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标题中语言的抽象使用与负面效应的规避

2016-03-02胡沈明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受众语言

许 可 胡沈明(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新闻标题中语言的抽象使用与负面效应的规避

许 可 胡沈明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通过对新闻标题抽象化,媒体能够吸引受众。但另一方面,身份抽象化、地域抽象化和种属抽象化,容易导致受众的理解偏差,产生舆情危机。因此,在新闻标题抽象时,应注意避免引起关键事实误解,避免造成群体偏见以及地域仇视。

关键词:新闻标题;语言抽象化

胡沈明(1977—),男,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新闻语言及抽象化

新闻语言作为新闻事实传播的载体,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随着时代发展,新闻语言也会产生变化。媒介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闻语言的快速转变,新闻媒体为了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语言抽象化是不可避免的转变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影响受众的感知和情绪。

(一)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之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新闻语言源自于社会生活,也更贴近受众。新闻媒体通过新闻语言将新近发生的事件传播给受众。当新闻传播有效时,受众不仅能透过文字了解事件,同时也会受到新闻的影响,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变化。新闻语言不仅具有传播性,还具有时代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此趋势之下,新闻语言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二)新闻语言的抽象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受众也改变了阅读习惯。当传播载体出现多元化时,实质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方式和接收方式。海量信息的堆积和表达意见的多元,让传播语境向着分众化和碎片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碎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语言也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在海量信息下,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不断地更新新闻语言,力求做到标新立异,让受众产生好奇,从而选择接收信息。媒体通过将新闻语言抽象化,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以吸引受众。可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媒体通过放大或者混淆概念等新闻语言抽象手段传播新闻信息,不仅没有产生更佳的传播效果,而且可能影响受众的感知,导致受众的理解偏差。

二、新闻标题语言抽象的表现

(一)身份抽象

新闻标题可以通过人物身份的抽象化来吸引大众,引发受众的联想和想象。例如,《网络“大V”薛蛮子被抓》,此新闻一出,舆论哗然。网友纷纷猜疑,薛蛮子是“因言获罪”,甚至已经到了质疑国家言论自由等层面,认为薛蛮子不当因此获罪。这条新闻之所以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将薛蛮子网络“大V”的身份放大,将此概念突出,引发受众的好奇和联想。不仅如此,人为制造冲突,影响受众的情绪,带来理解上的偏差,不仅会深化社会矛盾,还会给国家制造舆论危机。例如,《单亲妈妈千里寻被卖儿子 警方称民间买卖是好事》。此标题一出,首先,警方属于公共部门,这种身份的放大和内容的联系,让受众乍一看标题觉得不可思议。仔细阅读全文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此女曾经将儿子送人收养,现在想要回儿子,警方认为,民间存在这种抱养行为,此行为并没有触犯法律。而这一事实在标题的身份抽象化后,让人不禁质疑中国警方的公信力,加深了社会矛盾。

(二)地域抽象

部分新闻标题喜欢将地域抽象放大化,让受众形成刻板印象。例如,《香港女婴疑被内地人拐走》,这则新闻被报道之后引发了香港各界名流、社会人士的积极响应,热心网民在网上开设专题群,有数万网民加入。有人呼吁当时驾车经过的司机检查车头摄录机,看看是否有拍下案发过程或嫌疑人样貌。同时,也有内地网民发起“人肉搜寻”,将“被拐”女婴的照片广传,希望协助寻回女婴。经过10天的侦破,警方已确认该案情并不涉及拐带儿童。这则新闻将香港和内地两个地域抽象化,进行突出和对比,其实并没有确定拐卖儿童的人是内地的。但试想,如果标题为“女婴被拐 警方确认不涉及拐卖”,似乎没有原标题有看点和吸引力。正是因为将香港和内地放大,受众会误认为类似违法犯罪的行为多为内地人所为。这样的标题容易让受众对内地人产生刻板印象,不利于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种属抽象

种属抽象就是将新闻标题中的关键物种抽象化,通过概念模糊手段,让受众产生怀疑,从而吸引受众。在碎片化时代,大部分受众只阅读标题,这种情况很容易带来歧义,从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南京拟投资2亿多元炸掉一座桥重建引发争议》的新闻一出,短期内就有108家媒体进行转载。但仔细看原文,发现事实是此桥为老桥,已无法负荷承载,桥梁属于无法正常使用的桥梁。由于地区发展的需要,这座将被拆炸。可是该标题并没有说明此点,而故意将此概念模糊化,从而引发争议。只读标题的受众不禁会质疑政府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新闻标题抽象化的影响

