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启发
2016-03-02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周 霞
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启发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周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多平铺直叙,少创设情境;多随意提问,少激发思维;多低效互动,少当堂落实;多满堂灌输,少自主创新。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学缺少“活”性。陶行知先生旗帜鲜明地主张“活”的教育,当初在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时候,就亲自设计校旗,旗之中心有一个小圆圈,里面有一个“活”字。研究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对解决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
一、培养目标的“活”
传统教育追求“人上人”的教育,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把受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途径,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以培养“人上人”为目标的教育最终“就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有品”。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引导下,人变得虚伪和庸俗,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陶行知借鉴了《庄子》主张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观点,这里的“真人”指的是“不为名利所奴役的人”。想要培养能够“求真”的“活人”,首先要有教人求真的教师,教人求真的教师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基本素养,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文中,许多课文都与思想教育紧密相关,但教学这些思想教育性课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规定学生必须要成为怎样的人,而是希望通过引导与点拨,培养孩子成为有判断能力,知道自觉向上的“活”人。
二、教育内容的“活”
陶行知主张,教学内容应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知识。陶行知对“生活”的定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一般生活概念,而是包括天然界之生活、职业生活、社交生活在内的广泛的生活实践。他反对杜威把“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的“鸟笼式”的教育方式,要使以“死书本”来实施“死教育”的“死学校”得到根本的改造,就必须“开笼放雀”,通过推翻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那道高墙,“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得到的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在这“无比伟大的森林”中,我们看到的内容是“活”物,学到的内容自然也是“活”的知识,因为生活丰富多彩,所以来源于生活的教学内容必然要生动活泼。在21世纪新课程改革中,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生活实际,强调课程要回归生活。
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陶行知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他说:“课文便是用碗端来的米,吃起来很便当,否则一粒粒的散在桌上,是多么的难吃呵!”教材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活”,教材就必须先生活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特殊的季节、时令和节日来编排教材,教材就可以与生活发生有机联系,教学则能够“不违人时”,事半功倍。教师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知识,不再是拘泥在课上的那些“死”的文字,而是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的实实在在的“活”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活”
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在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顽疾,其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管按照自已原有的教学计划展开讲授,一味地灌输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似乎只有“讲授法”,教师似乎只是教书本知识的,学生在学校里也似乎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真的是“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这是将“教”与“学”分离开来,并将造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相对于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提出灵活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室,要做到教学方法的“活”,就必须要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能善于发问,知道该怎样提问题。要让问题问得好,问题就要灵活多变,因“才”施问——什么样的人提什么样的问题。其次要点中知识点,做到因“材料”施问——什么样的课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狐假虎威》一课为例,在教学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读通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知道老虎是被狐狸骗了即可,而狐狸是怎样一步步引老虎上钩的则无需强调。但是在第二课时,教师则要强调细节,可以提出一系列细节问题:狐狸一开始说了什么呢?老虎一开始就上当了吗?狐狸做了什么动作……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及时调整自己“教”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集中在一个“做”字上。那么,“做”是什么呢?这里的“做”指的就是实践,即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成为有源头的“活水”。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蚕姑娘》一课时,因为当时正是养蚕的好季节,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养几只蚕,观察它们的变化过程。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养蚕的观察记录纸,让他们定时观察,完成这份记录纸。有家长的协助和教师的指导,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养几只蚕宝宝的难度并不大,但是从蚕宝宝的养殖,到亲自观察,在完成记录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说的“蚕姑娘换衣服”的过程,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也给亲子之间更多的互动机会,可谓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