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历史教学更给力
2016-03-01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昌利海南师范大学史振卿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昌利□海南师范大学 史振卿
信息技术让历史教学更给力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昌利
□海南师范大学史振卿
【摘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走向。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历史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一位现代教师的必备能力。本文中,笔者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例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四大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整合反思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那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有不可重复性。历史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越远,离学生的现实越远,学生越难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制作、观赏、利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方便,影视作品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其在刻画历史人物、叙述历史事件上的优势要远远高于教材文字的描写或教师语言的讲述。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截取需要的视频,精心裁剪编辑,让学生通过观赏视频,更好地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通过试听手段既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又使学生习得相应的历史知识,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产生学习历史、探寻历史的浓厚兴趣。
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下载电影《鸦片战争》,截取其中“虎门销烟”等关键片段,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然后在教学中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欣赏完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这样不仅通过电影片段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还能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情境再现中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和认识,有效地达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等重点知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置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我们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激发持久的内驱力,让学习成为不断获得愉悦体验的充实的成长过程。
二、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中国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学习,还是海南本地乡土历史的学习,教师都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中的规定选取合适的课题,组织学生围绕课题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证据、做出评价和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逐步习得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前,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孙中山先生的人生历程、辛亥革命与拯救中国、三民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孙中山与共产国际的合作、孙中山的诗词和语录、与孙中山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图书述评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上网搜集和整理资料,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分小组展示和回报,并以此为基础编印了《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的小册子。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孙中山形象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也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刻。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把孙中山作为一个基点,让学生由此生发去探究,就把晚清、民国、新中国的历史串联起来了,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资料,来认识孙中山,探究与其相关的史实,再生发到整个近代史。这样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是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的。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手段和方式,逐渐在我国教育界热起来,翻转课堂其实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微课、慕课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来助推课堂教学。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信息技术将对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带来全新的转变。
三、有利于变抽象为具体,在教学中有效突破难点并突出重点
教学的有效与否,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指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并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之所以难是因为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或深奥,就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来说,学习和理解起来困难。教学重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是关键的、中心的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又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能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但是相比信息技术手段,就显得逊色许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事物应尽量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事物应尽量放在听官的跟前。”而信息技术手段就具有这样的优势,除了传统的录音、录像、投影等设备和手段,现代的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演示教学资源,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止为动画,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综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突破难点,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七年级上册《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课,其重点和难点都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而政治方面的措施“推恩令”又最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让学生理解难点呢?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原来诸侯王的封地用一个填充好颜色的正方形来表示,而现在汉武帝要求各位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他们的子弟,建立诸侯国。笔者则把代表诸侯王封地的正方形分成好多块小的正方形,表示分给诸侯王子弟的封地,而诸侯王原来的封地则所剩无几。学生此时则一目了然,非常容易得出结论“诸侯王的领土变小了”,进而可以再次得出结论:“原来诸侯王的势力因为汉武帝推恩令的采取势力变得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了,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四、有利于实施人文教育,彰显初中历史的课程特性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人文性是其课程特性之一。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其后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建议中,则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搜集秦陵兵马俑的图片,举办主题展览”;“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搜集古代名家书法,欣赏书法艺术”;“欣赏戏剧、曲艺表演艺术”;“观看《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观看《大决战》等影片,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组织观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深刻内涵”;“查找国庆阅兵的资料,看中国军事装备的进步”;“通过图片展示,从历史视角欣赏近代名画,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观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树立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信念”;“通过查阅报纸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等等。
要有效落实上述教学活动建议,自然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虽然教材上也有相关的图片,但囿于纸质媒体的限制,难以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会收到更好的观赏效果。同时,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文学艺术作品的典范,无论是绘画、书法、诗歌、雕塑,还是戏剧、戏曲、音乐、电影,都是对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熏陶,都是对学生心灵和精神最好的滋养。历史——这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也因为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而散发越来越迷人的光芒。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殊非易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乏有教师为了用技术而喧宾夺主,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儿地加进去,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没有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的老师不切实际地把备课的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了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课件表面上是精美了,但历史课的学科特性却没有了。有的教师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相关网络中自由浏览而不进行引导和监控,认为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就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老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忽视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等传统的资源和身边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是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加以避免的。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让初中历史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提高教学效率;用得不好,则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偏离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和未来,相信随着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越来越科学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教学效益越来越给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为“助飞工程”:“海师附中高中历史学科教育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和“海师附中高中历史学科有效性教学研究”的前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