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几种手段
2016-03-0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梁雪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梁雪
新课标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几种手段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梁雪
【摘要】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能独立面对社会挑战、具有主体意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健康的人。体育学科虽为副科,但同样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主体自我价值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而是一种适应于学生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它、承认它,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学生的主体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自身发展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好奇心是人之天性,而儿童的好奇心更为鲜明、强烈。他们对事物的感觉及由此产生的思维过程更区别于成年人,它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是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眼的标志、洪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特别是教师示范动作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及教师向学生所展示自己的能力,无不吸引着学生,而唤起他们模仿、超越等创造的激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规律,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向学生讲明体育的意义,特别是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好奇的因素,使学生保持着创造的兴趣和尝试的激情。个性的形成、发展有强烈的选择性,它对“环境”又有顽固的依赖性,而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依赖性更为突出。这一特征在体育课中鲜明地显现出来。因为肢体运动与人的密切程度往往超过其他活动,它对人的个性的塑造是长久的和起稳定作用的。如果学生在体育课上尽显技智,而且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满足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就能够培养他对体育的兴趣。只要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在心理上自然会形成知、情、意、行四种特征,有了知、情、意、行的心理基础之后,在体育学习中,就会努力展现出德(遵守规范)、智(随机应变)、体(身体矫健)、美(姿态优美)等品行。儿童良好意识的形成直接源于情绪,也有赖于良好的氛围。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练习和合作交流的项目,对抗激烈且场面热闹,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较高,但也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他们情绪上的被动产生负面的影响,但这种不利因素同样是教育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渗透”,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就可以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活动是“学生群体参与的活动”这个好机会进行意识教育的渗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不但可以教会学生懂得做人、求善、养德的道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拨的优秀品质。儿童的积极行为常常伴随热情而显现出随意性、不稳定性,特别是因为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竞争性的特点,因而学生的行为任意性、随意性就更明显了。例如有的学生在校运动会上,可以超越体能的行动为班集体增光,有的学生可以在中长跑中反映出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在体操、跳跃中表现出大胆、果断、勇敢的品质;在课始的师生“问好”和下课时师生“道别”中能表现出文明礼貌……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表现的实质,因而下课后就判若两人了。
教师若能正确地引导,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于一体进行深入教学,学生便会十分喜欢这种“渗透”。例如在进行体育基础知识教学时,可结合生动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恰如其分地进行简短的讲解,让学生爱听易接受,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创设情境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将德育与体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练习中去,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方法更有效。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呆板、压抑,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主动性消失;反之,当学生置身于主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之中,其学习情绪就会受到感染,主动性油然而生。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照镜子”效应,即每天总以轻松愉快的面貌、幽默的语言面对我的学生,他们的情绪无形中就会受到感染,从而形成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外,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帮助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点滴的进步;再有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放下心理包袱与老师自然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二年级教学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特点,我就通过语言描述和场地布置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厚的兴趣。在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我讲了这样的故事:小青蛙为了捉到更多的害虫苦练本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模仿青蛙跳跃,想象小青蛙跳跃动作的特点。当学生掌握得差不多时,我又适时增加难度,要求跳出一定的距离,就启发学生:小青蛙看到河对岸有害虫,怎样跳过小河,才能既迅速捉到害虫又不让它发现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自觉地思考、体验。这时,同学们或者自己练习,或者分组讨论,逐渐地找到答案——那就是“落地都很轻”,自然地完成了落地轻巧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愉快的状态,还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实践表明,在课堂中适时地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主体意识。再以做操为例,我请学生站到教师的位置上来,让其体会一下“教”的滋味,一边喊拍节一边示范动作。刚开始时,“小老师”们经常出错,不是喊错拍节就是动作与同学们做成相反的了。此时,我都及时予以纠正、并启发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通过讨论、交流和老师的帮助指导,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一拍一动、什么是两拍一动;什么是镜面示范、背面示范及它们的区别。同学们通过这个练习了解了“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小学阶段的跳跃教材,传统的跳跃内容只注意跳跃的单一运动形式和规范性技术动作,强调它的竞技功能。而这种缺乏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很容易挫伤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跳跃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在跳跃教学时,适当降低技术动作,将学生喜欢的课间、课外活动素材,引入课堂作为对原有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体育弱势群体”对参与跳跃教材内容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新课标提出的“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跳跃能力;知道田径动作的术语,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等基本学习目标”。间歇时将跳皮筋、迈步、猜拳跨步跳、跳房子、各种方式跳短绳等学生常玩的课间小游戏进行改进、充实形成各种“跳”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活动丰富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在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跳跃能力。成功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快乐与喜悦,而且能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充满希望,不断进取。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感受成功。比方说在跳短绳教学中,学生容易感到疲劳;练习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主选择不同跳法进入相应的场地练习。跳得比较熟练的学生借此展示自己,还不太熟练的学生教师个别辅导。又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设置不同宽度“小河”,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选场地练习。此乃异曲同工之妙,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
以上是本人通过实践学生主体性教育具体实行的几个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使我感觉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它需要教师对每节课的精心设计、巧妙引导来逐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