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实录(节选)
2016-03-02方莹莹
□方莹莹
《项链》教学实录(节选)
□方莹莹
【编者按】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课程,承担了多项教育任务,既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要开发其智力、提高其认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品质,这需要语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上巧妙引导,课后深刻反思。可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解读还是内容的确定,无论是过程的安排还是方法的选用,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单个力量很难解决。本期“特约专栏”选取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由高师语文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研员共同予以评论,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共同解决“小说的情节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以便更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希望有更多的语文教师与语文教研员及高师教学论专家对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协同研究,共同创新。
课文: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语文出版社)。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梳理本文情节单元的基础上判断出本小说情节结构所属的类型。
2.学生能够结合文中具体材料分析出本小说在构造情节时所使用的主要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对象:芜湖市繁昌县第一中学高二(1)班。
(此处省略了关于教学目标1的教学内容)
师:老师在课前已经发了一些情节技巧的资料给你们看了。现在老师想问你们,在上述我们所梳理的情节单元中,本文哪一个情节最震撼人心?
生1:识项链。
师:那你们说说看,这个情节构造的技巧属于哪一种?
生(集体):反转。
师:那这个情节符合反转的特征吗?
生2:我们一开始都认为项链是非常珍贵的,到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项链,根本就不值钱,而主人公却为此付出了10年的辛劳。这种反差是让人震撼的,是出乎意料的。
师:情节的发展跟读者的期待恰恰相反,这是反转的特征。识项链这个情节符合反转的特征。那么此处这一反转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生3:这样的结局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震撼的效果,虽然出人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让小说在最后达到一种高潮,然后戛然而止,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使小说的意蕴更加悠长。
师:是啊,“戛然而止”,说明我们读者不想让这里的情节停止下来,我们会想:知道这个项链是假的之后,玛蒂尔德会怎么想呀?她会怎么做呀?这就好像是艺术上经常会用的一种叫留白的手法。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吗?
生4:对比。玛蒂尔德现在的生活跟她以前的生活形成一种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主题。
师:为还项链付出了10年的辛苦,但是还的项链竟然是一串假项链,作家用这样的对比来揭示小说的主题。那你认为小说主题是什么呢?
生4:我认为是揭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问题,她的朋友并没有借真项链给她,也没有告诉她项链是假的,这才造成了她最后的悲剧。
师:但是玛蒂尔德也没有说要借真项链啊!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大家和这位同学的理解是一样的吗?
生5: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玛蒂尔德丢了这个项链,然后用10年的青春来还项链,这个是有原因的。她有虚荣心,而且在外面匆匆忙忙地找了一辆马车,才把项链弄丢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我赞成这个观点。那为什么小说结尾的反转有批判虚荣心这个作用呢?你们看小说前面的文字中就有对她心理的描述,她本身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呢?她的生活最起码是一种小资的生活,是养尊处优,生活比较优渥的,但是小说在开头接连用了7个“想着”,从她的衣、食、住这些角度去描述她的想象。她想象着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她想凭借自己漂亮的容貌、迷人的风姿跻身上流社会。她的这种虚荣导致了她后来的悲剧,10年的辛劳已经很惨了,生活还要给她最后一击,不料那个项链是假的。为什么作者要安排识项链这个情节?这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观的倾向。一般来说,在反转之前往往有伏笔,以使反转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你们能找到项链是假的这个情节之前的伏笔吗?
生5:在借项链的时候,玛蒂尔德的女朋友非常轻易地、随便地就答应了。
师:嗯,这个态度看起来是相当随便、毫无顾忌的。还有吗?再找找。
生6:玛蒂尔德要去买一模一样的项链的时候,找到了那家珠宝店,但是珠宝店的老板却说“我们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就说明这个项链可能不是真正的钻石,这个项链也许只是凭借了一个华美的盒子抬高了它的身价。
师:嗯,这个找得很准,还有吗?
