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定位教学目标,展现魅力品德课堂
2016-03-0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胡育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胡育红
多元定位教学目标,展现魅力品德课堂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胡育红
【摘要】小学品德课程内容丰富,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也就必定是多元的、复杂的。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贴近学生生活,避免“高远大”;要将“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有机结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挖掘目标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品德教学多元目标价值挖掘
小学品德课程在学习内容上是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等的有机融合;课程目标上体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而在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可能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与教学内容相对应,课程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也必定是多元的、复杂的。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新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达成有效目标。
一、野大冶目标+野小冶目标
品德课程的目标设置得很全面,即使在一个小小案例中,也包含了多元目标,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所谓“大”目标,就是关注社会、国家及世界动态等,如环保、爱国、和平等内容;所谓“小”目标,就是关注学生自身的问题,如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解决烦恼、学会生活等内容。如《琪琪的玩具》这一案例中就包含了多元目标。琪琪有两个珍贵的玩具,他很喜欢。学校开展义卖活动,妈妈劝他拿出来义卖,琪琪很不舍,经过劝说才答应。义卖结束后,琪琪发现买玩具的同学并不珍惜,便去质问。对方理直气壮地说:“现在东西是我的,我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琪琪很委屈,妈妈也不理解。
很多老师抓住“珍惜物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爱惜地球资源”三方面展开教学,课堂内容虽丰富,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琪琪,听完这样一节品德课后能释怀吗?你的伤心、不解能找到答案吗?我想不能。因为以上三个目标要求大家学会珍惜、学会尊重、学会环保,是针对“破坏玩具”这一类人设定的,却忽略了琪琪的情感需要。其中很多与孩子生活直接有关的内容被忽视了。比如,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义卖”活动?如何帮助琪琪这类孩子走出伤心的境地?妈妈的做法是否充分尊重了琪琪?如果琪琪在义卖前能作些准备,像在玩具中放上小纸条进行善意提醒,是否能避免这些不愉快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才是孩子真实的生活。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些“小”目标进行探讨,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做出决定,如何包容他人,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引起他人的共鸣等。
很多品德课堂,我们往往将目标定位得太高太大太远,学生望而生畏。目标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空谈理想,设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操作,才能避免品德课堂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
品德教育教学中若没有情感目标,那么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品德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正确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从目标层面看,品德课程教学不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学生通过主体参与的学习活动,将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达到认知、情感、行为和能力的统一发展。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如《擦亮眼睛》一课旨在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及破除迷信的教育。教学时,如果单单围绕“迷信的危害、痛恨迷信、打击迷信”来讲,就只是关注人文目标,显得比较单一。如果在课堂中利用科学知识来解释所发生的“怪异现象”,就能让学生明白事理,激起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除了关注书本中所提供的三个板块,教学时还可以寻找其他相关案例,让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去解释,老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从而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力量,引导学生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特殊现象,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不迷信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要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有一股强烈的探究精神去支撑,所以本课教学中我们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探究精神和能力,这样才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品德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二者不可偏废。
三、目标达成+价值挖掘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目标主要凭借教学内容达成,所以教学活动始终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展开。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将课文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按顺序讲一遍就可以了呢?肯定不是。
一位教师上苏教版二年级《走进聪明屋》一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设计了三个板块:走进想象屋——将图片想象成某种物体;走进巧手屋——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的图片,小组进行拼图,看哪组拼得好;走进创造屋——请学生对于生活中不够完美的物品进行设计,如未来的房子、雨伞等。
老师设计的三个环节,只是为了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三个素材的作用。其实素材是用来“用”的,素材本身并非目的所在。不管学生走进哪个“屋子”,仅仅评定他为一个“聪明的人”、“有想象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并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不管走进哪个“屋子”能有所感悟:“哦!原来我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原来我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原来我在生活中要动手创造。”这才是三个素材真正的价值所在。品德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只是一个“范例”,是作为课堂活动的一个话题,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深层次内涵。
正因如此,当我们明白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教学目标的设定才能更准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更合理,教学形式的运用才能更有效。在教材使用上,我们并不一定要去忠实地执行它,而是要经过筛选、重组、开发,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充分读透教材编写意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挖掘教材的价值。
《品德与社会》教材提供了很多实践活动的范例,教师应该有选择地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情,发挥智慧,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实现教材的重组、开发、创造,更好地提升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