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兼谈农村教师微课程推广困难的原因
2016-03-02■姜齐
■姜 齐
微课程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兼谈农村教师微课程推广困难的原因
■姜 齐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学教学随之进入“微时代”,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等。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学习迎来了新事物——微课程。微课程为当下的中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能否认的是,尽管微课程“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能够体现真正内涵的优秀作品寥寥无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业内对于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直接关系。
一、对“微课程”认识存在偏差
从现有教学实践来看,大量老师很用心地将整堂课的全部讲授内容全部呈现,从材料情景设置、启发提问到课堂小结等等,环环相扣。但总时长均在10分钟以上,有的甚至接近20分钟。从本质上讲,这并不是翻转课堂中应用的微课程,更像是精心准备的说课或者模拟讲课。出现这样的问题,其直接原因便是制作者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微课程的概念,对微课程和微课的理解存在概念混淆。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首创人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微课程具备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时间长度为60秒,二是开发目的是为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服务,三是其内在结构具有方法论指导。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通过对比,笔者认为:以上将整堂课内容完整呈现,如同说课再现,应该是“微课”,而不是“微课程”。相对内容大、问题多的微课还不能体现“微”的内涵,不能体现微课程的最初目的——强调方法的指导。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强调:每次启发一点点,积少成多,量变引发质变。从认知规律看,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滚雪球式增加信息量。
而在许多参赛或评选中,大多打着“微课程”的名义却实际要求多为“微课”,甚至是地方或校本课程。这都反映出某些主办方本身就没有搞清楚概念的区分,也都没有作出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只会让一线的老师更加迷茫。
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理念
在许多微课程作品中,老师将平时授课所用课件依次播放一遍,或有讲解,或有配乐,没有集中在一点,内容也不精致。相反,许多作品又太短,例如介绍“乃”字的书写,只说明从何起笔、走笔,时间仅仅10-13秒,没有一定整合对比,对方法的指导过于简单,内容过于单薄。且不说制作者的态度如何,这些现象反映出对微课程的设计缺乏科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目前国内对于微课程研究较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
第一,胡铁生式微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其设计理念为:以积件理念,将原课堂实录在视频上剪辑,形成基于教学的课程包,包括教案、讲授视频、习题、反思等。
第二,李玉平式微课程:“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文字在300字左右,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音乐根据内容,以轻音乐为主,画面干净简洁。学习时,大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引发思考。”其设计理念总结为,基于案例情境的认知建构。
第三,可汗式微课程的设计理念:面向知识建构的讲授过程录制,基于教师的传授设计,但是能够实现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其微课程多以数理习题的讲解案例为主。
从设计理念来看,李玉平式微课程更多抓住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小现象、小故事,思考小策略,解决小问题。可汗式微课程视频多为数理例题讲解,视频直接呈现例题,并显示解题步骤。以上两种更符合微课程“短、小、精”的特点。特别是可汗式微课程讲解了知识形成,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更有效地支持翻转课堂的生成。胡铁生式的微课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资源综合形式,比后两者要求更高。
在工作中到底如何设计开发自己的微课程?我们不妨参照创始人戴维·彭罗斯的五个步骤来操作:(1)罗列在60min的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2)写出一个10-30min的介绍和总结,它们将为你的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3)用一个麦克风和网络摄像头录制这3个元素,制作完成的节目长度必须在1-3min之间;(4)在这个课程之后,设计一个任务,使这个任务能指导学生去阅读,或者开展探索这些核心概念的活动;(5)将视频和任务上传到你的课程管理系统中,以供课堂教学使用。
笔者曾经观看过许多教学一线的微课程作品,但大多没有对核心概念的把握,导致制作者的活动设计不知所云,远远降低了微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今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纠正的根本性偏差。
三、“微课程”制作方法辨析
众多纷繁的微课程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作品讲解逻辑复杂的问题,讲解不到位、不透彻;某些知识点多以动画等播放为主,缺少适当的知识点拨、总结和方法指导;某些作品讲解空洞无物、语气平淡、没有吸引力。这样的微课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意义都不大,无法支持翻转课堂的生成。这些现象是由于在微课程制作和选题上出现问题造成的。
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点的不同,微课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课程。对于那些简单的、以介绍某个简单的核心概念的教学内容也许适合,而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也许并不适合。结合实际,建议将微课程分为几类:(1)知识点微课程,一课只讲一个知识点;(2)习题微课程,一课只讲一道题;(3)拓展微课程,相当于知识点延伸,一节微课只延伸一个知识点,并且延伸的这个知识点与同步教材是关联的。无论何类,制作中都要注意几个共同的细节。
