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6高考作文看语文自我的回归

2016-03-02陈妍王翠霞

学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学业命题

□陈妍 王翠霞

从2016高考作文看语文自我的回归

□陈妍 王翠霞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在命题形式上从思辨类新材料转向漫画类材料,在价值导向上在关注任务驱动的同时转向关注语文自我。全国Ⅱ卷则从核心素养的形成渠道入手推动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我们要明确新作文命题转向的三个维度,即内省学习的过程、衡量学业的标尺和规划生涯的设计。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找寻回归语文自我的三条路径,即学生的学业认知、情感交流及其自控调节。

2016高考作文;回归;语文自我

一、自我“评估”还是战斗“檄文”

全国Ⅰ卷一直以来的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今年回归到漫画类材料作文。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图文型”作文成为新材料作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我们要善于把握漫画与历史或现实的种种联系,挖掘漫画题材的弦外之音。审题立意时,要看清这幅漫画包含的横纵两个对比轴。横向对比轴是共时性的:考了满分的孩子被亲吻,不及格的孩子被掌嘴;纵向对比轴是历时性的:考过满分的孩子下次可能失手被掌嘴,考过不及格的孩子下次可能进步被亲吻。无疑,漫画中两个孩子前后受到的不同待遇给我们的启示是批判性的,无论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还是在孩子的成长奖惩上,或是其对自身学业的评价标准上。因此,难免会有考生写成吐槽父母甚至批判父母的战斗“檄文”。想要在立意与表述上占得优势,就要把横纵轴放在一起整体思考,进行抽象而宏观的比较,从而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表述能力。

漫画整体体现出了两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获得不同分数时所受到的待遇和自我的内心感受。该题极大程度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明确指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其中蕴含了来自父母、老师、社会各个层面的行为反馈。题目的根本要旨,则着重回归到学生对自己语文“本我”的思考,和全国Ⅱ卷让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形成渠道: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个方面”做出任务驱动相照应。而“所谓语文学业自我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语文学业各方面比较稳定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具体包括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成就、语文学习情感和语文学习行为等方面。”[1]让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业生活,反思自己的学业过程,正是2016年作文新命题的设计理念和核心价值。

二、2016作文命题回归的三个维度

(一)回归学生的“自在生活”

新课标作文,一直是全国作文考试的风向标,以实际的生活案例为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贴近生活、接地气的、图文并茂的命题形式必然更容易使学生联系生活。而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习为主要活动,有研究指出,“学业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2]通过作文反思自我,不仅可以在考场上缓解考试焦虑,还能让学生享受高考过程,保持平稳和谐的考试心态,进而引导积极自主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生活其实是一个自在而意义深远的价值世界。

(二)衡量学生的“内在尺度”

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独特的世界,他们会接触各类媒体、传播网络,接触各类不同品性、生活方式的其他人,从而形成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独到看法和稳定的内在观念。外在世界不论积极与否,都会经渗透而影响到学生对学业、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态度,左右他在成长道路上的方方面面。考生的文章可以反馈出当下中学生自我衡量的“内在尺度”,通过写作呈现“学习化评估”,“将学生的自我评估‘嵌入’写作的环节中,让学习和评估充分交融,不分彼此。”[3]就教师而言,作文中呈现的信息成为今后改进课程与作文命题的依据;就学生而言,这些信息是对自身潜意识的挖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检测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下一阶段的人生方向。

(三)驱动学生的“自觉设计”

学生在处理考试成绩与语文自我的关系时,认为先前的学业自我概念影响随后的学业成绩,“因为学业自我概念具有动机性质,所以学业自我概念的改变将引起学业成绩的改变。”[4]因此,不论是学生自身还是教育者应将如何提高学业自我概念、设计学业路线作为提高学业成绩的手段,而非单纯的责罚与奖赏。作文时可根据个人能力的不同,正确地衡量自己并辩证分析。优秀者对自己的要求高,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合格者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但是依旧希望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无论你是否能够在某个行业中独占鳌头,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层次,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涯,可写对自己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展望未来。

三、找寻学生语文自我的三条回路

(一)学业认知的回路

“论文式评价法”是学业自我评价的一种,论文式测验就是提出一个主题,被试以写文章的形式作出答案。这种方法应用在学业自我评价中,学生就有思考的机会。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可以自由地把自己对学习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样,评价者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的信息,如学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学习的,最后判定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十二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很多人没有真正深入地反思过自己的语文学习。考生在面对这道作文时,要关注自身的学习生活、关注语文学科本身,思考自己的学业成绩以及周围人的评价态度,思考自我核心素养的来源。针对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家长和个人的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的现实,该题警醒家长和学生个人,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的层次、按照自己的能力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学习努力,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人。这也体现出了命题人对考生的爱护,重视对考生心态的引导。

(二)情感交流的回路

目前许多学者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许多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是向往,而是厌倦和惧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或父母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过高、过严,抱有太高的期望值,而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本身的情况,特别是他们对自己学业的要求是否与教师、父母认定的要求相同。该作文命题从内容上讲,突出“激励赏识,关爱孩子”的热点,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要求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应树立一个评定成绩与赏罚的“权威”,因为“权威型方式有利于子女追求掌握目标,有利于他们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学业成就产生促进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型方式都不利于子女掌握目标的形成,且不利于学业成就的进步。”[5]

(三)调节自控的回路

全国Ⅰ卷的漫画可以被解读为 “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从马什以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的“I/E参照模型”来分析,在外部比较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语文成绩同周围同学进行比较,55分本来可能很好,但有了身边100分的比照,55分就不会得到认可;在内部比较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前后语文成绩加以比较,61分本来不怎么样,但有了前面55分作为基础,61分就可以接受;98分相对身边61分很好,可是有了前面100分做基础,98分就不可原谅。这是一个非常缜密的评价系统,每一项评价都是在前后左右的参照系中才能做出。如果我们特别在意来自外界的好评与认可的话,就要同时满足很多参照系才行,结果可能就会丧失自我;同时,仅仅根据一个参照系,就轻易否定或肯定别人,这也未必是客观、真实的。此外,在今年全国Ⅱ卷中,同样突出了学生的学业反思与主体呈现。如果说2015年的试题指向是社会生活,关注法规与情感,今年题目的指向就是要让学生要关注自身、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学习反思。这种真正具有浓郁的语文味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实际,思考自我建构的途径。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6]因此,相对自足的理性思考、有所创新的综合过程是应对高考新作文的思维路径,“学生内隐理性思维过程一般是:思考问题—表达个人见解—比较辨析(含实证)—概括和提升。”[7]今年高考作文,不仅让考生获得了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还体验了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的过程,进而引发了对学业生涯规划的深刻思考。总之,一个推崇思想,彰显自我,回归价值的作文命题时代已经到来,那种单一再现、客观描述、立意局限的命题时代已渐行渐远,考生与生俱来的“自由”与“自主”得以呈现,规划生涯的“自测”与“自控”得以实施,调节心态的“完美”与“缺憾”得到正视。学生回归语文“本我”、 找到自身的学业价值、考虑自己“语文素养”的来源,这是开拓学生作文思维空间的应然路径,贴近了新课改实际,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作用。

[1]李磊:《中学生语文学业自我及其与语文成绩的关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页。

[2]井卫英:《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曾文婕、黄甫全:《学本评估:缘起、观点与应用》,《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6期。

[4]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学业自我概念极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

[5]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1期。

[6]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

[7]潘涌、邹成:《高考作文改革趋势与教师教学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第5期。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淮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编 张勇]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学业命题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分析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35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