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实录
2016-03-01侯远军
□侯远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实录
□侯远军
师:同学们,大家好!作为学生,大家对课堂最为熟悉了。今天,让我们来看2500多年前的一堂课。这堂课的教师是孔子,学生是谁呢?
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师: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请看孔子对上面几位的评价。(投影)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乘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师:由,就是子路,在文中他认为自己有何才能?
生: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师:孔子说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古代以田赋地税出兵役,这里的“赋”指军政工作。第二位呢?
生:是冉有。好像可以做个百乘之家的官。
师:关键是这个“宰”怎么翻译?“宰”我们通常组什么词?
生:宰相,主宰……
师:“宰”这里就是主管的意思,孔子认为冉有适合做一个地方长官。第三位是谁?
生:公西华。
师:从孔子对他的评价看,他有何才能?
生:娴于辞令,适合做外交工作。
师:我们已经说了三位,还有一位叫曾皙,这里孔子没有评价,这个人有点与众不同,稍后我们再介绍。既然老师和学生我们都了解了,看看这堂课是怎么上的吧?文章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这堂课是围绕哪个问题展开的?
生:志。
师:很好,这堂课就可以称为“言志课”了。这堂课的流程是怎样的?
生:老师提问,学生发言,老师评价。好像跟我们今天上课差不多。
师:这堂课的大框架就是如此。先看孔子问志,孔子是怎么问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孔子一上课就这么一问,你对此有何感受?
生1:老师不摆架子。
生2:老师平易近人。
生3:老师没有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关系很民主平等。
生4:孔子课堂好像很轻松,老师循循善诱。
师:确实如此,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果然踊跃发言了。第一个发言的是谁?
生:子路。
师: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子路同学的发言?(指一生)你把子路的话读一读。
生:(读)“子路率尔而对曰……且知方也。”
师:很好。“比及三年”的“比”(bì)容易读错,他读对了。但是,仅仅读对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读得有味道。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不怎么样。
师:你们觉得子路的话应该怎么读?
生1:很着急的样子,抢着说。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很着急?
生1:“率尔”。“率尔”就是轻率急忙的样子。
生2:我觉得子路很自信。“千乘之国,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他三年就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师:这里的“因”是“接着”的意思。“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现代汉语“因”一般作“原因、缘故”讲。“因”为什么会有“接着”的意思呢?且看它的字义流变:(投影)
生:“因人之力而敝之”,在《烛之武退秦师》里学过的。
师:很好。子路认为治理一个外忧“接着”内患的国家也是轻而易举。这个“因”体现了子路的高度自信。你来读一下(指生2读)。
(生大声朗读,效果不太好)
师:难为你了,我来尝试模拟一下,大家看有没有读出草率、自信的感觉?
(师声情并茂朗诵,生鼓掌)
师:孔老师对子路同学的发言是什么态度?
生:夫子哂之。
师: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孔子认为子路具有军政管理才能,这里为何还笑他?从文中找出原话。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首先由教师设计探索的主题,提出问题,并且提供一些导语和适当的提示[5];由学生切实体验问题情境,初步确定该做什么,怎么做;网络主要提供一个资源库,方便教师展示和学生搜寻相关的资料,同时给师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供交互平台.
生:“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师:原来孔子是笑子路不谦虚。这微微一笑,其他同学发现了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后来同学发言都变得越来越谦虚了。
师:谁来读读冉有的发言?
(一生读)
师: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冉有的谦虚谨慎?
师:那孔子是如何评价的?
生:“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师:孔子是肯定冉有的管理才能的。可见冉有同学很谦虚。前面我们介绍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才能?
生:娴于辞令,有外交才能。
师:从公西华的回答中能体现出来吗?
生1:“非曰能之,愿学焉。”很谦虚,很会说话。
师:还有吗?
生2:“愿为小相焉。”都不说自己能任大相。很谦虚。
师:孔老师是如何评价的?找到相关语句,读出来。
生:(生读)“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师:由此可见公西华的个性特点了:谦虚谨慎,娴于辞令。通过几个关键字就能品味出人物的个性。课堂上还有一位同学没有发言,是谁?他在干什么?
生:曾皙,他在鼓瑟。
师:老师在上课,他弹他的瑟,等他弹完了,再叫他。怎么知道他弹完了?文中有交代吗?
生:鼓瑟希,铿尔。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课堂如何?
生:比我们现在还自由,民主。反正老师上课,我不敢弹琴。(众笑)
师:我们还是来看看曾皙之志是什么吧。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暮春者……咏而归”)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想象一下曾皙为我们描述的生活情境。
生:暮春时节,微风轻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携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带上几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到沂水里游游泳,然后再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兴尽后一路唱着歌回去。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好不好?这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生:(七嘴八舌)好。很和谐,很自由,很逍遥……
师:曾皙之志好像确实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孔老师是如何评价的呢?
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师:“与”是什么意思?
生:赞成。
师:“与”怎么会有“赞成”的意思?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且看“与”的字义流变:(投影)
“与,赐予也。”——《说文》。像一双手拿物品交给另一双手。本义就是给予,由此引申为:结交;赞许。进而再引申出现代汉语“和”的意思。
师: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和孔子的生平加以探究。
生1:曾皙想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孔子的理想一致。
生2:这好像是一种很幸福的生活,孔子就是希望人们生活幸福。
生3:我看到课后链接里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说明孔子也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师:同学们的见解很高明啊。其实,对这个问题,前人有许多不同看法,我们不必求标准答案,下面是专家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投影)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
师:我们同学的观点也和部分专家的观点相似,我们同学也很厉害啊。本文的语言简短、凝练,却能恰切的表现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精神气质。通过孔子与四位学生的谈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论语》像这样的章句还有很多。以下两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投影)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生1:我觉得第一则里的“前言戏之耳”可以看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学生可以用老师的话来反驳,也可以看出孔子师徒间的平等。
生2:老师,南子是谁?
师:我来补充一下,南子是当时的卫灵公的夫人,把持着卫国朝政。人长得漂亮,但生活作风有问题,名声不太好,孔子来到卫国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只好来见南子。
生2:我从这则看出子路很急躁,直率。其他同学没说什么,子路认为老师做了不该做的事,立马就不高兴了。而孔子作为老师,遭到学生误解,竟然对天发誓,我觉得孔子也有很生活化的一面。
师:你们分析得很好。我这里只是举了两个例子。同学们课下再摘抄5则《论语》中既能表现人物个性又能反映孔子师徒间平等和谐关系的章句,写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下课)
【点评】
我一直以为,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成功的课堂教学也一定有“教眼”。所谓“教眼”,主要就是教师在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突破口以及预设教学程序等方面的独到眼光;呈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学流程中的“亮点”。
侯远军老师这节课就是一节有“教眼”的课。他抓住“志”这个关键字,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三大环节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明确,步骤合理,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教学流程“亮点”频现。教师抓住文本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个性,重视文字训诂且时机、分寸拿捏得当,都颇堪玩味。
在这堂课中我们能看出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活动的精心安排,体现了其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和流程意识。课堂结尾处如有适度拓展或总结,可能更趋完美。
(安师大附中:唐俊)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