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高考诗词类题型应对技巧

2016-03-01吴云戈庆华

学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诗词鉴赏高考启示

□吴云 戈庆华



新课标高考诗词类题型应对技巧

□吴云戈庆华

摘要: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陶冶思想情操的重要渠道。从功利角度讲,对提高高考成绩作用也异常重大。本文拟浅谈一下新课标高考诗词鉴赏命题特点和应对策略。主要包括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以及诗词鉴赏的教学、学生反馈及启示等。

关键词:诗词鉴赏;高考;应对策略;启示

从2016起,大部分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将使用全国卷。应对“国考”,新题型、知识综合性强、重视考实验等三大亮点将受到关注。以语文学科为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名篇名句语境补写、古代文化常识等新题型,应值得考生高度关注。从教学看,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陶冶思想情操的重要渠道,是学生接受“真善美”特别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新课标标准考察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题型;从功利角度讲,其对提高高考成绩作用也异常重大。本文拟浅谈一下大势所趋的“新课标”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特点和应对策略。

一、高考诗词鉴赏与默写命题趋势与分析

高中古诗词教学与高考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古诗名句默写和诗词鉴赏两部分。2015年“新课标”高考考了唐岑参和韩偓诗歌,并与初中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并有对“晚唐巧句”的分析,加大难度,稳中有变。考察近10年“新课标”高考诗词鉴赏,素材上看:

2006~2015魏晋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宋词 元明诗 清诗数量 1 3  4  4  0  0百分比 8.3﹪ 25.0﹪33.3﹪33.3﹪ 0  0

以诗歌高潮唐宋居多,不回避重点,而宋远多于唐,宋诗与宋词并列共2/3,占了大半江山。再往前推2年,2004年考晏几道词,2005年李华诗,还是唐宋,元明清一首没有,但也不代表以后就不出,毕竟元明清诗歌可圈可点的也较多。总的来说诗词鉴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宋诗考察较多,避开了唐诗热点,突出了一块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领域;②注重特色作家,如岑参是“边塞奇丽诗派”,韩偓是晚唐“香奁体”代表,黄庭坚是“江西诗派”代表,苏轼、陆游更是首屈一指大诗人,晏几道代表了宋词本色。

从近5年题目设置方式看:

年份 体裁 作家作品 问题设置方式2015新课标Ⅰ 唐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有什么不同?2.诗歌尾联表达什么思想情感?对全诗情感抒发有怎样作用?2015新课标Ⅱ 唐诗 韩偓《残春旅舍》1.诗歌颔联“乃晚唐巧句”,巧在哪里?2.诗歌后两联表达作者什么样感情?2014新课标Ⅰ 宋词无名氏《阮郎归》(一说作者秦观) 1.上阕景物描写作用?2.末两句表现词人什么情绪?如何表现?2014新课标Ⅱ唐诗宋诗韦庄《含山店梦觉作》郭震《宿渔家》1.韦庄诗用什么手法表现情感?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比较分析。2013 宋词 陆游 《鹊桥仙》1.上阕最后两句意思?表达什么情感?2.词结尾贺知章故事,用意?2012 宋词 晏几道《思远人》1.这首词表达什么情感?“红叶黄花秋意晚”作用?2.“红笺为无色”原因?2011 唐诗 周朴《春日秦国怀古》1.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诗如何处理情景关系?

从命题趋势统计分析看:唐宋诗作为诗歌高峰,仍然是考察重点,而宋诗的考察数量两年都出人意外的盖过了唐诗,加上宋词,数目更为客观。另外,明清不熟悉的诗人词人以后也偶有涉及,考试方式更加灵活。

二、近年全国新课标试卷命题特点解析与应对

从近十年新课标试卷和各省试卷命题看,主要考察四大方面:即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如何感悟诗歌字句中“炼字”的妙处?如何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技巧去鉴赏诗歌?

