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德育课程存在的几个问题

2016-03-02蔡瑞艳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院校

蔡瑞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试论德育课程存在的几个问题

蔡瑞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德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如何利用好学校德育课程这个主渠道,是所有德育工作者面对的课题。但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不切实际、德育内容无特色、德育目的功利化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影响了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课程;自身问题;德育;实效性

由于德育目标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不切实际,在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学生们发现课堂上被灌输的道德原理及知识与现实环境不仅无法吻合,而且还相去甚远;因为缺乏足够的德育实践训练,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变为道德实践的能力相当薄弱;德育方法陈旧、德育渗透意识薄弱等等……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现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直面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时常显虚空与脆弱——传统德育模式已经日益脱离现实世界的演进。

一、不切实际的德育目标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德育工作所设置的对教育对象施教应达到的预期教育效果。这种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

在设定德育目标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总体德育目标,同时也应有针对性地兼顾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特点、现有思想品德状况、认知能力等,设置较具体的目标。而现实中,人们都极力强调德育要造就极尽完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且过于抽象化,因此,虽然有些学生能把教学内容背得烂熟于心,但并不能决定他们可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并形成良好的行为动机。德育目标的“高、大、同”导致了德育与社会现实分离、与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分离,使德育流于形式,变成空洞的说教,难以彰显其有效的示范性,在实际工作中降低了德育的可操作性。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不能或者不愿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状告知学生,本意是要避免他们在校园里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但当学生们自己融入社会后,发现现实状况和在学校中接受的观点相差太大,为尽快适应社会现实需要,他们极易丢弃曾在课堂上所习得的道德理论知识。所以,“道德教育应该具有更加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应把理想和现实强行分开。”这忽略了德育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环境,造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目标偏离了学生的愿望、高校的期望和社会的需要。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除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教育也要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四有新人”的德育培养目标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四有新人”,还应培养更专业化、更具竞争力的新型人才,培养高层次与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助推“中国梦”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现阶段中国高职院校在全方位塑造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脱离了实际,与“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不符,也固化了高职院校德育内容流于陈词滥调,造成德育实效不佳。

二、德育内容无特色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和建设、管理及服务的一线职业人才,因此在德育内容上既要体现高校德育所要求的共同内容,又要突出职业性特点。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时一般多依照上级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的安排或指令开展工作,德育内容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教材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德育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意识形态,跟不上当今高职教育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没有更多地吸纳改革开放进程中创建的新观点与新理论,而难以完善、更新自身,更难以贴近实际;一些在学生中出现的较突出、较尖锐的矛盾与问题,也无法在教材中得到较完全的体现。由于没有紧扣高职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没有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和创业需要去设计有系统、有层次、有特色的德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对德育工作效果产生较强的不良影响。

德育内容应有一定的恒常性、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性。这种恒常与继承不等于一成不变,而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必须能及时地追踪事态而进行内容更新,以与当下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相吻合。改革开放促使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一些新现象、新事物及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而教师的内容却没有紧跟社会进步的节奏,也没有充分容纳当今时代的内涵。某些教师的讲座内容今年与去年的,甚至与前几年的几乎雷同,列举的案例除了时间可能更新外,几乎一个格调、一个类型,毫无新意。这些德育教师继续着以往的教条演说,空洞乏味,没有做到德育理论与具体事例相结合,没有追踪新科技、新现象中出现的新热点、新难点与新问题来展开更新鲜更生动的德育教学。

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变革所引发的道德观念更新,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时代特征、当代社会实践及学生的思想相剥离,教学内容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缺乏针对性、说服力、实践性,只是流于形式,这是一种空洞的德育,而适应当代社会进步的一些新道德观念却未能适时得到认可与传扬,导致高职院校德育的部分内容与实际相去甚远而使很多学生滋生迷茫与彷徨的心理,最终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在校学习的很多理论脱离社会实际,无法兑现道德理论的实践价值。所以,在强化学生的道德理论时,应紧密衔接现实“生活世界”,加强他们的道德实践,即在实践中获取与感悟道德理论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他们道德实践,使道德知识与实践彼此促进,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相互推动和各自长进的目的。

三、功利化的德育目的

“德育的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由于片面追求外在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基本的育人价值的倾向。”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异化着德育的整体目标,使德育修身养性的功能难以发挥,反而被用作满足世俗化要求的工具。

对社会来说,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就学校而言,德育更加注重的是管好学生日常的行为,重点是关注学生行为是否符合校规校纪,专注维护良好的学校秩序。如此情况下的学校就成了加工厂,教师就好比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而学生则成了被动僵化的等待加工产品。衡量学生德育的主要指标是分数,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在校园环境下似乎他们是“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青年,而一旦离开学校、淡出老师的视线,他们动辄钱字当头,经常行为失范、举止不德。可见,如此功利性的德育目标,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以及优良德性的培育,忽略了学生内在向上精神的熏陶,而只停留于管束学生外在行为及其所考得的分数上。这种学校德育便成为了一种“机械”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学科,是每个大学生在高校读书期间的必修课,但很多人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副科,尤其是在着重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就教师而言,习惯于把德育当作一门科学文化知识来教,当成是流于形式的记忆性科目。课堂上教师只关注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考点的预测、道德行为的合理化,并不重视对思想道德问题的系统剖析,疏于道德能力的培养,尤其忽视了道德行为能力。一些教师经常让学生在教材上勾划、提醒或责令学生背诵应试——几乎将政治课作为德育教学的宗旨丧失殆尽。

