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求甚解 但求真意——教学《锦瑟》有感

2016-03-02杨斌

学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锦瑟李商隐

□杨斌



不求甚解但求真意——教学《锦瑟》有感

□杨斌

摘要:李商隐的《锦瑟》一诗,采用比兴手法,大量运用典故,将内心真挚而幽微的情思转化为听觉的感受和视觉的形象,以之创造朦胧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此,要真正解读它就不得不探究诗人坎坷的身世遭遇和感伤的心理气质。

关键词:李商隐;锦瑟;坎坷;感伤

《锦瑟》是李商隐的一篇旷世杰作,因其朦胧,致其难解。宋元以来,笺注者和评论家已经构筑起一部囊括诸多观点的宏大的“锦瑟”主题史,这也使他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大的一首诗”。但我认为,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读《锦瑟》主题,除了对文本典故的解读外,还应重视诗人难以言说的身世遭遇、复杂心境和个人气质。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遭遇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可见,“知人论世”也是解读《锦瑟》诗不可或缺的钥匙。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父亲李嗣曾任获嘉县令。后随父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任上,孤儿寡母扶丧回郑州,虽至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正是由于这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这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拜谒令狐楚,受到令狐楚赏识。令狐楚之子绹又于开成二年(837)帮他中进士。次年春,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将小女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牛党要员,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的武人。这在牛党眼里是背恩弃义的行为,以此为令狐绹所不满。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他一直沉沦下僚,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他最后一次赴梓州作幕职之前,妻子王氏又不幸病逝,子女寄居长安,这更加重了他的精神苦痛。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性的性格,使他多愁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使他的作品都带着感伤抑郁色彩。这些内向的性格,感伤的情怀,导致李商隐在诗歌的倾诉中欲说还休。所以李商隐的无题诗,尤其《锦瑟》,成为茫茫唐诗原野里的一朵奇葩。

二、诗成“迷”后人

比起李白诗歌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商隐的诗可以说是“笔落醉风月,诗成迷后人”。李商隐的诗的确让读者“着迷”。因为他的诗想象奇妙,典故隐晦,意境朦胧,抒情委婉曲折,寄意遥深,反复吟诵玩味,总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金元时期元好问曾感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唐代诗人戴叔伦有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商隐的《锦瑟》正是个中典范。

诗题“锦瑟”,用了首联的前二个字,传统观念认为,这是咏物诗。但我认为这首诗实际上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首联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以“锦瑟”二字便给读者一个关于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觉。《汉书·郊祀志》记载:“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为二十五弦。”谁曾想“五十弦”之“锦瑟”比之琴、筝,原来竟附着有如此悲伤的情愁。“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这就使锦瑟一下子有了生命。这抑郁的感叹像是在说并非瑟自己情愿有这五十弦,而是与生俱来无可奈何的。“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埋藏在心底的一段伤痛。“弦、柱”承上一句“五十弦”而来,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会引起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年华”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照应。既见“年华”之美好;更见今日回思时的惆怅哀怨。诗人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

颔联的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此典故常为后人用来表达沉浸于一种虚幻的痴迷状态。我们在理解这句诗时,关键在于对“迷”字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字面,可以理解为“迷失”、“迷离”或“迷惘”,但同样是迷,诗人与庄周的心境完全不同。庄子迷失于“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梦化蝴蝶,翩翩飞舞,“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很显然庄子的梦境,充满着自由和快乐。而诗人或因聆听锦瑟的曲调或因过去的夫妻情深意笃而思绪翩翩,不知身在何处,美梦醒来,梦境不在,终致心绪烦乱,怅然若失。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是有关“望帝”的传说,诗人将难言的哀思寄予望帝托付于杜鹃,由此可见,其怨情之痛之深。李商隐的婚姻是幸福美满的,传说夫妻二人婚后琴瑟和谐。幸福是短暂的,后来他无意且无奈卷入朋党争斗,致使他不但仕途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备遭诋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孑然孤立,心中的冤屈何以倾诉,也唯有“托物寓意”。

颈联的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引自晋张华《博物志》卷九“鲛人泣珠”的典故。“泣而成珠”已具悲之意韵,而将其化为“珠有泪”便更悲切。诗人之悲,从何而来?李商隐少年聪慧,素有匡国用世之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沦落下僚。虽然,他一直对令狐父子的提携感恩戴德;他也多次写诗赠令狐绹,或迹近陈情告哀,或希求汲引推荐,但在令狐绹眼里,李商隐就是“忘恩负义”的代名词。沧海桑田,迟暮之伤,触物之悲,可见一斑。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是由晋代陆机《文赋》里的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引发的。传说,陕西蓝田山藏美玉,在阳光的照射下,玉气会在秀美的群山上空升腾。显然,李商隐赋予了这个说法非同寻常的意义,玉埋蓝田,玉气升腾,以昭显其清明。诗句的背后隐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有识玉者,能还玉之清白,诗人以被埋之玉自况,寄希望未来,其中几多惆怅,几多无奈;几多追求,几多幻灭。

尾联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收束全篇。“此情”二字,既与首联的“华年”相呼应,又是颔联、颈联内容的概括。其中所表达出的琴瑟之欢、曲解之冤、沉沦之悲、清明之愿,环环相扣,虽曲折多变,但无不弥漫着浓厚的悲凉和迷惘。诗人的至苦之情厚积而不散。

总之,《锦瑟》全诗所呈现的是一种似有实无,虽无而又分明实有的意象。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情思。也许正因如此,李商隐此诗让人迷失其中,却又让人流连忘返。这种情思是“混沌的、一体的、概括的、莫名的,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是略带神秘的”(王蒙《一篇<锦瑟>解人难》)。因此我想:对于此诗,我们何必限定它单一的思想主旨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正是《锦瑟》的绝妙所在吗?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实验中学)

[责编吴正]

猜你喜欢

锦瑟李商隐
嘲桃
石榴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史识与史胆——李商隐《梦泽》
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