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16-03-02张红文湖南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张红文(湖南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基于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张红文
(湖南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女生的比例日渐攀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本文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性别教育相结合,针对女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其自尊自强、自信自立,提升道德素养,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有效提高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07

在我国社会经济历经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女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并左右其行为。自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唤起她们的主体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社会平等观、婚恋观、道德观、法制观等,让其把握现代女性应该具有的价值追求。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时,务必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女大学生的感召力。

一、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承担着比男生更大的压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尚未认识到女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女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代表,在受到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束缚的同时,又渴望摆脱这样的“枷锁”,从而实现其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女大学生的内心矛盾及冲突与男生相比更为强烈,这也导致她们在现实中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问题众多。比如,女大学生情感丰富细腻,情绪敏感多变,如果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处理不当,容易出现嫉妒、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等状况;再者,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遭遇困境容易退缩,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不少人开始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念,希望通过相亲、征婚等形式回避就业难题。显然,这种观念对女大学生的婚姻观、就业观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开放,大学生的性观念也日渐开放,部分女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同居、堕胎、被包养等负面事件屡见不鲜,她们不再重视传统贞操观,认为这仅是赚钱的方式。总之,思想政治教学改革需要针对女大学生思想现状开展,应符合实际,贴近生活,否则,改革就没有实际意义。

(二)性别差异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明显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外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基础课程。虽然这些课程对提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起着重大作用,但是这些课程体系没有关注性别差异,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除去这些系统课程,女大学生应该接触学习更多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性学等知识,帮助其了解女性的职业状态、恋爱与婚姻问题以及女性权益保护等法律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所以,高校应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专题讲座,以实现思想教育与性别教育的统一,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如此,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才能既满足国家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整体要求,又能够解决女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及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问题。

二、基于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一)强化“能力本位”

什么是能力本位?简单地说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它指人们具有的一般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3]。通常能力本位建立在能力价值观之上,当人情、权势、金钱、关系等与能力发生冲突时,能力本位可以统帅其他价值观。在现代形态的文化价值观下,“能者居上”观念可以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价值观,让女大学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追求自身发展,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摒弃“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陈旧观念,克服传统社会观念的不利影响,敢于竞争,敢于奋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是人格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全面发展、形成和谐个性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德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德行的基础。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道德水平。一方面,这种培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女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实现自我学习与判断,对陈旧的道德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有的道德生活情景中反思自我言行,能够及时矫正不良道德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这种培养可以帮助女大学生不断完善道德观,实现自我身心和谐、与他人和谐的人生境界。

(三)增强主体意识

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让她们从生理上、精神上、情感上对自己的需要有清醒的认知,并对自己的潜能、尊严以及人格有所觉悟,这对于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意识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常主观意识较强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后,树立自己的目标,通过自觉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遵从社会规范,实现自己的追求。简而言之,女大学生通过自己对人的价值、尊严、道德以及义务等理解做出正确选择,才不会盲目趋同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三、基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举措

(一)革新教育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越发复杂,以致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多元化、复杂化、波动性强等特点,这在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表现尤为凸显。因为她们正处在思想塑造性很强的阶段,也容易受到社会负面道德现象影响。为了正确引导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当下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对女大学生而言,不少人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心理素质不佳,相对脆弱,抵抗压力的能力较差,不利其自身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积极引导女大学生认识自我、正视不足,帮助其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4],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形成正确、理性的心态。

(二)创新教学内容

女大学生走上社会后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庭、工作、生活中承当更多的责任,在其成长与成才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重视对这一群体的职业观、婚恋观的教育。比如,很多人在就业时出现迷茫,不知道能够做什么,如所学专业与就职岗位不匹配、面试被淘汰后就一蹶不振等都是常见的状况。所以学校和教师在大一入学时就应当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她们明确知道未来几年的学习和奋斗方向;又比如,受到现在各种新型婚恋潮影响,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在悄然改变,在面临择偶时不仅要求门当户对,还要求对方的高相貌、高学历、高收入,百般挑剔导致社会上大量剩男剩女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困扰,不利于家庭的和谐。故而,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创新教学内容方面,必须重视对该群体的职业观、婚恋观的教育。教师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建立专属于女大学生的教育平台,利用微博、微信以及各类自媒体公众平台与其进行交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5],实现多样化的辅导和教育。

(三)转变教育形式

通常在高校内,各个党支部、团委等会不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在充分调动女大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党员干部、优秀标兵可以发挥其模范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做好积极动员和宣传工作。例如,创建“女生俱乐部”“妇女法律保护救助室”,创办“女性知识问题课堂”“女生优秀寝室风采大赛”等活动,借助宣传板、海报、公告栏等载体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她们的自我主体意识,不断拓展她们的眼界,也使其明白如何提升和保护自己。为了确保思想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以小组、寝室和班级等形式进行,班主任或辅导员做好监督与指引,这样才能贴近女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帮助其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自觉性。当然,专题式教学无论从理论研究、课程安排还是组织保障方面,都需要扎实地一步步推进,确保全员参与。在遵循高校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着眼学习后的效果,如此才能达到既定的素质教育目标。

四、结语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从深层次上提升女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其在自尊、自信、自强和自信的基础上,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婚恋观和家庭观。但是这一任务任道而重远,只有贴近实际,在深刻了解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不足后,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女大学生展现价值、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1]李晓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黄莺.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66-67.

[3]赵娜.女性主义教育观视野下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4]何楚明,陈毓.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16):110-111.

[5]王文章.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5):11-13.

(责任编辑:刘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030-03

[收稿日期]2016-01-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3QDY003);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协同共建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作者简介]张红文 (1975-),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女子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On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ZHANG Hongwen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ory Teaching,Hunan Women's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Abstract: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rising,femal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schools and teachers.This paper combin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ex education,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develop their sense of self-esteem,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enhance moral quality,fundamentally sol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and hope to hel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Key words:femal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