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实践能力问题探析
2016-03-02姜滢
姜 滢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关于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实践能力问题探析
姜 滢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信息时代的进步需要各类人才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国梦的提出更是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大学生的观念与实践同中国梦结合不紧密的原因,提出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解决的对策,即理顺中国梦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向、加强在实践中落实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关联性、加强在实践中获得中国梦导向的实效性,以更好为大学生学习与践行中国梦提供思路。
中国梦;大学生;实践能力
中国梦是彰显中国力量,体现人民主体与自由的具体指南,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未来的大众化通俗化表述[1]。 它不仅益于每一位国民去实现梦想,更是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注入新的血液。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2],由于大学生处于未完全成熟的身心发展状态,接触社会机会较窄,思想与眼界容易受限,也易出现问题。用中国梦思想指导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国家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航标灯,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把中国梦落实在个人实践的自觉性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它可以是全体人民的宏观追求,也可以是个人的微观目标。是需要每一位国民在准确把握自身潜力,联系国家宏观愿景,设身处地的进行自我设计之后,最终在实践当中达到个人与国家发展双赢的结果。大学生责任重大,但他们往往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践行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无法内化为个人品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动践行中国梦的意识淡薄。由于大学生身处校园,对国家发展认识片面,容易局限认识中国梦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或虽找到局限突破口却看不到背后的真实意义,以致妨碍自身的科学发展。二是对待个人乃至国家发展的责任心较低。个体能力的高低影响责任衡量标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不够成熟,对于高远的目标无法具体化与细致化,笼统而模糊的理解必然导致责任衡量偏低的结果。三是个体行动能力评价不高。由于大学生自身思想和能力的局限,较难突破禁锢的思想,或者没有勇气消除不符合实际的主观观念,导致处理问题偏激、消极。受挫的心态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追求长远目标过程中较难回归现实,自我效能感差,由于主观愿望的积极性被现实的客观状况打击,实践行动力不足,如果产生追求功利主义或患得患失的心态,更容易让大学生走偏道路。
(二)用旧观念看待中国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中国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理论指导与实干兴邦的辩证统一。第二层面是立足现实与坚持理想的辩证统一。第三个层面是民族夙愿与个人诉求的辩证统一。而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与身心发展状态的限制,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导致盲目僵化的理解中国梦对实践能力的要求。首先,社会转型时期,在教育体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培养人才偏离社会需求的现象,在教育教学方面,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落实相脱离,集中反映在大学生就业择业难上面。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需要的内容不符,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好高骛远,用旧眼光看待大学生身份,容易受挫,也因此实干兴邦的最终目的无法达到。其次,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一些人的个人目标不明确,导致实现理想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些人虽拥有理想却不知如何去完成,思想保守,且守旧主义的想法无法割除,无法很好地把握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大学生实践的个人诉求处理失当也难以把思想境界提升到民族夙愿上,不能用包容性、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片面的将个人与集体,现实与未来等方面割裂认识,也因此降低了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问题的积极性。
(三)片面理解中国梦的物质创新要求
物质创新即是科技创新,2016年召开的科技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物质创新要求的满足需要建立在强大物质领域上,大学生在理解与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缺乏物质支持,而最终选择放弃,这也导致大学生在对中国梦反映时代生产要求的实践发展实施过程中出现困难。大学生对中国梦物质创新要求无法系统与全面的思考,却自认为达到标准,这就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自身认识局限,最终导致其断崖式发展。由于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对物质创新要求片面理解,导致大学生对观念变化的认识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思想落伍。体现在实践上,即无法做到对中国梦发展动态性的灵活处理。如果新观念做旧化处理,或懒于收集新信息,在意识形态上就无法达到时间上的连续更新,在方法途径上就容易走偏。创新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由一定的环境创设的,大学生若缺乏正确认识物质条件现状的能力也就无法做到物质创新,更谈不上在物质创新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实践能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的更新与实践的发展缺乏同步自觉性
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实践目的引导实践活动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对实践目的准确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观念的更新成为大学生实践发展过程中的首要步骤,但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对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每天都会接触非常多的网络信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方面浪费大学生的精力,增加了对无关信息的注意力,相应减少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长期快速浏览快餐信息,导致养成不良阅读习惯,造成学习一些表面知识就知足的心态,看似每天浏览新颖话题,实质并没有让大学生对社会有新的认识。二是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可以为大学生实践提供的基础设备与环境不完善,而且不注重引导,在实践中,大学生较难意识到实践活动的真正对象,以及想要达成的真正目的,在最终进入社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差距,但为时已晚。三是大学生对认识与掌握实践对象的可塑性发展存在机械性思维,由于大学生思维懒惰,毫无兴趣等原因,他们对中国梦的理解易于陷入形而上学的机械性思维,大学生较难认识到中国梦对实践发展对象的动态性与可塑性理解,导致实践目的与实践结果出现偏差。
(二)对中国梦实践理论动态发展认识跟进较难
实践理论的发展是随着人们认识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大学生对实践理论的动态发展存在认识误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不了解实践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国在追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刚开始把实践的释义直接强调在物质财富生产上,不承认脑力劳动,很显然,实践的承担主体就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其他一切不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活动都不属于实践的范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的内涵与解释发生了变化,非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动也归为实践内涵之中,比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后来,当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之后,实践的释义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大学生对中国梦实践理论的理解依然处在初级阶段。二是一些大学生遇到问题主见差,不能够独立思考实践的真实内涵,无法让自己在实践当中理性思考,独立决断。三是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导致其在实践中对是非善恶的决断力不足。四是大学生存在学习科学知识不扎实,不努力钻研的情况,造成实践应用的错误。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难以认识实践理论的动态发展,无法以宽广的视角与现实世界实现具体联系。
