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好习惯与做有教养的好公民的实践探索
2016-03-02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辅仁学校山东济南250014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辅仁学校,山东济南 250014)
培养学生好习惯与做有教养的好公民的实践探索
■朱建华
“知、情、意、行”是良好品德的四个构成要素,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是道德行为的外部表现。知识是外在的,但是情感、意志和行为需要我们的主观努力,心是情之端、意之本、行之源。山东大学辅仁学校在“养心育德、养根育能”的教育理念下,从最基础的习惯着手,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好公民的基本能力,从而将学校建设成“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一、习惯的内涵
“习惯”一词,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即习惯成自然;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我们认为,学生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行为上的,那是浅层次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思维模式上的,并且最终能形成人格素养。
二、好习惯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习惯之于学生的意义
良好的习惯是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形成学生良好品格的需要。古人言“七岁看一生”,可见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小学生缺乏是非观念,辨别能力不强,哪些行为是值得效仿发扬的,哪些习惯是该摒弃的,思想上不清晰。这就更需要我们教育者能旗帜鲜明地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习惯之于学校的意义
1.良好的习惯可以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通过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把班集体的荣誉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班风班貌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起到巩固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
2.良好的习惯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水平。
三、好习惯培养的设想与归宿
在对“习惯是什么”和“为什么培养好习惯”的追问探索与分析中,我们深知,培养习惯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正如卢梭所说的“教育就是生长”。当关怀生命成长成为我们的教育追求时,期待中的顶层设计便应运而生。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四个大的维度和“对自己、对他人、对公共领域”三个宏观层面进行全面思考。又将“对自己”部分的核心词(自立)细划分为三个层次: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得科学健康、做得有创意有特色。“对他人”部分取其核心词(合作)划分三个层次: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与别人分享、懂得与别人互相帮助。在对待公共事务方面,我们提炼出的核心词为“责任”,教育学生要懂得关心公共事务,懂得维护公共空间,能身体力行地参与公益活动。层层递进,呈螺旋上升状,从而达成我们的终极培养目标——“做有教养的好公民”,力求使我校九年精心培育出的每位学子都能成为社会中有教养的好公民。
四、辅仁学校的实践和探索
具体实施中,各班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摸底,明确当前学校和本班、本学科教学中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抓细节和薄弱环节,确立养成教育的工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齐头并进,开展工作。
(一)行政干预、制度建设保驾护航
学校将习惯养成作为小学段工作的核心,领导高度重视。在教学制度、班级管理、班主任职责、少先队大队委常规检查、班级量化评比,纪律卫生评优等系列制度考评方面保障其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张贴上墙,每项细则落实到责任人,从而织就全员育人这张巨大的网并作为坚强后盾。与此同时,学校重视习惯养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力求使校园、长廊、地面、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能开口讲话,使孩子们一进校园就沉浸在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中。
(二)学科中渗透、精细操作
在落实好习惯的实施中,我们力求从学科教学上升为学科教育,又从学科教育上升到超越整个学科的大教育。根据一堂课的流程,我们确立了辅仁学校小学段课堂习惯主要为课前预习、准备的习惯,课上倾听、回答问题的习惯和课后完成作业的习惯。制作了《辅仁学校课堂学习习惯五部曲》展板,每个教室张贴在最醒目的位置,学生一进教室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与此同时,我们根据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各学科不同的学科要求制定出本学科具体的学科习惯以及实施措施。在此仅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课提出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质疑习惯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如:质疑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课前预习,产生问题;第二步,课中合作,生成质疑式“问题课堂”;第三步,课后提升,问题在课下延续……在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时,我们则通过乐于想象、鼓励独创、转化思想、变式训练等达成。我们在各科的学习习惯培养中力求做细做实精益求精,也深深受益于好习惯带给我们的高效和事半功倍。
(三)德育中渗透、凸显特色