新闻标题抽象化,可以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吸引受众关注。但是,新闻标题抽象化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在目前的趋势下,如果不重视标题的改变,将会流失受众群,这样的传播固然是失效的。可是为了脱颖而出,不惜夸大其词、弄虚作假、制造误读等欺骗性的行为则是不折不扣的新闻失范,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一)正面影响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新闻标题抽象化是大趋所势。新闻标题不仅是新闻内容的缩影,也是新闻的精髓,它可以将新闻内容表现得更有张力和戏剧性,从而吸引受众。当受众身处一个海量的信息社会中时,其选择信息内容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受众更希望看到是创新并且可以反映新闻内容的标题。可以说,读题时代已经来临。新闻标题通过抽象化可以在语言风格上做到“新奇”。从网页的排版来看,读者只能通过标题来选择新闻,这时候媒体就要通过标题吸引受众

的注意力。当标题抽象化后,其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不仅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让读者了解新闻事实,观其题知全文,还能让受众根据联想和想象产生好奇,选择继续阅读。

(二)负面影响

新闻媒体在标题信息的抽象化,可能会导致受众理解失误,产生理解偏差,影响受众情绪,甚至产生舆情危机。例如,《河南一大学生在家闲着没事 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的新闻一出,引发众多了网友争议。主要原因在于新闻标题的抽象化。首先,标题身份抽象化,将人物缩小到大学生,其实在案件中,还有一位农民同伙也被判刑,但新闻标题并未提及。正是因为大学生被判刑,才让大家唏嘘不已,引发受众的同情。其次,标题中出现“闲着没事掏鸟”,媒体是有意引导受众将其理解为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件。掏普通的鸟窝当然不违法,可是在这件案例中,此鸟窝非彼“鸟窝”,该学生掏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事当然要另当别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捕杀和贩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量达10只以上,判刑10年半。此报道中将“燕隼”这个种属进行抽象,淡化特殊鸟类概念,目的就是让受众产生怀疑。这是标题党通过淡化新闻事实,混淆概念,吸引受众,进而引发舆论。试想,如果新闻标题改为“河南一民众捕杀珍稀物种10只以上,判刑10年半”,这样的新闻标题还会引发广泛关注吗?

四、新闻标题抽象化负面效应的规避

新闻标题语言抽象化,既能吸引民众阅读,还会引发舆论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避免引起关键事实误解

新闻媒体在拟写标题时,要避免引起受众的误解。也就是要在身份抽象化的同时,避免断章取义。知名人士或者是官方人士出现在标题中,的确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但是依据他们的某一句话断章取义,误导受众,让受众产生明显的误解,这样的传播行为显然属于新闻失范。在《单亲妈妈千里寻被卖儿子 警方称民间买卖是好事》中,警方只是表示抱养行为在民间是存在的,并没有说民间买卖是好事。记者这种断章取义、误导受众、让受众产生误解的行为实属不妥。

(二)避免造成群体偏见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喜欢给新闻标题贴标签,这是将身份抽象化的行为。例如,“富二代”、“官二代”、“宝马女”等标签,容易煽动受众的情绪。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标题为了引起受众的关注与阅读欲望,故意将很小的概念放大,满足受众的需求。例如,《南京宝马事件再引轰动,宝马又摊上大事了!》这种新闻标题,一味地贴标签,放大“宝马”这个概念。事实上,在新闻原文中,宝马车并不是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同时也让受众产生了群体性偏见,认为开宝马车的人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这种故意制造社会对立的行为,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三)避免地域仇视

有些新闻标题在拟写的时候会加上地点,当新闻内容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影响时,受众容易产生刻板印象,认为此地的所有人都是一样,这会产生负面效应。例如,《广东江门免费花卉 民众推倒围栏哄抢》的新闻出现后,大批网友认为广东江门的市民素质差,没有公共环境意识。可事实上,纵观新闻全文,其实这是一场有序且反响较佳的公益活动。至于抢花的,只有几十人,少之又少。所以,如果在新闻标题中需要加上地名的话,需要注意此事件是否属于恶性事件。如果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尽量避免地域放大化,规避地域仇视。

作者简介:许可(1991—),女,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156-01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受众语言
语言是刀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