(三)对中国梦理论联系实际的物质需求理解偏激
大学生在为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与道路探索当中,过程是曲折的,任务是艰巨的,对中国梦理论联系实际的物质需求的理解,是由大学生在实现个人梦想到国家梦想过程中的具体回报来体现的,包括物质回报和储备的能量回报。大学生在实践中由于经验缺乏,遇到问题之后,把预设的实践理论具体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不强,由于满足现状而停滞不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他们由于刚上大学,紧绷的头脑一下子松懈下来,大学四年不再进行积极学习与探索,安于现状,耽误了发展的大好时光。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个人发展期望值较低,寻找工作困难而最终放弃,甚至产生自杀现象,这都是大学生过于消极对待实践发展的物质与能量需求的表现。另一方面,还存在过于追求高物质与能量回报的实践状态。主要体现在求职方面,大学生把求职目标定位太高,追求高薪、优厚待遇的工作,不考虑自身经验不足的现状,最终导致失败,受挫。大学生由于无法看到物质需求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发展,容易导致把中国梦理论具体应用在实际环境中的能力较差,对具体事务的理解偏颇。如果一叶障目,或者偏激对待具体实践,不愿探索,也就割断了在中国梦指导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引领链条,也很容易割裂科学文化知识与实践运用的联系。
三、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解决对策
(一)理顺中国梦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以及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追求的公民,这需要几代国人付出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才可能实现。想要把中国梦真正落实在个人实践上,让大学生自觉进行观念更新,方向与道路的定位至关重要。首先,要调动大学生实践中国梦的主动性,责任心,要把认知水平提升到与中国梦要求的同等状态,把中国梦映射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如可以把中国梦思想渗透在大学课堂、社团活动、校外实践等。其次,要提高大学生个体实践能力的评价水平。这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估,确定切实客观的自身发展方向,协调好个人与国家实践发展目标,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进行提高,在实践当中逐渐增加信心。最后,大学生需要形成能够为国家发展服务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劳动技能。引导大学生抓住课堂、实习、社团等实践训练,让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这是大学生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作为新时期国家引领时代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精神领域起着高瞻远瞩的作用。辛向阳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大学生群体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分支,依然要求坚持五个有。
(二)加强在实践中落实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关联性
中国梦能够使个人梦与国家梦得到统一,想要改变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前途相分离的状况,就要进行国民教育。在大学生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让大学生正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即认识到自我发展的决定权在于自己,认识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是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反复纠正错误观念与调整自我认知,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化积极能量为实践发展的借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放松警惕,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联系国家全局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拓宽实践发展空间。一个方面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一致性,可以从两个层面寻求突破:一是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在实践当中把握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实现的正能量效应,妥善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二是用辩证唯物史观把个人实践内容进行筛选和调整,学会实事求是的理解中国梦,践行中国梦。
(三)加强在实践中获得中国梦导向的实效性
理论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实践。如果不能指导实践,就不能解决人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大学生需要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强化设计实践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最终获得实质发展。想要加强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中国梦导向的实效性,可以从国家、学校和大学生三个角度思考。国家应该对高校实践课程加大投资,建立丰富的实践基地,当然也需要教师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相关实践锻炼,并为未来工作做准备,美国哈佛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最好,他们运用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3],值得借鉴。在学校层面,高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目前中国高校依然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物质层面重视度不够,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实践锻炼,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充分发展。在大学生个人层面,大学生要意识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就要有意识的为未来做准备,积极主动地参加相关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除此之外,大学生不能惧怕挫折,他们需要意识到挫折经验的积累会让其获得诸多益处。中国在道路探索中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中,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共产党人无法正确认识梦想实现道路上的坎坷,无法再重新投入到救国救民的实践当中,国家就不会发展,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就是这种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想要在中国梦的指导下具有实效性,是需要国家,高校与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这样才会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精神财富为物质财富,合理驾驭聚集的积极能量,化为自身飞跃发展的宝贵财富。
[1] 荣开明.论“中国梦”伪的几个基本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3):6-9
[2] 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 (31):64.
[3] 马柯奇.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3(3):73.
[4] 刘丽琼.论西方大学的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44.
[5] 高 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139.
[6] 娄国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2.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2.
[8]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1.
(责任编辑:耿凤娟)
Explor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he Situation of China Dream
JIANG Ying
(College of Marxism,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
Now human beings have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which requires the high practical qualifications of personnel in all walks of life.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about their practical abilities in the situation of China Dream and proposes some measures.
China Dream;colleg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G40-012
:A
:1674-8689(2016)04-0086-04
2016-09-25
姜 滢(1991-),女,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本文系2016年度渤海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编号:071502224-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