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巴掌大”的语义与语用平面考察

2016-03-02王秀云

现代语文 2016年33期
关键词:表义量度巴掌

□王秀云

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巴掌大”的语义与语用平面考察

□王秀云

“巴掌大”是一种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在语义表达上具有三种主观性的语用义,分别是夸大估(估大量)、缩小估(估小量)和据实估(估实量)。在语义平面,由于形容词本身具有描述性而非指称性的语义特征,再加上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表义模糊性,使得“巴掌大”这样的短语具有模糊性的语义特征。在语用平面,由于该类短语中表示“小物”的名词和表示“大”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极大的反差,使得该短语在语义表达上具有极强的主观计算性,从而导致该短语整体上呈现出清晰而非模糊的主观语用义,产生了较好的语用修辞效果。

比拟 巴掌大 估大量 估小量 估实量

一、引言

汉语中,“巴掌大、巴掌小、米粒大、拳头大、绿豆大、黄豆大、豆大、芝麻大、碗大、碗口粗、筷子长、瓶口宽、烟筒、豆腐块儿厚、膝盖深”等短语是通过“比拟”和“估摸”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模糊性的语义量,我们称之为“拟估式模糊量短语”。这类短语由“名词+形容词”构成,董晓敏(2005)称之为“估量短语”,并且对该短语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进行了研究。

董晓敏(2005)指出,该短语中的形容词具有[+量度]语义特征,多是往大里说的积极量度形容词(例如“大、粗、长、宽、高、厚、深”等),也有一些是往小里说的消极量度形容词(例如“小、细、薄”等)。该短语中的名词具有[+熟知性][+典型性][+无指性]这三个语义特征。所谓熟知性的名词,一般是指家具类、生活日用品类、食品类和人的身体器官类名词。所谓典型性的名词,一般是指那些占据了一定空间位置、能凸显事物某方面形体特征的具体事物名词。例如“芝麻、纽扣、乒乓球”凸显了颗粒状形体特征,“筷子、面条、钓竿儿”凸显了长条状形体特征等,这些名词都是典型性的名词。抽象概念的名词和集合概念的名词一般不能进入此类短语,因为它们没有典型性特征。所谓无指性的名词,一般是指该名词的表现对象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否则就是有指名词(陈平,1987)。例如“天大的事”中的“天”就是无指名词。无指名词一般表示一种类名,着眼点是名词的抽象属性,而不是语境中具有这种属性的某个具体事物。总之,拟估式模糊短语的整体语义特征是它们都表示一定的程度量值,这种量值不是明确的定量表达,它或是一种估量,或是一种模糊量,其中该短语中的名词性成分(如“核桃”)是“拿实物比较”(丁声树等,1961),或者是“以名词的所指作为量度的标准”(朱德熙,1982),是用比拟手法来表示一种估摸的量度。拟估式模糊短语在句法功能上,不仅可以充当定语、宾语、谓语中心语等,还可以用来回答“多+量度形容词”的提问,说明某事物的量度特征。比如问:多大?回答是:核桃大。

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学界对拟估式模糊短语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和语义两个平面,对语用平面的特征关注不够,而语用功能恰恰是此类短语最重要的特征。本文以“巴掌大”为拟估式模糊量短语的代表,在对此类短语的语义平面进行补充考察的同时,详细考察其语用功能,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拟估式模糊量短语表达的语用性量度义是否有差异;2.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在语义平面具有模糊性的客观原因;3.在会话含义(语用倾向或言外之意)上,拟估式模糊量短语的语用义是否模糊不清。这三个问题实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为了论述方便,本文还是分开阐释。

二、基于语料库的拟估式模糊量短语的语用义差异

本文以“巴掌大”为,检索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以下简称CCL语料库),得到247条相关语料。从“巴掌大”的语用性量度义出发,这些语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中,“巴掌大”的语用性量度义侧重于表示“大”,该类短语是往大里估量,是“夸大估、估大量”的意思;第二类中,“巴掌大”的语用性量度义侧重于表示“小”,该类短语是往小里估量,是“缩小估、估小量”的意思;第三类中,“巴掌大”的语用性量度义侧重于表示“实际大小”,该类短语是往实里估量,是“据实估、估实量”的意思。举例分析如下(文中语例全部来自CCL语料库):

(一)“夸大估”

