梁”。
3.3完善冠名班学生培养方案
冠名班人才培养方面,可适当增加企业需要的课程,但是不能压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课时。防止课时压缩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以及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过窄,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将企业需要的技术由企业通过岗前培训、“干中学”和企业导师制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学习。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取“3+1”模式,前3年学校学习,最后1年企业顶岗实习。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将理论课程在前六个学期进行学习,部分实践环节可以放在企业进行,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来完成。
3.4理论与实践并举
加强冠名班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校期间夯实理论基础,为未来发展积蓄能量。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和引入淘汰机制[7],通过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认真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成绩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予以淘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实践教学方面可从2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冠名企业实践丰富的经理(工程师)担任实训课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8]。另一方面,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车间,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实践环节的考核,实行“双导师制”即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评定,切实保证实践环节的不能流于形式。
3.5改革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面,注重过程考核,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如平时成绩20%、课程作业40%,期末考试40%。课程作业可采取课程策划方案、专题研究报告、物流企业案例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一年企业顶岗实习环节考核方面,可以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考核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表现情况,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报告考核。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鼓励学生“真题真做”,即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就企业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此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
[1] 孙伟力,栾京滨,房洪杰.校企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烟台南山学院“航空材料无损检测”校企冠名班为例[J].科技风.2014(11):278.
[2]李子震.强化职业精神培养:校企合作“冠名班”课程建设的新常态[J].招生就业,2015(10):131-132.
[3]盖超.“威孚”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招生就业,2014(29):33-34.
[4]张立,王建晖.浅谈校企深度合作——对冠名班的几点思考[J].电子质量,2011(10):51-53.
[5]石兆胜.加强"冠名班"教学管理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J].消费导刊,2008(7):134.
[6]李慧云,高仲达.校企合作共育技能型人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242.
[7]朱山川,陈琴.校企合作“冠名班”有效运行机制的构建研究[J].安徽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05-106.
[8]王瑶.校企联办冠名班共同搭建继续教育的桥梁[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4):31-34.
ADiscussion of the Cooperation Model for School-Enterprise“Titled Class”∶Tak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As an Example
XI Lei,WEI Wen-lian,HAO Shi-mia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ngbu,Anhui 233100,China)
Practicalit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Thus internships in enterpris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re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students.The cooperation model for school-enterprise“titled class”can offer a better chance for students to train their practical ability.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analyzes some major problems in this cooperation model as well as the cause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logistics management;applied talents;titled class
F252-4;G642.4
A
1673-1891(2016)02-0141-03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2.040
2016-03-10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sjjd016);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jyxm162);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ZY054);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4ZY054);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项目(X2015036)。
奚雷(1980—),男,江苏阜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