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小孩
——浅议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6-03-01江苏省苏州市姑胥小学校曹姸
□江苏省苏州市姑胥小学校 曹姸
愤怒的小孩
——浅议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江苏省苏州市姑胥小学校 曹姸
一、简析小学生攻击行为
小学生攻击行为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四个方面。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攻击者一方实施攻击,如打人、踢人、推搡等;言语攻击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粗口、嘲讽等;财物攻击是指争夺、霸占他人的物品或空间,如抢玩具、抢座位等;关系攻击是指通过他人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游戏排斥、造谣离间等。
二、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子不教,“家”之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驿站,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价值观、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好的教材,这种教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说一不二。相比耐心的沟通和交流,这一类型的家庭教育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永远体现的都是一个“不”,孩子的行为一旦不符合规则,父母就会“怒目相向”。说一不二的交流方式忽略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经常的拒绝和排斥会引发儿童的挫折感,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他们或者攻击父母或者攻击同伴,以便发泄心中长期积郁的不满。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不但不能抑制敌意行为,相反,加速了这些儿童的不良行为。
(2)放任自流。父母忽略对孩子的管教和交流,孩子完全处于一种“散养”模式,采取忽视的态度,当孩子偶尔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放任自流而不是加以制止,于是便助长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3)情感缺失。家庭是一个情感港湾,当这个港湾不复存在,或者整日“炮火连天”,孩子的攻击欲望会无比强烈,孩子眼中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攻击性和不友好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当发生矛盾的时候转而去攻击别人。
2.学不良,“校”之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和同伴组成了孩子最初级的社会化小环境,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和学校环境及教师、同伴有着密切的联系。
(1)评价的力量。经常挂在孩子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老师说了……”,在孩子眼中老师是完美的,无所不能,这种信任和依赖来自孩子内心对教师的敬畏心。这既是一种尊敬,还是一种”下定义“式的评价过程,老师对每个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下的每一个定义,仿佛都是“圣旨”。老师心中如果没有一座评价的天平就会给孩子贴上“好学生”、“坏学生”的标签。当教师把孩子贴上“坏学生”标签的时候,孩子就是去了获得肯定的机会,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教师的不关注、不相信中消失殆尽,最终变为自暴自弃。处于失败和困境中的孩子,内心对教师的依赖性其实任何时候不曾消失,在孩子眼中老师的一个赞许、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都能让他觉得自己存在的意义。一句鼓励和公正的评价胜过“绝望的冷漠”,孩子能在评价中修正自己的言行,明白暴力的攻击行为其实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在犯错时、迷茫时老师的评价和鼓励,如微风拂面注入的是宽容,收获的是信任。
(2)同伴的影响。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是在改变人,我们是在影响人,影响的是一种习惯,改变的是一种认识”。习惯的养成和同伴的影响密不可分,孩子通过模仿同伴行为形成自己的交友模式,潜在的比较心理会形成坚固的“影响力量”。当一个小学生通过攻击别人达到了某种目的时,其他同学看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好处”,负面的榜样效应是引发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孩子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较低,经常遭受其他小学生的嘲弄和奚落,相反会爆发出更严重的“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严重后果。激发出的报复性攻击,往往很严重,追其根源,就是同伴间一种“小霸王”式的不良同伴关系诱发了这种“以暴制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三、攻击行为的应对策略
1.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人的攻击欲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暴力性的宣泄,合理释放负面情绪是减少攻击的重要方法之一。引导小学生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在适当的条件下去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对象可以是玩具、枕头、沙袋、土等等,发泄的方法可以选择大哭、打沙袋或枕头、摔粘土等。通过这样的发泄方式,小学生的攻击性能量得到排解,从而减少真正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评价做到赏罚分明。对待孩子行为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归因方法。“树有根,错有源。”当孩子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时候,作为孩子的贴身“附身符”的家长、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及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孩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制止和批评,就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建立必要的惩罚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关键点,惩罚坚持“以理服人、以小情博大爱”的方式。这种“故意惩罚”要兼顾时间性,不能无限期或者故意为之;一段时间后对孩子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及安抚,既要让他认识到如果做错了事,也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3.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在学习之余借助有利时机使小学生体验错误的情绪调节方法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如开展情感教育课程,通过绘本阅读、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小学生了解肆意、胡乱发泄情绪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学习故事中恰当的情绪调节方法,使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更加成熟,减少攻击性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
每个“愤怒的小孩”并不是遇火就炸的火药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还在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共同表现,教师和家长要懂得尊重儿童个性的发展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不是在看着孩子成长,我们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这种成长的快乐,是我们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