第一,内容所需时间要短。学习内容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清楚,结构简单、容易理解,自主学习后预期的学习效果容易实现的内容,建议大胆尝试微课程;相反,比较复杂的内容其效果远远不如课堂教学。这就考验老师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实际的了解程度。
第二,内容要适合讲授。不同知识,有的适合讲授,有的适合讨论交流,有的适合启发提问。在教师独自面对镜头、缺少师生互动的条件下,我们只能选择那些适合讲授理解的学习内容。能够做出准确选题,往往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
第三,内容表述要科学和耐听。有老师形容微课程是个复读机,需要学生“听”来推进,甚至要反复看。“教师的语言成为核心关键”,如何让学生“听”你千遍万遍也不倦,讲授的语言必须有魅力,既通俗流畅又抑扬顿挫,既娓娓道来又引人深思。这就非常考验教师多年的教学基本功了。
其他方面也有一些大家容易忽视、但是很影响微课程质量的细节。黎加厚教授给予了很到位的意见: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字体和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画面要简洁,内容要高度精练,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等都要删除;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四、微课程推广在农村学校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
从本质上讲,微课程的推广能帮助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帮助农村学生课余时间的自学,提高辅导的针对性。可是现实情况是,农村学校和教师参与微课程的动力明显不足,优秀作品数量有限。
对老师而言,面对新事物,接受起来心中尚有“畏难”心结,这为翻转课堂应用微课程形成了不能忽视的阻力。另外,微课程的设计到制作需要耗费老师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各环节的准备难度不亚于一节45分钟备课的难度,在畏难的情绪下,这种付出又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还有,在制作微课程中,要使用手机、数码相机、专业摄像装备等并加以剪辑。某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熟练的老师,往往会有无从下手的窘境。这也存在不小难度。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学校安排几位素质较高、能力全面的教师首先尝试制作应用微课程,并向全校展示和推广,以点带面。学校鼓励全体老师群策群力,广泛制作微课程。虽然作品会良莠不齐,但是可以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组织教研活动,什么不知道就学习什么,什么有争议就研讨什么,尽管最终未必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总归会对教学有帮助,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微课程的应用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特别是能够正确对待网络学习的意识。农村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习惯养成的缺乏,中学生能否正确在线学习成为翻转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另外,由于农村家庭的现状,相较城区家庭全部具备电脑并能够连接网络的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为微课程的推广增加了硬件困难。
针对电脑配置问题,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白这个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按照村落给学生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家中配不上电脑的学生也能有微课学习的机会;并且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微机室,学生可以自由地进去学习,给勇于攀登的人树立梯子。针对农村孩子对电脑操作不熟悉,我校校长就引领教师们走出教室走进微机室,让学生人手一台微机模拟家庭自学情境。也许对农村家庭而言,微课程的学习真的是困难重重,但借用校长的一句话:“怕啥!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让我们的农村学生也接受、掌握并热爱这种学习方式。针对农村存在微课程推广困难的现实,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微课程的实际展示,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微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并从概念上使他们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第二,结合农村环境实际,在微课堂中融入更多的乡村文化因素,更加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视野。
第三,加大对农村一线教师的微课程培训,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恰当的考核规则,激励教师学习应用微课程的积极性。
第四,紧密家校关系,教师制定学习计划,动员家长关注、监督学生在家自学与合理使用在线学习的状况,提高学生利用在线学习的效率。
五、结语
微课程还是正在成长的新事物,对微课程的衡量标准还在研究中,我们对微课程学习和应用也在完善中。也许随着发展,以上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微课程的应用在某些地区、学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们更应多思考其积极有利的因素,要把翻转课堂应用微课程当作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专业素质的契机,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学习、主动成长,来帮助自己提升教学工作水平。我们不仅要学习什么是微课程,怎样制作微课程,还要努力往这场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涉去。正如黎加厚教授指出的:如何与原有的课程教育、教学实施体系结合,将是我们深入探索的领域。
略
淄博市张店区沣水中学,山东淄博 255022)
(责任编辑:丁德文 孙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