生7:还项链的时候,玛蒂尔德的女朋友并没有打开盒子,也就是并不在意这个盒子里的项链到底有没有被损坏呀,说明毫不在意。
师:项链和盒子并不是原配的,朋友并没有打开盒子来看,都说明这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用这些伏笔跟结尾的这个反转结合在一起能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有这些伏笔和没这些伏笔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8:有这些伏笔,就会使结局显得稍微自然一点,有这些伏笔也使小说的结构显得不零散。
师:有这些伏笔使文章经得起推敲,情节不显得突兀;没有这样的伏笔,小说的情节就不合情理,读者也会觉得作者就是在瞎编乱造啊!除了上面提到的反转、伏笔这些情节技巧外,你们觉得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情节技巧呢?
生9:还有照应、铺垫。比如主人公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时候跳舞非常快乐,沉醉在自己十分美丽的喜悦当中,之后当披上她的家居衣服的时候,觉得跟舞会的衣服不相称、寒碜,然后就有慌忙地走下楼梯去街上找马车的情节,这就为后面丢了项链的情节做了铺垫。
师:你是说这一连串的情节单元有一种因果关系,环环相扣,但是这个好像不叫铺垫。
生10:我认为还有巧合。在小说的结尾,10年后玛蒂尔德在公园碰巧遇到了那个女同学,遇到了那个女同学之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
师:嗯,这确实是巧合。你觉得还有其他的巧合的例子吗?
生11:文章还有一处巧合,玛蒂尔德丢掉了项链以后,她正巧能找到了一模一样的真项链。如果她没有找到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的话,也就没有后面的情节了。
师:嗯,本来这串项链是假项链,但是她竟然能找到跟这个假项链一模一样的真项链,这才会有后面发生的情节。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情节技巧?我提醒一下,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好像总是处于顺境和逆境的波动中,你们觉得我讲的有没有道理?
生12:我觉得小说还用了跌宕这一情节技巧,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开始因为没有项链而借项链,但是呢,她又没能把项链还回去,而是在回来的路上把项链丢了,故事到这里急转而下,然后正当她花了10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地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并把钱还了以后,正当她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大功告成的时候,又从她的女朋友那里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个真相,原来她的所有的辛苦所有的用功都是徒劳的。情节的这种发展很有波澜。
师:你(生12)讲得特别好,那我想请你到黑板上给我们画一个情节波澜和人物命运走向的图,波峰就是她得意顺遂的时候,波底就是她困境失意的时候。(生12在黑板上画图)你画的这个图让人感觉玛蒂尔德的人生就只有一个起伏波澜吧?你是按她的心情画的吧?这跟你刚才讲的不太一致啊。接下来大家看看老师所画的图(PPT展示)。首先一开始是一个现实与梦想的落差,玛蒂尔德梦想着能跻身上流社会,梦想着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但是她做不到,现实是残酷的,她的人生好像陷入了不满与埋怨之中,陷入了困境。可是当玛蒂尔德的丈夫拿来教育部长请柬的时候,好像给她带来了希望和契机,能够有机会到上流社会一展风采。可是得了请柬以后,服装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只用一朵鲜花别在胸口就可以了吗?不,她不满意,这样会露出穷酸寒碜的样子。苦于无项链,玛蒂尔德又陷入了苦恼。借到了项链以后呢,她的问题好像解决了,因为她更加接近成功了。不过当她在舞会上大放光彩,大出风头的时候,她的虚荣心似乎得到满足。可是乐极生悲,她居然把项链弄丢了,于是陷入了人生的厄运,她付出10年的辛劳、青春的美貌去赔项链,这让她成为社会上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当还清债务的时候她一身轻松了,心中坦荡了,可以以那个苍老的面容去见她那个有钱的女朋友了,可是当女朋友告诉她项链是假的,真相大白的时候,这又给她带来致命一击。大家看我画的这张图上的这些波澜有好几折,可以说一波三折。这些波澜展现了主人公的命运从逆境到顺境再到逆境的过程,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让人物的命运显得更加悲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一中学)
[责编 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