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农行普惠金融发展
2016-03-01□邱波
□邱 波
浅谈县域农行普惠金融发展
□邱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县域客户的金融需求也随之变化。商业银行如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运用移动互联网等创新手段,锁定县域个人客户,形成零售业务发展的差异化优势,成为银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传统农业、工商业向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转型,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渐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日新月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市普惠金融呈现出主体多元、发展快速的特点,但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滞后,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县域农行发展普惠金融意义重大
县域农行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发展普惠金融对巩固县域主导型银行地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是可以通过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建立强大客户基础。普惠金融服务范围广泛,惠及所有居民最广大群体;地域范围广,服务于城市、偏远乡镇和农村,渗透各行各业的客户。普惠金融业务种类繁多,不仅包括银行金融服务,还涵盖基金、社保等非银行金融服务。农业银行通过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建立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基础。二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营业网点二次转型,促使网点由交易服务型向营销服务型的转变,有助于推动员工素养、业务水平、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巩固县域农行优势,突破发展瓶颈。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域和广大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行重新占领农村高地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要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县域农村市场,因地制宜从长远发展创新上考量,发挥县域金融业的引领作用,突破自身发展瓶颈。
二、县域农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突出问题
(一)县域金融机构发展多元化,业界竞争日趋激烈。
1.县域金融业竞争主体多元,农商银行等异军突起。随着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县域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工、中、建、农行在县域网点、人员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在乡镇,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型银行异军突起,遍布大小乡镇,对县域农行业务发展形成全面冲击。部分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存贷规模超过当地四大国有银行总和。
2.伴随利率市场化改革,客户营销与维护难度加大。经济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存贷利差收窄,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跨区域跨行业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营销维护客户难度不断加大。
3.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快速成长,冲击传统金融业。快捷支付已经渗透到超市、酒店、购物中心、娱乐场所、乡镇小商铺等众多领域,水电费缴纳在支付宝、微信上可以分分钟搞定。传统金融业的发展面临支付结算瓶颈和严峻挑战,靠粗放规模扩张盈利的时代不复存在。
(二)县域农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层行发展普惠金融意识不强,加之发展普惠金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较长周期才能见效,业绩短期内不能有效凸显,干部员工参与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不高。
2.基层员工年龄和知识结构优化迫在眉睫。受各种因素制约,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县域农行青年人才没有得到有效补充,虽然近年补充了部分大学生,但老龄化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员工进出、晋升渠道不畅,未建立有效进退机制和良好的职业规划。很多基层员工业务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全面。改善员工知识和年龄结构,成为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
3.网点转型不到位,劳务组合有待改善。网点转型过程中发展参差不齐,部分只实现了硬件设备转型,而软环境转型不到位,人员服务营销水平不高。服务社区、三农的客户经理不足,劳务分工组合有待优化。
4.部分金融产品出现水土不服,没有紧跟客户需求。现有金融产品针对性不强,业务流程繁杂。对农村和县域金融服务与城市差别不大,难以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如:某乡镇大型超市原使用他行POS机,经客户经理努力营销,成功为其申办农行POS机。客户却发现农行POS机不是每笔刷卡实时到账,而是每天多笔交易集中结算一次到账,客户难以核对每笔交易是否刷卡成功,对交易金额是否全部到账存在疑虑,产品未能紧跟客户需求。
5.存贷业务发展不均衡,农户贷款出现两难问题。县域及乡镇农行,往往较注重存款业务,存在一定风险的贷款等资产业务发展缓慢,存款多而贷款少的现象较普遍。以农户贷款为例,由于存在一定风险且手续繁琐门槛较高,客户经理营销时存在一定畏难心理。经常出现真正需要贷款的客户不符合条件贷不到款,而符合条件的客户又不需要贷款现象。
6.一些管理制度阻碍了基层普惠金融的发展。农行体制优势表现在统一规范性强,而灵活性、个性化不足,难以满足县域多样化金融需求。很多县级农行除农户小额贷款和低风险信贷业务外,基本无其他审批权限,业务流程有待优化。各项制度从客户角度考虑不够,制约服务效率,影响客户满意度。
7.部分考核制度不合理,创新活力内生动力不足。县域农行的考核指标多而杂,且忽略地区差异。能上不能下的干部管理体制没有根本改观,一些考核流于形式,导致干部员工缺乏激情,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不足。
三、探索县域农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和措施
(一)明确县域农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
县域农行普惠金融发展目标为:将农行发展成为县域普惠金融的主导型便民金融机构。将网点优势和电子银行有机融合,建设广覆盖、多元化、全天候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除了满足政府、大中型企事业、富裕阶层等优势群体需求外,注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残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让农行便捷的服务走进广大农村、社区和居民家庭,成为他们生活必须的便民金融机构。