(1)如今女儿甜甜已长到15岁,她常常对镜子望着脖子上巴掌大的疤痕伤心落泪。

(2)李白的情形更好,背囊里满是巴掌大的银锭。

(3)地主老爷叫长工从几里路外挑水浇庄稼时,特别叫剩点水浇蕺耳根,好让他们在巴掌大的肥肉吃腻之后,把蕺耳根用精制的佐料拌着吃,消消饱胀。

例(1)~(3)中,“巴掌大”在语用倾向上侧重于表达“大量(量度大)”。根据日常认知经验,例(1)中,一个15岁的小姑娘,她的脖子的总面积也不会太大,况且这伤疤是15岁之前就已经落下的,那时候脖子的面积应该更小一些,说话者用“巴掌大”来描述伤疤的大小(或者严重程度),即使是小孩的巴掌,也已经让受话人感觉到伤疤的面积其实很大了。再加之后文的“伤心落泪”,更加反衬出伤疤的“面积大、程度重”。因此,例(1)中的“巴掌大”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义。例(2)中的“巴掌大”明显有往大里估即“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义,因为前文已说明了李白的经济情况很好,很有钱,而且银锭的大小一般是可以用手握持的,如果和巴掌一样大,无法握持,则充分说明“巴掌大”的银锭在语用义上是往大里估,具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倾向性。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知道例(3)中“巴掌大的肥肉”也是夸大的说法,具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倾向性。“肥肉”切成“巴掌大”一般是不合情理的,况且该句的上下文还有“吃腻”、用蕺耳根“消消饱胀”等提示“肥肉大”的语境语。这些都说明例(3)中的“巴掌大”在语用倾向上具有夸大的语气,呈现出“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义。

(二)“缩小估”

(4)丁玲的家乡临澧,是个开车不用10分钟就可以转一圈的小镇,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四处晃动着丁玲的影子。

(5)青石岭村连块巴掌大的平地都没有,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死胡同。

(6)所以居民们更加珍惜这儿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半山坡巴掌大一小块热土,也要种上蔬菜,种上树苗。

例(4)~(6)中,“巴掌大”在语用倾向上侧重于表达“小量(量度小)”。根据日常认知经验,例(4)中,一个小镇再怎么小,也不会像一个巴掌那么大,说临澧小镇是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显然是侧重(或者极言)其小,而不是说这个小镇真的如巴掌大。同样的道理,例(5)中的“青石岭村”再怎么小,也能找到一块“巴掌大”的平地,绝不会连一块“巴掌大”的平地都没有。例句中的说法主要是利用“缩小估”的语用义来达到极言其小的语用目的。例(6)中,能够种菜和种树的土地再怎么小,也会超过“巴掌大”。显然,这里的“巴掌大”也是往小里估量的,旨在表达出极言其小的语用义。

(三)“据实估”

(7)他习惯于随身带着自称为“小小的行头”——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儿,一个铅笔头,随时随地用最小的字记下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8)在灯光闪烁,人流如织的信息展台上,忽然看见一个巴掌大的电脑,打开后是一块大约4×5英寸的液晶屏。

(9)一张小报般大的纸平铺在路边,用石头压住四角,巴掌大的字写着几行:“家庭装饰,瓷砖,木地板,壁纸,涂料,木工活”。

例(7)~(9)中,“巴掌大”在语用倾向上侧重于表达“实量(实际大小)”。根据日常认知经验,例(7)中,随身携带的小本本,的确有巴掌大小的,这样可以放在口袋里,的确很方便。例(8)中的“巴掌大的电脑”指的是“掌上电脑”,其液晶屏大约4×5英寸,和一个巴掌的大小差不多。例(9)中,根据生活经验,希望找到活儿干的师傅在路边等待雇主的时候,在一张报纸大小的纸张或者板子上写上工种,字号以巴掌大小为宜,以便作为广告招牌。可见,例(7)~(9)中,“巴掌大”的语用义都是以“比拟”和“估摸”的方式来表达“实际的量度义”,具有“据实估、估实量”的语用倾向。

总之,“巴掌大”这类短语所表达的量度义的大小具有语用倾向性。根据具体的语境,可以往大里估、夸大估、估大量,也可以往小里估、缩小估、估小量,还可以往实里估、据实估、估实量。

三、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在语义平面具有模糊性的客观原因

根据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可知,在语义平面,像“巴掌大”这样的拟估式短语具有语义模糊性。其语义模糊性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形容词本身的模糊性。“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等形容词与“一斤、三尺、五米、七个、九次”等数量词相比,形容词表义的模糊性明显较强。这是因为“形容词从整体看缺乏指称性,具有描绘性,因而导致其语义具有模糊性”。(杨希英,2006)

第二,表达手法本身的模糊性。像“比喻、比拟、比照”等修辞手法,本身就具有表义的模糊性特征,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巴掌大”这样的短语在表义上具有模糊性。用“巴掌大”这样的短语来描述的对象,都不是“巴掌”本身,这种用一种事物去描述另一种事物的做法(或者叫修辞手法),其本身就是非精确的语义表达。在“巴掌大”这一短语中,“巴掌”称为喻体,而喻体在语义上表现的是本体的某种性状、特征,往往是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态度,喻体表达了一种临时状态,不是本体的根本属性。喻体表临时状态的特征与本体概念之间不可能分类型紧密联系,即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存在概念距离(张美兰,2002)。也就是说,本体和喻体之间是有概念距离的,具有一定的语义差异,用喻体来表达本体,难免导致表义的模糊性。当然,这里的语义表达是语义平面的意义表达,而非全指语言意义,因为语言意义除了句法层面的意义,还有语义层面的意义和语用层面的意义。

