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生活之源,提升言语实践之效

2016-03-01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汤艳梅

新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言语语文课程

□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汤艳梅

开启生活之源,提升言语实践之效

□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汤艳梅

现代教育倡导教学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基于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特质,语文教学应开启生活之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落实言语实践指导,将实践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在生动而丰富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提升教学的实效,促进语文能力培养,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经验 生活情境 言语实践

现代教育呼唤儿童立场,倡导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建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开启生活之源。在生动而丰富的听说读写言语实践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

一、趣:调动生活经验,激发言语实践兴趣

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地枯燥讲解,机械练习,或者脱离学生实际过度煽情,自我陶醉,都会导致学生言语实践的低效甚至无效。“小语姓小”,所指不应只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所处阶段的基础性,更应从语文学习的主体——小学生角度出发,立足其年龄特点,遵循其认知发展规律,满足其学习需要。

1.唤起生活回忆,激发情感共鸣。生本教育理念启示我们,教学要基于学生,教师必须首先备好学生这一头。对于将要学习的课文,教师应了解学生是否有过相关的生活经历,这种经历能否对课文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教学《赶海》第3自然段,“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可着力激活学生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导想象练说:沙滩上的人们还可能在干什么?大海无私的馈赠,不会让赶海的人们空手而归,捞海带、拾海星、捡海螺……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说的过程中激发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调动曾经的生活感受,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2.联系生活实际,化解学习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学习内容无法同已有的知识产生意义上的关联,在理解和记忆上就会形成困难。反之,如果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关联,将化难为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如低年级学生在识字阶段,可以联系班里小朋友、家里亲人的名字来识记,可以联系自己生活中看到的电视节目的片名、广告语、商店名来识记,容量大,反复多,趣味性强。在认识各省份的简称时,也可以借助当下随迁子女多的资源来帮助记忆,如:我来自安徽省,我们省的简称是徽,就是“安徽”的“徽”字。由此拓展,还可以简单介绍这个省份的名胜古迹、特产之类,印象深刻,有情有趣,便于记忆。

3.丰富生活体验,自主学习建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注重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如何让孩子们到校园里、生活中去观赏广玉兰,看一看花瓣的色彩,摸一摸花瓣的质感和叶片背后的短柔毛,这种真切的感受,更能焕发学生学习的活力:运用生活经验,自主学习建构新知,引导他们重点感悟文本的语言特色,看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开发学生的经验世界,让知识与之发生意义的关联,促进自主建构,定能有效提升学生言语实践的兴趣。

二、实:创设生活化情境,落实言语实践指导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成尚荣先生指出:“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小学语文课堂的核心是对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言语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化抽象为形象,品味语言之妙。儿童受年龄特点制约,抽象思维尚欠佳,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更要联系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广玉兰》一课中用“荡漾”来形容花香,这可以说是一种通感,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你知道这个词和什么有关吗?学生回答“和水有关”。“什么是荡漾,你能用手势来表示吗?课文中用‘荡漾’来形容广玉兰的花香,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花香?”层层深入,凭借生活中见到的水面上波纹一波一波荡漾开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广玉兰花香的清幽之美。

“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如此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将之与要学习的新知识建立可感知的联系,使新知识变得可以触摸,容易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语言运用之妙,学会品读之法。

2.化平面为立体,打开抒情视角。语文学习需要品悟,品悟是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和领悟,是深入开展言语实践、增强语感和提高言语鉴赏力的重要学习方法。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品悟,能加深情感体验,将思维引向丰富和深刻。如教学《军神》一课,可抓住“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这一句引导学生还原生活化的场景,在对话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军神”的内涵所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可以借助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将学生带入生活化的情境中,打开思维的空间,这一酸中有悔恨有自责,有激动有幸福,有决心有懂事……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经受心灵的洗礼。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对言语的内化与生成。

3.取生活之素材,提高语用能力。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来自真实的生活,而教材中的“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更需要与生活紧密相连。特级教师祝禧认为,可以把生活、社会的各种现象引入语文课程,提供真实生活中面临的价值观选择的两难情境,让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如六年级的“学会辩论”,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学生辩论赛的实况,了解辩论的各个环节和要求。再收集生活中有价值的话题,如:看电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由一辩作立论陈述,然后依次展开辩论,最后进行自由辩论。这样的辩论素材来源于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生活再现的亲切感。通过模拟辩论赛的生活化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具体感知什么是辩论,并初步掌握辩论的要领。

三、活:植根生活土壤,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丰富言语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1.开发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为源头。丰富生活,拓展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大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观察实物,有些写景状物类的课文,可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记录观察的所得所感,以鲜明的形象、印象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二是经验采访,有些学生尚不具备的生活经验,可以间接从生活中相关人物的身上获得,通过调查采访,丰富知识储备;三是收集资料,查找相关课文内容的资料链接,拓宽学习视野,架起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四是拓展阅读,补充同一文体的作品迁移读,补充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联系读,补充与课文同主题的作品比较读等,展开多元对话,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感悟。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站在儿童的立场,“儿童文化课程”把主题综合活动课程作为其组织形式,通过特定的主题联系广泛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也可以主题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主题的选择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及时令节日等。如学了“二十四节气歌”,以二十四个节气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特点,在生活中有怎样的习俗,积累描写这些节气的故事、谚语、诗词,动手画一画这些节气,做一些和这些节气相关的手工作品等,以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言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广”,开启生活之源,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生命活水。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构,落实有效指导,使言语实践扎根现实生活土壤,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言语语文课程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