(二)努力实现基层农行网点的四个转型。
1.加快服务网点转型。根据各网点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方向:设人工柜台网点、设超级柜台的金融便利店、24小时自助设备便利店、或便民服务点。针对空白乡镇社区,新增各类金融便利店,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使网点服务走近、依靠、方便群众,把最便民的文明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提高农行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便利度,提高客户忠诚度。
2.增强全员惠民服务意识。农行发展普惠金融不仅仅是履行社会责任、赢得社会美誉,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全行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惠民服务意识,认真践行“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提升全行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3.因地制宜创新产品。要深入调研、论证和研发新的产品和金融服务,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紧跟客户需求。努力实现金融服务产品的转型提升,使创新研发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成为新常态。
4.推进服务方式转型,变被动等客上门为主动上门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现真正的需求,把合适的客户请进来提供合适的服务,使客户享受满意的普惠金融服务。
(三)加强业务品种和渠道建设,夯实县域客户基础。
1.健全业务种类。县域广泛的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样的,除信贷、存取款、转账、投资理财等自身业务,新农保、水电费代缴等代理业务必不可少。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健全电子机具功能,结合客户需求健全服务种类,更好地服务和普惠于广大群众。
2.健全服务渠道,推动金融服务多元化便民化。一是推进物理网点服务便民化。加快人工网点、金融便利店和24小时自助设备区和社区乡村金融服务点建设。利用超级柜台,加快乡镇和空白区域金融服务点建设。硬件上升级改造,软件上提升优质文明服务,健全便民服务功能。二是电子渠道功能服务健全化。大力发展网银、掌银,完善支付结算功能。加快电子机具营销,提高社区、商场和农村覆盖广度和深度,健全服务功能。加快惠农通工程建设,使转账电话村村通、POS机商户通、存取款机器网点通。
3.全面提升员工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培训、轮岗交流、岗位资格考试、业务技能比赛等学习形式,业务指导与员工自学相结合,相互促进提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优化网点劳务分工,弹性排班,使全体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4.践行“三进三入”活动,靠前服务。即:进镇进村进社区,入企入厂入农户,主动靠前服务,了解客户需求。服务前做好宣传调研,售后做好维护,全程做好客户服务。机关部门做好指导、后台服务、监督和考核工作。
5.把客户关系维护放在农行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农行信誉、产品、服务优势,走进、依靠、了解、服务和维系客户。拓展优质客户同时,保障维护弱势群体的客户基础。
(四)探索发展四个创新,因地制宜耕耘美好城乡。
1.探索服务方式创新,寻求多方合作实现多赢。如:举办创业大赛,引入政府媒体参与,为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和品牌推广;举办金融讲座普及金融知识,宣传农行产品服务,寻求合作契机;举办企业家协会,共谋发展。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建立与政府、企业、乡镇社区、合作社、生产经营户、种养殖户长期的合作关系;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方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实现多赢。
2.探索服务渠道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移动金融。结合当地经济特色,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潮流,抓住“互联网+三农”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借鉴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经验,创新与电商合作发展渠道。互联网和移动金融产品创新研发有机融合,探索低成本惠及县域广大农村的新渠道,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3.立足产品创新可持续,因地制宜深入细分市场。对目标客户群深入调研细分,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持续跟进优化,进行可持续创新。对基层农行产品创新予以一定授权,鼓励因地制宜创新,满足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可持续创新,不仅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持续的产品支撑,而且可建立牢固的客户群体,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4.寻求服务对象创新,县城农村两个市场双轮驱动。目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不均衡,城市金融服务供给过剩,而县域金融服务对象拓展不足。县域农行要围绕县城和农村两个市场双轮驱动,把握新型城镇化、特色经济、高新技术、新型服务业、创新型小微企业以及“三农”产业等方向,针对特色群体实施灵活拓展策略,实现服务对象营销拓展的精准定位,持续扩充创新服务对象,提升客户覆盖广度和深度。
(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普惠金融发展新常态。
一是完善员工培养机制。激励员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健全考核机制。因地制宜,因岗而异,健全考核机制,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奖罚并重。三是优化业务管理机制。根据实践中反馈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优化业务流程,简化操作手续,提升效率。四是测算控制成本机制。发展普惠金融并非不顾成本,要进行成本测算,成本过高的产品适时退出。五是新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将之纳入日常管理发展,形成新常态。
(六)全面做好风险管理,为普惠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控制设计风险,减少创新产品设计缺陷。二是优化业务流程,控制风险的源头。三是控制操作风险,形成规章严格规范操作。四是退出风险较大产品,总结评估。五是动态监管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风险管理、财会运营、安全保卫等部门齐抓共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普惠金融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业务种类繁多,风险相对较高。金融服务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的同时,可能也形成新的风险。为此,应全面增强风险管理,为普惠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徐州睢宁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