四、拟估式模糊量短语的语用义在主观上并不模糊

“巴掌大”是一类通过“比拟”和“估摸”的方式来表达模糊性的量度义的短语,这种模糊量其实只是语言形式上的,或者说是语义平面的模糊性量度。在语用平面,“巴掌大”的语用义是清晰的。这种清晰主要体现在会话含义(语用倾向性或者言外之意)上,表明了语言使用者的鲜明态度。表面上尽管是模糊性的、不精确的,但实际上却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在语用的主观倾向上,“巴掌大”是反差性的间接语义表达。在整个短语组合中,以“巴掌”这样的“小物”作比,却以“大”与此“小物”相组配,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受话人积极地对表达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语义计算。使用者在考虑所言的对象到底是大还是小时,就会出现“夸大估”或者“缩小估”的修辞性的会话含义,具有极强的主观语用倾向。如果整个短语不以“巴掌”这样的“小物”作比,而是以“世界、地球”等“大物”跟“大”匹配组合,构成“世界大、地球大”这样的拟估式短语,那么整个短语的语用修辞特色就丧失殆尽。像“巴掌大”这类由“名词+形容词”构成的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其中的“名词”和“形容词”在量度义上的反差越大,整个短语表义(主要是语用义)的效果就越好。而“名词”和“形容词”在量度义上的反差越小,整个短语表义的效果就越差,比如“世界大的疤痕、地球大的雨点”等短语的表义效果显然很差。这是因为“世界”是“大物”,与“大”匹配没有形成反差,表义不顺畅。要使“世界大的N”这个结构表义顺畅,语用修辞效果突出,名词“N”就不能是具体的事物名词,而应该是抽象的无法确定大小的名词,比如“心灵、梦想”等,这样就可以与“世界大、地球大”进行完美匹配组合,构成像“世界大的心灵、地球大的梦想”这样具有较强修辞特色的表达式。另外,像“心灵、梦想”等这些无法确定大小的抽象名词,不仅可以跟表示“大物”的“世界”匹配组合,而且还可以跟“巴掌”等“小物”匹配组合,从而构成像“世界大的梦想、巴掌大的梦想,世界大的心灵、巴掌大的心灵”等具有合理的会话含义(语用倾向和言外之意)的短语。

在“名词+形容词”构成的这类拟估式模糊量短语中,名词和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极大的反差,整个短语的表达效果才会好。这也部分解释了像“巴掌小”这类短语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笔者在CCL语料库和互联网上都没有检索到“巴掌小”的用例。实际上,“巴掌小”的现实用例也是有的,只不过这样表达的修辞效果较差。因为“巴掌小”这样的组合是直陈式的直接语义表达,具有较弱的语义计算性。以“巴掌”这样的“小物”作比,顺势以“小”与之相配,这就相当于直接告知受话人表达者的真实意义——旨在言其“小”,就不会产生反差性的会话含义(语用倾向或者言外之意),语用效果自然较差。跟“巴掌大”相比,“巴掌小”的含义相对单一,主要是极言其小,而不像“巴掌大”这类短语既可以极言其小(缩小估),又可以极言其大(夸大估),还可以极言其实(据实估)。

五、结语

“巴掌大”是一种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在语义表达上具有三种主观性的语用义,分别是夸大估(估大量)、缩小估(估小量)和据实估(估实量)。在语义平面,由于形容词本身具有描述性而非指称性的语义特征,再加上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表义模糊性,使得“巴掌大”这样的短语具有模糊性的语义。在语用平面,由于该类短语中表示“小物”的名词和表示“大”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极大反差,使得该短语在语义表达上具有极强的主观计算性,从而导致该短语整体上呈现出清晰而非模糊的主观语用义,丰富了会话含义,进而产生了较好的语用修辞效果。

[1]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董晓敏.“名词+形容词”估量短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5,(3).

[4]何洪峰.论“NA的N”结构[J].黄冈师专学报,1997,(17).

[5]李军,任永军.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认知分析[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7]杨希英.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境明确语义的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9).

[8]张菲霏,张黎.“名词+度量形容词”结构研究[J].文教资料,2009,(18).

[9]张美兰.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J].汉语学习,2002,(1).

[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王秀云,女,四川平昌人,语言学硕士,平昌中学高中教师,研究兴趣为社会语言学、语应学。

(王秀云 四川省平昌中学 636400)

猜你喜欢

表义量度巴掌
汉译本《造像量度经》综述
巴掌云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如何表达
《小巴掌童话》
“巴掌”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机械能转化量度的认识误区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