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2016-03-01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综合性语文课程

薛 辉(特级教师)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内涵

在探讨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大家往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审视,因而对其性质的把握也就存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只有对各种观点进行剖析与探讨,才能清晰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1.作为学习形态。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形态,这更多的是从“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名词的结构得出的推断,是关键词“学习”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定位。

2.作为学习方式。广义的综合性学习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不仅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结合体,而且有其相对统一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如强调学科课程知识间的融合,强调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以及社区生活的沟通,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语文学科具体化的学习方式,其实践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在语文学科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得到积极的倡导,而不是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相割裂的语文课程内容;二是有利于教师逐步摆脱学习内容的束缚,构建具有一定本质意义的学习方式形态,强化语文课程意识,灵活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三是有利于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更完善地、综合地把握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但是,我们又不能仅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看作是一种学科具体化的学习方式,不能窄化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3.作为课程形态。既然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内容并列提出,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和其他四个方面一样,是下属于语文课程的重要模块。从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描述来看,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部分都作了相应的说明,有着明确的学习规划,并且各种版本教材对综合性学习也有具体的内容安排。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跳出“学习方式”的认识局限,上升到“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下属于语文课程的、尚未独立的课程形态”来认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说明教师拥有该课程的开发权利,可以自主决定该课程的品质与运行机制;可以自主开发与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实现语文课程内部的综合、外部的联系,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学科具体化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下属于语文课程的、尚未独立的课程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界定为: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乃至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综合性可以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途径等多个层面来考察。

1.学习目标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总体目标是,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体的学段目标中要求注重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举,作为阶段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虽然,它与上述四个方面不在一个层面上,但这样的安排无疑也透露了这样一种要求:综合性学习应注意与上述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整合。如口述观察、调查所得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浏览的基础上处理、运用资料,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用写建议书、办手抄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方式表达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则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同时包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要重视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学习内容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需要的主题为呈现内容,不受阅读、写作等知识体系的限制,灵活而综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还可以结合语文阅读、写作等学习确定相关内容,甚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确立综合性学习内容,其内容可由校园向家庭、社区、自然、社会延伸拓展。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有助于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主题,都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例如,“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这一专题,可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建筑艺术、服饰文化、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民族音乐、舞蹈、地方戏曲等。

3.学习方式及途径的综合。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既要有接受学习,又要有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独立学习,又有集体合作学习;既有以查阅资料为标志的借助书报、网络等媒体的学习,又有以观察、调查为标志的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走进现实世界进行调查访问,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的世界,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学习途径上,不分课内、课外,涵盖学校、家庭、社区乃至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实践性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从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描述来看,无论是“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中问题”,还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无论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是“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都强调学生参与和实践,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大量运用“观察 ”“ 搜 集 ”“ 查 找 ”“ 策 划 ”“ 运用 ”“ 调 查 ”“ 组 织 ”“ 参 加 ”“ 尝试”“解决”“获取”等行为性很强的术语,就是为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很强的实践行为。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实现语文的社会性功能。

1.重参与,重应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个别学生参与。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合作伙伴的个性,学会交流与合作,彼此之间要尊重、理解以及宽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接受别人的意见。在人人参与、共同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社会发展等若干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2.重过程、重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把“过程”也纳入其目标体系,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不仅关注“达成度”,而且重视关注过程。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参加到语文实践中去。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学习的乐趣与体验,形成一定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开放性

1.学习时空全方位开放。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封闭的学习向开放的学习转变,由静态的学习向动态的学习转变。学习时空向家庭、社会和自然开放,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自然,体验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记录典型事件,学习先进人物,探究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言,丰富情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2.学习内容的开放。生活的领域有多宽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广。学习内容除了文本,更应包括多元信息——书面信息、影视信息、网络信息、社会新闻、多彩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等等。缤纷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

3.学习过程的开放。一是教师由包到放。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深入地探究,真切地体验。教师在学习中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组织,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和创新。二是学校由封闭到开放。学校不但要鼓励语文教师开放课堂教学,而且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把社会变成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4.学习结果的开放。一是综合性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诗歌、小品表演等等。二是综合性学习得出的结论要具多样性,既可以形成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定的空白。

(四)自主性

统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全程: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彰显了它的自主性。

1.自主选择内容。综合性学习内容是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出发的,其内容必须是丰富多样性的,要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2.自主选择活动方式。由于每个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能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诗歌、小品表演等等,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能优势。

3.自主表达结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构建。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统一,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所得,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统一结论。因此,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结论。

(五)语文性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过分追求综合性、实践性,而迷失了语文学科自身最基本的特性——语文性,甚至有人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课等同起来。虽然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倡淡化学科界线,但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有着自身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仍然归属于语文课程,仍然是学科课程综合化发展的需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生活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目的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语文课程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