我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习惯养成的总目标和辅仁学校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出了德育方面的一级目标——“健康、文明、诚信、友善”。并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研究制定出《辅仁学校小学生好习惯德育评价细则》,将学生一日在校园中的行为习惯大致分为文明、卫生、生活和安全四大方面,并进行落实与评价。仅以安全方面为例,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用儿童化的语言告诉学生在安全方面应该做到:对自己——我要戴好小黄帽,有秩序地进学校;对他人——不和同学追逐打闹,我从右边上下楼梯;对社会——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中年级的学生,则是:对自己——上放学按规定路线走,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对他人——课间活动有意义,集合排队守秩序;对社会——了解简单的交通标志,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不做危险的活动,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人——不伤害别人,遵守学校安全制度,校内见到不安全的行为现象及时制止劝阻;校外遇到危险能够自我保护,见义智为。低、中、高三段的每项目标力求在梯度中螺旋上升,在每条好习惯的落实中,我们努力做到:强化学生对习惯养成的认识和要求。让学生明白要求,知晓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班级则根据学校提出的量化管理办法,结合行为习惯要求制定出班级公约以及班级量化要求。学校根据相应的制度要求进行量化检查,督促班级,层层管理,有效落实。在常规活动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如:大课间带操就是进行上下楼梯靠右行练习的最佳时间;上放学路队期间就是礼貌问候的训练时间;学校升旗仪式庄严肃穆,培养孩子们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养成升旗仪式过程中衣着整齐、庄严肃穆的习惯。学校大型活动集会,可以让学生感受集体一员要有维护班级秩序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安静聆听的好习惯。每年的开学典礼给学生树立目标意识,教育孩子们养成制定学期计划的习惯,毕业典礼则通过一学期学习的回顾,培养孩子们总结的习惯。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今天校园静悄悄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的好习惯;在秋游的活动中,除了感受秋天的美好、外出游玩的兴奋,孩子们还互相提醒:把良好的卫生习惯带到外出活动中。德育活动的渗透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形式上都对习惯养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水平的极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物质水准显著提高,但我们依然发现每个班中有那么一个甚至几个问题学生的存在,所谓的问题学生,无非是贫困家庭子女、残障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心理问题儿童、父母离异儿童等。这部分学生既是制约习惯养成的瓶颈所在,也是需要我们给予他们超乎寻常关怀帮助的特殊群体。对此,我们探索实施了习惯养成导师制中的“N+1”、“1+N”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其中,1+N由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帮助、影响和关照,发挥合力的作用来帮助这1个孩子。比如1+3,即1个“问题儿童”+1个班主任、1个对此问题解决有专长的老师+1个同龄伙伴。N+1则是发挥全员育人作用,结合老师专长,把学生分类进行指导,每几位具有相同需要的学生配1名指导教师,加强日常跟踪和指导。比如5+1,即5个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配1名数学老师。这两个模式,我们配合使用,先从突出的问题、突出的儿童开始,然后有针对性地全面铺开,既弥补大班额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弥补班主任精力有限、方法单一的局限。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中小学相结合的学长制在小学段的习惯养成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多元评价辅助习惯养成
良好的评价跟进将对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让他律变成自律,让好习惯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我们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多维评价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依据《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评价表》、《中年级学生养成教育评价表》、《高年级学生养成教育评价表》。
学校设立“好习惯银行”,为每个学生办理学校版、家庭版两个“好习惯银行储蓄折”。将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评价。两个储蓄折的存储与支出有严格的规定,达到目标得到相应的“好习惯鼓励卡”,集齐10张鼓励卡可以得到一枚10元的鼓励币并印在孩子们的储蓄折上,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得的鼓励币到“好习惯超市”换取相应价值的物品。追求物质刺激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满足孩子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如跟校长爷爷拍一张合影、主持学校的大型活动、当一天代理班长、与自己喜欢的老师共进午餐等小小心愿。小小的“好习惯储蓄折”记录着学生们养成好习惯健康成长的足迹,也凝聚着家长、教师们的心血与期待。
习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得更远;习惯为我们铺开了一条路,让我们走得更实。儿童时期是形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辅仁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将致力于学生好习惯的培养,一路探索,一路欢歌,关注每个学生生命的成长,给学生一个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辅仁学校,山东济南250014)
(责任编辑:孙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