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机制创新,确保长效育人
——构建县域学雷锋常态化“1+3”保障机制的实践探究
2016-03-02江苏省太仓市教育局关工委
□江苏省太仓市教育局关工委
着力机制创新,确保长效育人
——构建县域学雷锋常态化“1+3”保障机制的实践探究
□江苏省太仓市教育局关工委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必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无数事实昭示,保障性条件特别是机制体制性保障条件的缺失,是造成学雷锋不能常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们在市教育局领导下,与全市各学校领导一起,创造性构建起“1+3”学雷锋常态化保障机制,即“双元一体”的领导体制、“三位一体”的活动模式和“三进入”教育路径。这种机制内外结合,动静融合,思行组合,使组织、践行、学习三个层面的学雷锋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调节,从而在制度层面上确保了全市青少年学雷锋有序、持续、深入地开展。
一、构建“双元一体“领导体制,确保学雷锋工作常抓不懈,和谐驱动
组织保证是学雷锋常态化的首要保障。由于在职的教师和退休的老教师是组织全市广大青少年开展学雷锋的主要力量,因而决定了关工委领导机构必须具备双向统筹的功能,即能有效调控学校在职领导、教师与退教协领导和退休教师的充分参与和作用发挥。
为了充分发挥“一体化”的全面性功能,通过沟通和协调,在乡镇、社区日常工作团队中的有关职位上也安排了退协小组的领导或骨干教师,从而切实构建起了县域范围内全覆盖、紧密型的“双元一体”教育关工委组织网络。在县域层面基于教育关工委与市(县)退教协会(组)“双元一体”的日常工作团队架构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念创新。县域教育关工委日常工作团队不仅有人到位,更要作用到位。因此,常务副主任、秘书长等须实行最优化配置,其标志就是看能否使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老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快捷、高效,具有直接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架构思路创新。将县域教育关工委日常工作团队中常务副主任、秘书长的直接性配置作为突破口,切实把日常工作团队组建成教育关工委与退教协会高度融合的日常工作平台,从而在组织层面确保关工委通过创新的组织体制,把教育关工委与退教协会的工作融合生成常态化。
第三,工作路子创新。教育关工委的常务副主任和退教协会主要负责人由一人担当,就构成了“二岗一责”的工作模式,有利于工作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推进,使县域教育关工委的工作扎实稳妥,统筹有序,更有利于关工委工作特性的张扬。
二、构建“三位一体”活动机制,确保学雷锋活动持续开展,创新发展
要做到学雷锋常态化,必须切实做到学雷锋活动经常化、具体化。为此,我们从以下三维,即活动载体、活动内容、活动评价进行一体化机制架构。
1.活动平台:笃实搭建,品牌打造。雷锋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先进事迹,决定了学雷锋活动的载体是很广泛的。但事实证明,要使学雷锋活动扎实持久地开展,必须搭建一些符合青少年特点,具有较大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提升时空的活动平台。我们在实践中,着重打造了四大平台:班级——基础性平台;论坛——智慧性平台;社区——实践性平台;基地——示范性平台。这些平台的构建不仅人财物到位,内容、制度、运作管理到位,还着重要求每镇每校坚持走特色化建设之路,努力打造出1~2个品牌平台。
2.活动内容:板块规划,创新推进。实践告诉我们,不管是在相对稳定的活动平台上,还是在宽泛背景下的活动平台上,如果把学雷锋活动内容狭隘化、扁平化,就会使学雷锋活动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却生动性、吸引力和持久性。为此,我们把学雷锋活动内容的年度安排在整体上涵盖四大类型:一是时代性活动。重在把学雷锋活动与时代主旋律有机融合。二是励志性活动。重在激发广大青少年象雷锋那样爱党爱人民,立志为实现国家复兴梦艰苦奋斗,刻苦钻研。三是奉献性活动。重在以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惠泽群众,要求除了志愿者活动、帮困扶弱活动、安全环保小主人活动等“长线”活动发展性推进外,还要有计划组织针对性较强的大型社会公益性活动。四是熏陶性活动。重点通过活动宣扬当代活雷锋、身边的活雷锋、营造“学雷锋树新风颂美德”的氛围,从而感召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怀。这四大类型的活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既有阶段性安排,又在整体上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定的逻辑联系,力求通过系列活动产生1+1>2的效应,发挥出叠加性功能。总之,学雷锋活动内容力求达到:在时间上既有跨度又有长度,在空间上既有宽度又有厚度。
3.活动评价:主体互动,多元联动。毋庸置疑,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活动评价”。因此,既要反对“吹阵风”的无评价,也要反对不科学的“负评价”。在调研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对学雷锋活动的评价进行了三大改革:(1)变领导单一评价为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评价团体由在职领导、关工委领导、专家、家长、学生等组成,人数为7~9人。评价结论既有统一性观点也有个性化的看法。(2)变鉴别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即一方面以原有基础为评价起点,进行发展性评定;另一方面着眼于发展趋势予以前瞻性定位。这样既看到进步又明确努力目标。(3)变背靠背评价为直面评价,即评价主体与被评价主体实行互动互评制,使评价真正成为一次总结活动、促进活动、展望活动融于一体的盛会,从而形成驱动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构建“三进入”教育机制,确保学雷锋教育全程推进,全面覆盖
学雷锋教育常态化既是学雷锋常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我们立足学校教育,与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共同策划,共同实践,逐步构建起了“三进入”学雷锋教育机制,使广大青少年学习雷锋做到常学常新,持续提升。
1.进入课程:体系构筑,务实到位。首先,通过走访、调查、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包括学雷锋历史资料,本地学雷锋纪实、学雷锋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然后组织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形成三大课程:(1)渗透性课程——根据国家课程教学的实际,有机渗透学雷锋相关的内容。(2)校本特色课程——主要通过校本教材的方式予以呈现,凸显雷锋精神的宣扬和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探索。(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类课程重在探究性学习,即通过学雷锋相关课题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以深化学雷锋的境界,有利于克服学雷锋活动的简单化、浅表化倾向。
2.进入学校文化建设:科学贯穿,有效融合。学校文化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无论是学校精神的确立,还是校风、学风的界定,都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反映。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贯彻办学始终,涵盖学校各方。学雷锋进入学校文化建设必然为自身的常态化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通过“三路径”使学雷锋和谐进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路径一,雷锋的精神和道德操守在学校规章制度、守则、条例中体现出来,让学校的制度文化与学雷锋的本质要求充分吻合;路径二,在师生行为文化建设中,直接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明确学习内容及要求,例如学习上发扬钉子精神,生活上艰苦朴素,同学间相互帮助等;路径三,在物质层面的环境文化建设中,直接或间接融入学雷锋元素,以经常性的学雷锋氛围感染师生。
3.进入家校联通:强化沟通,注重落实。我们坚持点面结合,通过三个抓手,有效进入到家校联通:一是抓住宣讲,强调群体效应。讲者特别是巡回宣讲者力求做到内容好、讲得好、情感好,能感动人,从而触动家长的心,引发家长的思,启迪家长的学。为此,我们组建的讲师团成员既有专家学者、学雷锋的先进老师,还有社会各界学雷锋标兵、教育孩子学雷锋成效显著的家长等。二是抓住榜样。我们通过各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面广量大的“小记者”,收集家庭学雷锋教育先进的经验、事迹、故事等,及时整理,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通过媒体等渠道予以发扬光大。三是抓住个案。根据学校整体安排,组织老教师密切配合,对学雷锋工作薄弱户进行上门指导,面对面示教,手把手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