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2016-03-02崔孝斌
□崔孝斌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崔孝斌
【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体味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中优美的语言。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也是灵魂与音乐的相逢。【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这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他们对语言与音乐传达出的深层内涵难以把握。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白居易生平,疏通文意,熟读诗篇,初步感知文本。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情,我制定本课的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并初步学习这种艺术技巧。2.了解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鉴赏诗中音乐描写技巧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采用诵读法、学生讨论法和教师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重要的文言知识落实;自读小序,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下一步赏析、探究服务的。因为计划用一课时学习完毕,故而设置预习检查,以扫清语言障碍,落实文言知识,整体感知文本。
二、导入新课
投影:《吊白居易》。贵为天子,却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诗篇学习中。
三、具体研习
(一)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实施,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为突破重难点做好准备。
(二)再读文本,以主旨句为抓手,诗歌中“相逢”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
预设:士人与歌女的相逢、人与音乐的相逢、音乐与灵魂的相逢等。
设计意图:抓住主旨句,有助于我们了解内容、分析课文;抓住主旨句,有助于课堂教学紧凑、高效、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三读文本,围绕主旨句,师生共同确定三个主体交流的板块:1.“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2.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在何处?3.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
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讨。
设计意图: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四)学生汇报研讨成果。视学生汇报情况,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预设:
1.人与人相逢。聚焦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a.设想自己就是文中人物,读出应有的情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b.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命运轨迹。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与琵琶女的命运遭遇,为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人与音乐相逢。聚焦第二段的研习,学生默读,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归纳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a.摹拟音响法,b.以声写声法,c.以形写声法,d.侧面烘托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图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践行新课改的要求,品味描写音乐的妙处,掌握描写音乐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灵魂与音乐相逢。引导学生思考:琵琶声中,诗人为什么会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
插入作者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点拨引导。a.人世遭遇。b.“弃妇般”的心理,古代士人“以身许国”的深层心理。c.自我灵魂的深沉观照与检视。
设计意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品味,是本课教学难点,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作者遭遇和本文写作背景等,深入文本探究,进而了解主旨内涵。
(五)诵读文本,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结尾处,自由诵读全诗,强化体验。
四、课堂小结
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因为“相逢”,白居易在这个不眠之夜,用湿漉漉的诗句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
五、作业布置
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学生有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学以致用,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对音乐感受。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
[责编 潘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