下面就此四方面拟作简要分析。

1、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人形象主要有诗中主人公形象和诗人自己形象。如2012年安徽高考考题:宋代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3.1 国家政策优势。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大量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力措施,大大推进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2016年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商务部明确指出要加强信息化发展,为我国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化提供有利条件。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人在诗歌中的动作行为、喜乐爱好和胸襟气度等方面去考量;从诗句中勾勒出其画面意境。首先要理解诗歌表层含义。红日、白雪、高山、天空,色彩鲜明而景象雄奇壮丽,既有“余霞散成绮”的绮丽,更有银山血浪突兀于前的壮伟。

其次关注诗人的所作所为,在零星的只言片语中找出诗人的动作和行为。答此类题也有一定的步骤和技巧:①概况人物形象特点,思想性格+人物身份(是什么);②结合诗句分析,切忌以译代析;③总结形象意义,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语言

即诗歌的“炼字”和“炼句”问题。诗,是最精炼的艺术。宋人尤袤说:“五言如四十个贤人(按:指五言律诗),著一字如屠沽不得。”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为了一个词的选择,不惜用掉千百吨语音的矿石。”因此,诗人们“吟成一个字,用破一生心”(方干《赠路明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炼字佳处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的“咽”“冷”。炼句佳处如唐代曹松“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第三题求对,上联曰:“闭门推出窗前月。”难住了新郎,苏轼想帮忙,便向庭中装满一缸水的大花缸投进了一个小砖片,只见水中天光云影,混淆莫辨,秦观顿然敏悟,立即对出“投石冲开水底天”。炼句需要妥贴、漂亮,更要智慧。

炼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现象,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频率相当高。而学生经常无从下手,答题少而无序。如何答题?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为例: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解答此类题目,找出诗眼后,第一步:释义,解释字词含义;第二步:通过联想、想象,把改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什么艺术效果。这样即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另外,关键还是要答出诗歌字句的妙处。

3.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特别是理趣诗,韵味独特,意义深广。如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生活就是一座一座的围城构成的,翻过山岭的喜悦,马上新的困难,新的山川又横亘眼前,我们只有征服和攀登。在此过程中去锤炼自己,超越自己,达到新的高峰。寓理于趣,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再如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到底琴声是怎么形成的?琴声的美妙离不开琴师的弹拨,也离不开琴的材质自身。好像是一种因缘际会,它们电光火石的结合造就了自然界的天籁之音。

4、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质与文,情与采的关系中,内容占据着主导作用。而艺术形式、表达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使诗歌锦上添花,文质兼美,韵味无穷。表现手法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这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重中之重。

如2010年安徽考题杜甫《岁暮》。此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除了给定的借代和用典外,还有很多,如“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中的对偶;“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中的夸张和反问;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敢爱死”是对比。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考生除了准确答出手法外,还必须有分析,否则也是零分。从考生答题来看,得分率较低。去年的《琅琊溪》为降低难度,直接告诉我们是虚实结合,以此为依据去赏析诗句。

我们学生心目中对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种类很模糊,更不要说运用了。随口而出的可能就只有借景抒情,比喻夸张等为数不多几种了。其实经典的修辞手法还有:拟人、借代、对偶、双关、对比等。表达技巧学生需要牢固掌握的还有:比兴、衬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用典抒情、情景交融等等。关键是知道经典的诗例和诗句,烂熟于心后才能学以致用。

三、诗词鉴赏的教学、学生反馈及启示

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通过若干篇有限的文本教学,使学生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任重而道远。诗词篇目选材虽然广泛,而学生受流行文化影响,很多都不太喜欢一些经典篇目,特别是屈原、杜甫等作品。所以我们老师需要创新情境,创新教学。从《中学生古诗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看,形势也不容乐观。比如,你喜欢欣赏、阅读古诗词吗?很多同学答:一般。你诵读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同学既不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学习素养,也不是感受美的熏陶,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平时你有没有诵读一些课本之外的古诗词,答“一点儿”或“根本没有”的居多。积累古诗词也是在老师提醒下才积累。

我们教师在平时古诗词教学实践中,除了正常教学实践外,一定要创新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如朗诵比赛,讲诗词故事,背诵比赛,诗配画活动以及专门的古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多背、多看、多理解,有兴趣的去学。调动学习兴趣,理解诗歌意境。提醒学生博览群书,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有些若有兴趣可以探究,陶冶情操,应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学习,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写作能力,而不应只为考试而学习,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厌恶情绪,丧生学习的兴趣。总之一句话:改变策略,提高兴趣,熟读经典,扩大阅读量,重在启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中学)

[责编华雨檀]

猜你喜欢

诗词鉴赏高考启示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