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痕迹
——幼儿绘画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6-03-02江苏省常熟市莫城幼儿园
□江苏省常熟市莫城幼儿园 朱 麟
教无痕迹
——幼儿绘画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江苏省常熟市莫城幼儿园朱麟
一、情境再现
这是一次中班的绘画活动,主题是“医生”。老师拿出范画提问:“小朋友,看看这是谁呀?”(医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好不好?”(好)“我们可以先画他的什么呢?”(头)“头上有些什么呀?”(眼睛)“我们怎么才可以把眼睛画的很对称呢?”“接着画什么?”老师边讲解边示范……终于轮到幼儿画了,部分幼儿窃窃私语,时不时听到老师在说:“画画怎么会有声音呢?嘴巴里不要有声音。”有部分幼儿不停地提问:“老师,医生的衣服要画颜色吗?”“老师,我这样画对不对?”“老师,您过来一下,我这里不会。”老师不停地穿梭在幼儿之间解决各种问题……过了10多分钟,幼儿的画陆陆续续地交上来了,老师不住地点头:“嗯,真棒,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
二、归因分析
案例中老师采用注入式辅导,解决问题的途径明确而直接,然而分析一下整个绘画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这种看似最直接最有效的辅导方式扼杀了幼儿绘画的灵魂——创造性。下面从绘画活动的四个环节进行简要的分析。
欣赏环节:情境中只出示医生的一幅范画给幼儿观察,具体直观的范画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全班小朋友都画了一模一样的医生。其实,教师可为幼儿提供视频、形态各异的医生图片,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幼儿自行发现和理解人物形象。
示范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始终强调的是“人物”的造型特征,而没有讲解“医生”特有的造型特点,但把握医生的造型特点却是整个活动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幼儿肯定会遇到困难的一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对某张典型的范例进行剖析,依据幼儿的共同困难点重点分析医生的局部形态。此时的借用范例让幼儿评析是从观察和分析入手,是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教育行为。
操作环节:这一环节中幼儿出现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对自己的画不自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把关注点落在“像”上,把美术活动看成一个技能,要求幼儿机械模仿,希望活动易掌握,成效快。然而,幼儿在尝试过程中因经验和技能的局限,肯定会遇到困难,困难会诱发幼儿的退缩行为。因此,活动中安排幼儿发问很重要,可以在操作之前让幼儿说说哪里不会,需要怎样的帮助,也应当允许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提出疑虑,让幼儿及时获得同伴和教师的帮助,不惧怕失败,帮助他树立信心。
讨论环节:教师以“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用自己的认识代替幼儿的双眼,幼儿画出的只能是教师眼中的“医生”。其实每个幼儿都是站在自我欣赏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也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这种自我赞赏体现了幼儿的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对自己作品的介绍,了解幼儿的想法,不管是高水平还是低层次的表现,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
透过整个情境,我们发现正是教师的一步步示范、一句句讲解,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整个活动教师只注重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的灌输,追求“有作品”、“像作品”这一表象,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的表现。
三、策略解析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如果我们能调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相信幼儿的美术作品一定会各具体色。
1.欣赏幼儿要求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精神状态——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和想象,支持幼儿挑战自己,超越同伴,甚至是努力超越老师的勇气。如在“交通工具”活动中,教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参观了汽车4S店,了解各式汽车的型号、速度,幼儿听得津津有味,各种各样的车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建自己的汽车基地”成为这一阶段幼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教师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请家长帮助幼儿回去以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汽车的外形、色彩、名称、特点等为与幼儿共同打造汽车基地做准备,这期间幼儿每天都会来告诉教师自己关于汽车的新发现。
几天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的作用有哪些?”“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幼儿自由讨论,大胆描述自己心中的汽车,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发挥到了极点,他们设计的意愿也达到极点。(教师的提问给幼儿的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充分的表现机会,每个幼儿都强烈地想要告诉大家自己心中的汽车是什么样的)
随后幼儿画出的汽车图是我们成人不能想象的,从功能到外观充满了创意。幼儿心中的汽车是千奇百怪的,方形的汽车坚固,圆形的汽车灵活,配有救生艇的汽车能水陆两栖,真是天马行空又创意无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形,才使得幼儿的画作充满迷人的魅力,正是教师允许了这种变形了的表象的存在,并通过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帮助幼儿进行表象的变形,幼儿才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才体验到美术活动带给自己的乐趣)
2.满足幼儿不断要求探索新发现的心理取向——创新思维的培养。绘画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他们把自己以往的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教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为每一个幼儿的创造提供支持,激发他们不断探索新发现的心理需求。
3.顺应幼儿为实现愿望坚持到底的人格特征——创新品质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时期,因此注重幼儿创新个性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如“绘画——小猫”。幼儿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曲线,教师想要制止,并提醒他“今天要画的是小猫”,但还是应该压制住心里的想法,轻轻地问:“你画条线是做什么呀?”“我怕小猫丢了,就用链子拴住他,拉它出来散步。”(在绘画活动中,老师不应期待着幼儿要创造出符合成人眼光的作品,而应看图画本身是否表现了或正确表达了幼儿在一定情境中的思想体验和思维状况。幼儿的画是他们的个性反映,是他们生活经验和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倾注了他们的满腔热情,教师的“不教”给幼儿提供了创造性表达的机会)
“你想得真周到,老师开始还以为是跟绳子呢!”听老师这么说,该幼儿又在曲线上加上很多小圆圈,曲线变成了美丽的锁链,末尾又画上一只猫,形象极了。(教师以欣赏的态度正面评价幼儿的作品,这种鼓励是具体的;随后教师又对绳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启发帮助幼儿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意识)
画好小猫,幼儿又兴奋地添画了大马路、高高的楼房,嘴里咕唸着:“穿过大马路,来到广场。”时间过得很快,其他小朋友都纷纷把作品交上来进行展示,该幼儿还继续专注在画作中,边上有幼儿在整理蜡笔,大声唱歌、说话,都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教师安静地坐在边上等着他画完。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小时。
这样的作品对于幼儿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富有童心童趣。整个过程中,幼儿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怕苦难,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本身就是该幼儿不同于他人的个性表现。其中,教师也给了他“尽量自由而完全地去探索”的机会,否则幼儿的创造力就可能因此受到阻碍。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自己、表现自己,让他产生一种成功体验,最终创作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
所以无论幼儿画的是什么,只要是真实反映了幼儿的真情实感,只要是充满了朝气,有幼儿独有的天真和幻想,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顺应幼儿的愿望,以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
简单的线条,多变的色彩,经过幼儿稚嫩的小手,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个丰富有灵性的凝固瞬间,一幅幅充满想象的童心世界。而教师应多为幼儿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条件,争取做到“教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