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
2016-03-02梁燕
□梁燕
《书愤》教案
□梁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2)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1)学会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难点:对比、巧用典故等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课前发下去资料)
1.熟读全诗
2.背景知识储备
二、导入
1.创设情境
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生:陆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在62岁时所作的一首诗 《书愤》。
2.诗题解读
明确:书即书写,愤:愤懑、悲愤。两个字合起来,即书写心中的愤懑。(陆游心中的愤懑之情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陆游的生平,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师: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去了解陆游的生平,老师也发了一些资料,相信同学们对陆游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陆游”介绍诗人,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者词组?
生:我填的是“一个可怜的陆游”。因为陆游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生:我填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陆游。”因为陆游生活在南宋,饱经战乱。
生:我填的是“一个不得志的陆游。”他渴望报效国家,但统治者没有给他机会。
师:看来通过课前预习大家对陆游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生:公元1186年。
师: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一年陆游的情况?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隐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四、诵读指导
(通过听录音,读诗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先听一下这首诗的名家诵读,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悲愤。
师:下面我们来集体朗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同时要读出悲愤的感情。
生:集体诵读。
师:“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
五、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师:昨天布置预习时,我让同学们把读诗产生的疑问写给我,我归结了一下,大致有:(1)首联的“世事艰”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气如山”中“气”怎么理解?(2)颔联写了什么?用意在哪?(3)颈联的“空”最传神?为什么?(4)尾联提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诗人为什么称颂诸葛亮的北伐?
明确:
(1)艰:道出诗人经历辛酸与坎坷,浓缩因主张抗金而受到打击与迫害。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名将,却被秦桧等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38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由此可见“世事”多么艰难!“气如山”应联系上下句来理解:承上理解,“早岁那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2)“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追述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借火热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希望奋战沙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理想。(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让读者联想到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生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之前极其少见,之后则较为常见,如元代马致远 《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3)塞上长城,大家回去查了没有,谁来说说,这里使用典故,而且用得不著痕迹,非常高妙。空:作者以长城自比宏伟志向无法实现的沉重的失落感。已: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衰老的悲愤之情。
(4)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并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结尾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表明诗人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总结:
本诗塑造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形象,前两联表现诗人早年的形象,豪情满怀,渴望抗金杀敌,收复失地,后两联描写诗人晚年的形象,虽然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却仍渴望建功立业,矢志不渝。前后形成了对比。
六、拓展巩固
师: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会形成自己的特点,也会打上自己的生活轨迹的烙印。大家看下面三首诗,请判断一下,哪一首是陆游的作品?
《送韩侍御之广德》:“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生:第三首。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北方人民的同情。
七、作业
今天我们采用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了陆游的《书愤》,感受了诗人陆游壮志未酬而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爱国精神,你有何感想?请以“陆游,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四中学)
[责编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