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说诗的“意象”

2016-03-02乙白莲

学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茅店枯藤昏鸦

□乙白莲



试说诗的“意象”

□乙白莲

何为意象?“意”,指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事象、声音、色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象”是“意”的载体。意象,即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如“月亮”是一种客观事物,但诗人把他写进诗词,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等情调,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就成为意象了。又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等。

诗是意象的组合。中国古典诗歌多由意象组合而成,多个意象构成意境。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这里诗人显示的画面是极其形象的:一是水上进军的画面,画的是高大的战舰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横渡长江,从瓜洲渡口趁机北上;一是陆上进军的画面,画的是披甲的战马于秋风送爽时在大散关上奔驰而下。这是多么威武的场面,又是多么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完全把诗人当年对从军生活的向往,也是当年的“自许”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由于诗人的这一愿望始终没能实现,也就更加说明了“愤”之所在。诗句用了六个意象,言深旨远,引人入胜,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妙用意象组合的功夫之深。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也是经典之作,前三句写秋景,不过是九个名词的叠加。枯藤、老树、昏鸦在空间上是接近的,三个暗色冷调的意象组接在一起,不但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而且合成了倦鸟归巢的情景。“小桥流水人家”是另一组意象,幽静的水乡,朴素的农家,宁静的生活,一派温馨气息,同“枯藤老树昏鸦”一明一暗,一暖一冷,形成鲜明的对比。“枯藤老树昏鸦”可想象为村边景,“小桥流水人家”可想象为村内景,均是“断肠人”所见景象。“古道西风瘦马”可想象为村外景,正是“断肠人”所处环境的写照。三组意象合成了一幅极富象征意味的秋日天涯羁旅图,构成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想象重组意象:夕阳西下,古道荒郊,西风萧瑟,瘦马嶙峋,浪迹天涯的孤客踽踽独行,形影相吊。正是倦鸟归巢的时候,但乌鸦尚有老树枯藤可栖,而四海漂泊的游子却无枝可依,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眼望“小桥流水人家”,虽不过寻常巷陌,百姓人家,但亲人们团聚在一起,既无争名逐利之劳碌,又无颠沛流离之痛苦,怎不令抛家别舍的旅人心向往之?体验诗中主人公的“断肠”之痛,应是“不知今夜宿谁家”的沉重的悲情和“不知何日是归程”的无尽的乡思。

意象组合是诗的蒙太奇。诗的意象组合很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位外国评论家曾说:“两个可见意象的组合可以称为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联合使人获得了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这里讲的就是意象组合的神奇效果,但这意象的组合是合逻辑而有迹可循的,而不是杂凑堆砌。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是六个意象的叠加,看似语无伦次,其实六种景物并非随意排列,而是由“鸡声”引出“茅店”和“月”,由“人迹”引出“板桥”和“霜”。这是苦心经营的逻辑组合,因为闻鸡而起走出茅店方见残月,月光之下方见人迹、板桥和霜,次序颠倒不得。从语言角度看,两句诗是六个名词的连缀,没有动词谓语,更没有表示逻辑关系的虚词,但认真想来,有一条无形的意脉贯穿其中,即诗眼“早行“二字。读者以“早行”为依据,可透过几个简单的文字符号想见山居之陋,天气之寒,动身之早,板桥之滑,山行之难。透视中心意象“人迹”和描写环境的五个意象的联系,我们又可以想象出早行人的贯串动作,体验出旅人悲苦的心情,感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凄凉况味。细加玩味,我们还会发现,这一幅凄清悲凉的商山早行图,何尝不是旧时代人生苦旅的艺术写照。解读意象组合,要以规定情境为依据,运用逻辑的方法,把握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联想,还原诗中景象,遥望景外之景,玩味不尽之意,领略画面的象征性意蕴,完成艺术的再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横沟中学)

[责编应中]

猜你喜欢

茅店枯藤昏鸦
安全吃“伞伞”(上)
尧坊古樟
清风舞月
小安告诉你
《天净沙·秋思》
小新全知道
小新全知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枯藤上的种子(外一首)
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