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的“拐角”处
——小学语文课堂中意外生成的教学案例

2016-03-02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新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拐角小乐小鸡

□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戴 琼



在课堂的“拐角”处
——小学语文课堂中意外生成的教学案例

□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戴琼

“老师,我不认同您的说法,我觉得是这样的……”“老师,我要补充一点看法。”“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使课堂教学行至“拐角”处。这种时候,是将预设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在《教师——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一文中说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是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课堂上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在课堂的“拐角”处,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反思教学行为,予以调整,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活力点,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教学,那么,就会看到前方另一片精彩!

一、顺水推舟,在“拐角”处“峰回路转”

【案例1】在给四年级的孩子执教一堂《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和孩子们讨论书中的两大重要的转折点战役:一是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官渡之战;二是孙刘联盟打败曹操,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在观看完电影《赤壁》中的精彩片段后,我问学生:“赤壁之战结束了,周瑜以少胜多,大获全胜,一定会在军中开个庆功会,向将士们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瑜,你会怎么说?而曹操呢,输得一败涂地,要不是关羽在华容道上放了他一马,差点连命都丢了,曹操一定也会在军中总结这次大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四人小组任选一个人物,讨论讨论。”大家讨论得正激烈,班中读书广、一向问题多的小王同学举手发言:“老师,我觉得您提的问题有问题。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原因呢?”

小王的这几句话使课堂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同学在下面附和道:“对呀对呀,曹操不可能会向部下承认错误!”我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继而表扬小王同学读书仔细,然后说:“你说得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确是个从不认错的人,我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同学们觉得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呢?”全班大声说:“会!”我又接着说:“他会怎么反省呢?我们现在就把他的心里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既深刻又生动。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以上案例中,我在备课做预设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学生会站起来指出我提的问题有问题,根本没有预设到我的学生这么会读书,从书中读出曹操是个根本就不会承认错误的人。从学生的质疑中,我认识到自己提的问题不完美。面对这一意外资源的出现,我没有向学生“屈服”,而是适时地顺“水”(表扬该同学读书仔细,承认曹操是个从不认错的人,不让他开总结会了)推“舟”(既然曹操不会向部下承认错误,那他会独自内省,他会怎样内省呢),来个“回马枪”,让学生再次思接千载,浮想联翩。

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意外生成资源,并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顺水推舟,在课堂的“拐角”处“峰回路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待错误,在“拐角”处“豁然开朗”

【案例2】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中,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在上课伊始,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生字新词,我请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火车一排排开得很顺畅,当听到一名叫小乐的男同学读“震惊”一词时,火车紧急刹车了。小乐前后鼻音不分,“震惊”一词,“震”是前鼻音,“惊”是后鼻音,两个字连在一起,他更加读不清晰了。我帮他纠正了五六遍,但他仍读成“zhèng jīn”。我反复讲了几遍发音方法:发en时先发e,再用舌尖抵住上牙床,软腭下垂,让气流从鼻腔透出;发ing时,先发i,紧接着舌头往后缩,舌根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出来。边讲还边用手势模拟舌头在牙齿中的位置,以帮助他纠正发音。同时我的心里十分着急,怕耽误了时间。

而小乐呢,也满头大汗,越纠正越读不准了。为此,我决定换种方式。我上课前一般都会在黑板的右下角劈出一块“争星栏”,哪一组或个人在学习、卫生、常规等方面表现好都可以加星,于是决定采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小乐的积极性。我宣布:现在有个加星的好机会,想要争取的请坐正。一眨眼,全班已齐刷刷地坐如钟了。我又进一步提出要求:“想要加星的那一组请派一个出色的小老师,帮戴老师教教小乐,好吗?”经过这样一轮帮助,小乐终于在“小老师”领读第三遍时把词读对了。当我在他那组加上两颗红红的五角星时,看到他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

【反思】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布鲁纳也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但如今,在公开展示课中,时常听到的是学生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精彩发言,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完全没有一丝预料之外的因素。在课堂上让学生中我们预先设好的“圈套”,即使他们不上这个当,我们也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他们中计。这样的课不敢正视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在以上案例中,我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大大地鼓励着学生,使学生在互动中实现情感、思维的发展。

“意外、错误”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然生成,作为教师,要正视、善待学生的错误,用睿智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拐角处”豁然开朗。

三、借题发挥,在“拐角”处“柳暗花明”

【案例3】一次课上,我和一年级的孩子一起学习《世界多美啊》一课。学完第1自然段,我请学生读小鸡在蛋壳里对世界的认识——“小鸡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可将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后,我发现自己忘打上“!”了。好几个眼疾手快的小朋友马上举手汇报:“老师,您忘记打一个标点符号了。”顿时,一年级小朋友的目光都齐刷刷聚焦在缺少标点符号的地方,窃窃私语,心思都不在课文的学习上了。教学流程如何进行?于是我决定借题发挥——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小鸡醒来看见世界是黄色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1:我猜小鸡肯定会很高兴!

生2:我猜小鸡醒来看到世界是黄色的,会觉得很奇怪。

生3:我猜小鸡的心情是兴奋的。

师:小朋友们这么了解小鸡,真是小鸡的知心好友啊!那你们知道作者在这边想用什么标点符号呢?

生:用“!”。

师:你觉得为什么不用“?”呢?

生1:因为小鸡看到世界黄乎乎的,更多的是高兴、喜悦,所以用“!”。

生2:“?”是问的意思,这里小鸡心里没有疑问,所以不用“?”。

师:如果老师非要你在这句话中用上“?”,那需要添加什么词语呢?

生1:可以改成“小鸡心想:整个世界怎么都是黄色的呀?”

生2:还可以改成“小鸡心想:整个世界为什么都是黄色的呀?”

【反思】在以上案例中,笔者虽然忘记在课件上打上“!”,但却意外地收获了许多。学生勤观察、会学习、善对比、乐思考让老师眼前一亮,看到了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世界。这样的意外很常见,但能“妙”点巧“导”,借题发挥,使课堂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只要课堂存在,教学意外就必定伴随左右。很显然,并非所有的意外都有价值。教师要有一双慧眼,透视课堂,敏锐捕捉这些意外中有价值的信息,把它们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预设,带领学生在课堂的“拐角”处轻盈地转个弯,领略自然生成的精彩!

猜你喜欢

拐角小乐小鸡
闪电小鸡
Where Is My Home?
小鸡想飞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走过那一个拐角
拐角遇到奇迹
小鸡不见啦
猫三狗四
毛小乐.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