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体育课堂德育素质的培养
2016-03-02作者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济南250001
(作者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济南 250001)
论高中体育课堂德育素质的培养
■李京迎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并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新时期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学校体育纳入综合改革,对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进行统筹,强化各科综合育人功能。从中可以看出,体育德育一体化是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通过体育教学常规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从课前集合整队开始,做到迅速、整齐,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通过合理有序的教学流程教育学生做事严谨、条理清晰的态度,从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把握德育的时机
高中阶段体育项目的学习采用模块教学,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修不同的体育项目。因此,要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适时恰当的进行德育。比如,田径类长跑项目中,大多数学生有畏惧心理,教师可采用语言激励、表扬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可制定奖惩优胜的策略刺激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或者在长跑教学中结合定向越野等趣味练习培养兴趣,克服畏惧、懒惰心理。在比分落后时教育学生如何协同一致、提高凝聚力,通过耐心配合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激发斗志、永不放弃,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学会正确调整心态,增强学生承受困难、挫折的心理素质。
(三)合理利用场地、器材适时渗透德育思想
利用体育课安排值日生借送器材或者主动参与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责任心。教师要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在体育场地、场馆内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具有安全隐患的技能学习,强调课堂纪律,相互之间主动配合保护,增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增强对集体成员的信任感、责任感,增进集体情感。
(四)创新体育考核、评价方法
对体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不应以单纯的体质测试成绩为主,应涉及日常体育课堂中的表现。比如,在集体项目学习、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待学习的态度、出勤次数、主动借送器材、对场地器材的爱护行为等等都可以作为体育成绩考核标准。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体育学科在传授技能学习、增强体质的同时要结合学优势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根据项目特点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德育,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从备课开始,教学设计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方法、途径、策略,德育内容的渗透要获得学生的认同,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内化性原则。通过体育参与,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整体性原则。德育的渗透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将德育所包含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素质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渗透政治思想、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高中学生出现学业压力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乐于拼搏、永不放弃、正确面对得失的品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四)差异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促进基本素质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良好个性的发展。
四、结语
育人先育已,正人先正己。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体育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评价意识;设置合理的目标,适时进行挫折教育,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有针对性地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构建和创新德育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跟踪观察学生的德育形成过程及变化,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良好品质的养成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济南250001)
(责任编辑:甄鸿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