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2016-03-01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李俊雅
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李俊雅
面向全体,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李俊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同一个班级,同一位教师,同一版教材,但不同的学生却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造成这种局面往往与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师、教材、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令其潜能得以全面发挥已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其层次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和综合性较强的,文本不同、特点就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自然不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兴趣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谈骨气》教学目标:1.汲取文中的几个词语及解释;2.找出本文的论点和论据;3.析论证的方法和作用;4.认识“我们中国人之有骨气”的意义。在学习中,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这其中的目标1是个基础的认知目标,也是本文的最低目标,这个问题是为班里的学困生准备的,他们会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的形式解决字词的问题。目标2是个浅显的能力目标,它就是为程度一般的学生而准备的。而目标3、4为能力、情感目标,把它们交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去带动大家进行学习、分析和讨论,在一个小小的学习小组中,就因教学目标的不同,分工的不同,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古诗词,笔者课前十分钟会交给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前期,笔者以点名的形式要求学生上讲台进行背诵或默写,简易的古诗词我都一一交给了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为事先进行了课前准备,古诗词又很简短,他们完成得很不错,此时的表扬就成了救命及时雨。下一轮的古诗词背诵和默写他们就主动上来进行了,第三轮开始时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比赛着背诵默写了,这个过程就是从一种被动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的成功奥秘不就是教学目标层次性的设立吗?他们在浅显的学习目标中寻找到了学习兴趣,无形中激发了他们潜在的“我要学”的欲望,其学习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了。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发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述,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有一组材料:据说美国学生在课堂上为了装懂去问;中国的学生是装懂不问。某科研机构曾对北京10所学校的1200名中学生作问卷调查:敢于课后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21.59%,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12.5%。课改后情况确有好转,但局面并不乐观。学生不敢提问主要是受到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所束缚,其次是教师的观念不以学生会问为要点不加引导是个问题。
不问,或许没问题,或许没读懂,或许不知从哪问起,或许认为没必要问,或许不敢问等。而老师课堂中不给学生问的机会,不是因为老师不知道学生有问题,而是没有意识到让学生提问题的意义。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问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有所收获。
怎么让学生既“懂得发问”又“学会问”呢?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1.有组织的自读,学生每人交上3个问题;2.教师依据文本的意义,筛选及排序问题;3.按照排序问题,教师预备教学目标;4.课前发回问题,让原提问者当堂发问;5.课堂中再就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6.问题解决完后进行检测反馈,达成有效教学。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如此重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学习的主体性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了。
三、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的评价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师德的彰显,学生道德美德的培养,通过教学中的评语就可窥一斑。如何给予学生的行为作合理性评价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呢?或许以下的两个来自《读者》中的事例会给我们一些思考。
例1:某海归夫妇从小培养女儿独立、创新的性格与习惯,孩子在中学时期就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她和同学发起一个关注、资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还争取到联合国的资金支持,申请项目时所有手续与表格填写,都由她一人用英语操作完成,,她从小的理想是去联合国做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她的理想学府是北大。然而,北大以文化课分数不足拒她于门外,女孩含泪留学去了。
例2:某一男生,学习成绩不好,体育成绩较差,后来因性格的问题还自卑到有自闭的倾向。父母把他带去了英国读中学。有一天他的体育老师对他说:“你之所以体育成绩不好,是因为你的腿不协调,但你的上肢非常灵活。你可以扬长避短地去打马球怎么样?”从此他与马球结下了不解之缘,马球让他找到了自信,成绩也随着自信日益进步,后来他还被牛津大学录取了。
以上的两个事例更多的是从中反思了我们的教学评价行为。为什么我们的评价不能真正地做到多元化呢?我们教育者都明白”分数不等于一切的道理”,但冥冥之中我们却处处为了分数而努力。所以说评价的合理性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动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