就学生而言,德育的好坏,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成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关系到他们能否评奖评优、入党,关系到他们未来进入社会是否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等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加强道德知识的学习,对道德知识进行突击识记,应付考试、修足学分是他们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态度。为应付考试,考前几天死记硬背教师所讲过的那些道德知识,考后就几乎忘光了,无法真正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很显然,这种追名逐利的学习动机是外力强制而造成的消极结果,一旦达到目的,先前背诵的滚瓜烂熟的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就将从他们的记忆中迅速地毫无保留地淡去,个人的德行能力得不到丝毫提升。因而,这种德育无法真正实现道德的育人功能,德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从而出现德育课程考分高而实际道德行为能力差的双重人格怪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难以体现并有效落实。

这种发展定式带来的后果是:高职生有技能但没道德,有知识但没素养,有目标但没信仰。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拈轻怕重、频繁跳槽、个人英雄主义、得过且过等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导致相关企业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应有品德修养而不满,学校也因毕业生就业难而一筹莫展,为数众多的这类学生也因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而烦恼。

四、德育方法的陈旧性

在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少量的教学内容安排社会热点问题专题报告、国内外形势专题讲座、小型讨论外,大多数德育教师们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教师依照德育教材体系,把相关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政治规范和道德标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期待他们将这些教学内容转化为自己在思想品德上的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照本宣科,以为“传递”了多少知识,学生就应该且能够接受多少。

如此这般,中国高职院校德育常常因生硬灌输而陷入收效甚微的境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乱象,必须对相应的德育方式方法做改革与创新。这是因为:首先,这种教学不顾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真正需求与学科志趣,简单且程式化地传输与说教已有结论和规范,只注重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不强调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与行为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从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消化与接收心理出发,从而难以启发甚至是压抑了学生在道德知识方面的创造性,导致学生产生一种不愿听、不愿做的逆反心理,最终难见德育的实效。其次,现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时代已经并时刻发生着急剧变化,而且学生个体在价值观、心理发育程度及理想追求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课堂灌输、谈话等陈旧的、经常性的、模式化的德育方法已经落后,高职院校德育的重任不仅要把已有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唤醒学生良好的道德培养激情,启发他们沿着道德良知的规定进行生活和实践——促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与使命感,力争做一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建设者。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时代趋势、社会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尊重并践行德育规律,围绕学生身心发展这个中心创新德育方法。

五、德育评价的非科学性

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德育区别于其他知识技能教育的根本。也正是这一特点要求务必有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客观、科学、公正的德育评价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但部分高职院校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

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对德育的评价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考分来判定德育效果的德育课程评估,另一种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判。这两种评价形式尽管操作简单易行,但它们本身存在着弊端。其一,一份德育考试试卷就能对学生的德育状况做出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缺乏针对性。这忽略了在德育课程上考分高却道德品质不高、道德品质好的学生未必能在德育课程考试中得高分的情况。另外,对学生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道德素质的指标,则未计入德育考评范围。可见,这种评价方式不是用客观的、发展的视野评价学生,既违背了德育教育的根本宗旨,也使得教育者对学生德育的考评失真且有失公平与公正。其二,辅导员或班主任经常是一个人要面对众多学生,所以只能凭借对学生或深或浅或细或粗的印象进行德育评价,往往会掺杂许多个人的好恶和情感因素,评价的结论未必真实可靠,不能全面的体现学生的德育情况。并且评价内容模糊,学生评语一般都是从德、智、体等方面进行评价的,但更侧重智育的评价;评价语言陈旧,老话、套话被反复使用,甚至很多学生的评语是一样的。评价标准缺少科学性,不能真正做到正面教育和引导。教育者应该客观、公正地将定性和定量指标与实际相结合,尽量使德育考评指标科学化,才能激励高职院校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行为品质和行为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找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高职院校德育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对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刘爱民.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13):44-45.

[2] 郑雅萍.教育学视域下高校德育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 (17):154-155.

[3] 熊峰.高职德育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5):131-132.

[4] 刘喜要.高职院校的德育问题及问题归因[J].时代教育,2015(3):215-217.

(责任编辑:张 静)

On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of China

CAI Rui-yan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China)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Therefore, how to make use of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educate students is the key that all moral educators will be aware of.The paper states tha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unrealistic moral education goals, featureless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utility-oriented purpose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colleges;course;their own problems;mor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

G711

:A

:1674-8689(2016)04-0044-03

2016-10-13

蔡瑞艳(1972-),女,安徽淮南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人才启动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K14-07-01)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