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
2016-03-01张玲
□张玲
《夜归鹿门歌》教案
□张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目的。
2.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3.感受孟浩然诗歌的“淡”。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
3.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赏析诗歌,注重提高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感受孟浩然诗歌的“淡”。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的题目叫什么?作者是谁?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我们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我们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感知作者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诗歌情感飘逸,语言隽永。(板书:孟浩然)
好友李白《赠孟浩然》前四句可以看出他对孟浩然的评价:风流潇洒和对生活的惬意。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请学生朗读。
四、研读课文
(一)缘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
2.哪些景是诗人的选择?
明确:山寺钟鸣、鹿门、月照、烟树、幽人
3.为什么你认为这些景是属于诗人的呢?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寄寓在景上。
(二)明情
1.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
⑴“山寺钟鸣昼已昏”:傍晚时分,依稀听到了山中寺庙悠然的钟声,这更显得山林的宁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板书:山寺钟鸣)
“渔梁渡头争渡喧”写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之景,目的是写出渡头的喧闹,反衬出山寺的幽静。宁静的环境其实写出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板书:宁静)
⑵“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联诗中什么地方要重读?(齐读)
明确:“江村”“鹿门”应重读,突出强调,世人回家,而诗人也是回家,一个是回世俗之家,一个是回隐居之家,世俗之家是热闹的,隐居之家是幽寂的,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这一对比表明诗人对世事的释然之情。(板书:鹿门幽寂释然)
请学生朗读,“江村”语调应上扬,“鹿门”声音略低。
齐读上面四句,争取背诵。
⑶赏析“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ppt展示月夜图片,营造意境)(板书:月照烟树)
“开烟树”中的“开”如何理解?
明确:烟雾笼罩,树木朦胧,转眼间,月光朗照,树影清晰,化静为动。与其说烟雾笼罩的山林转瞬之间赫然清晰,倒不如说是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超然物外。(板书:超然)
诗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如果缺了景语诗就乏味了。欣赏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⑷行文至此,作者流露出一种喜悦与洒脱之情。那么“岩扉松径长寂寥”一句中的“寂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寂静,无人居住,无奈。
⑸“惟有幽人自来去”中的“自来去”表示什么意思呢?
明确:逍遥自在(板书:幽人自在)
⑹前面有无奈,后面又逍遥自在,好像有点矛盾,如何去体会作者这里矛盾的心情?穿插孟浩然的故事。(讨论)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与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明确:无奈是归隐的选择,自在是选择后的释怀。求仕与归隐是古代知识分子一种普遍的矛盾心境。“士”者任官为“仕”,岂有原本就不求上进之“士”?得意之时,入世为官,兼济天下;失意之时,出世归隐,独善其身。归隐既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理想追求。
可贵的是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强烈的碰撞之时,诗人不妄自菲薄,也不急功近利,而是选择了让自己内心宁静、释然、超然的隐逸之路。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板书:隐逸)
(三)赏味
人们常说“诗言志”,在面对人生失意时,李白会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会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辛弃疾会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的孟浩然会用何种方式来说呢?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本诗中的“淡”(提示学生可以从语言、内容等方面着手)。
明确:本诗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语言浅近自然,不追求辞藻的华美,而是力求极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
“亦”:也。别人回家,我也回家,从中丝毫感觉不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真可谓“大味必淡,大音必稀”。
如果说诗中能让我们稍微感觉诗人的一点点情感起伏的话,大概也就是“惟”。“惟”:只有,仅仅,显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流露出内心的不平之气。
五、总结升华
孟浩然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与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从离开长安到去世,他对隐居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找到了精神的家园,那就是放弃功名的诱惑,在隐居家园中保持人格的纯洁,保持自己的真性情。(板书:精神的家园)
真正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心灵的落寞;真正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苦难,而是心灵的困惑。修养心灵,修养人生,宁静优美的人生,往往要从心开始。
六、布置作业
从下面这首诗中体味孟浩然诗歌的“淡”。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留别王维》
【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责编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