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概述
2016-03-01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25
张 姣(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5)
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概述
张 姣
(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5)
摘 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其研究的范围不够广泛,主要集中表现为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以及对大学生群体的作用研究等领域,其内容有待于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的问题和展望三个方面来对团体心理辅导做以概述。
关键词:高校 团体辅导 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团体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不管团体大小、结构及活动如何,所有称为团体的都需要建立在其成员彼此互动的基础上。哈默斯指出,所谓团体就是指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间,以使每个人不需要通过他人,能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沟通。肖认为,团体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彼此互动并相互影响。[1]
在心理辅导领域中,团体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具体可以从四方面来理解:团体是一种有序的组织;团体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团体成员之间具有互动性;团体具有整体感。[2]
2.团体辅导的概念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者团体心理谘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织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者共同的心理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心理辅导的一个组成部分,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作为途径,从引导团体成员通过平等沟通交流,认识自我潜力,从而改变行为动机的过程。
从上面的不同说法中可以看出,团体辅导是相对于个体辅导而言的,专业辅导人员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给组织团体提供帮助,经过不断的互动,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改善沟通,增强适应,排除困扰,促进心身健康发展。[3]
二、国外团体辅导的发展
团体辅导,起源于欧美,始于20世纪初,普及和发展于第二世界大战以后。[4]
1905 年波士顿的内科医生普拉特观察到结核病人由于疾病引发羞、丧失信心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他首次到病人家中探访,将25位患者组成团体,进行“情绪的再教育和说服”,开创了团体辅导的历史。
1947年,在勒温的指导下建立了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对个体进行人际关系的敏感性训练,这一实验室的建立在团体心理治疗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团体辅导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纷纷确立,并出现了各种学术流派。如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被称为继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之后的第三势力。二是团体辅导的实践不但在美国,而且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70年代,团体辅导被广泛应用到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的矫治,以及普通青少年心理疾病预防等问题之中。80年代以来,团体辅导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功能有了较多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报告。九十年代开始,发展性团体辅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今,团体辅导被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
除了欧美以外,日本的发展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60年代末期,美国留学生群体将会心团体介绍到了日本。70年代,日本的团体辅导开始活跃起来,尤其是在日本的很多大学里,各种形式的团体辅导活动非常活跃。在日本,团体辅导已经成为大学心理活动最为重要的一环。
三、国内团体辅导的发展
相比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台湾与香港地区,内地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咨询倍受重视。回顾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团体心理咨询导入期、团体心理咨询的探索期、团体心理咨询专业化发展的进展期、团体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期四个阶段。
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我国大陆地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991年6月,在全国第一期大学心理咨询员培训班上,日本心理学教授松原达哉介绍并带领学员学习和体验团体理论与操作技巧。之后在医疗卫生和学校教育领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因为团体辅导有着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心理治疗上取得的明显效果,逐渐应用到全国的教育、研究以及治疗机构中。
四、我国高校团体辅导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将团体辅导引入我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的相关研究日趋增多。从高校团体辅导的研究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也是团体辅导发挥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这个方向上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汪伟和谢玉兰重点研究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地方高校的应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为高校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
2.团体辅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
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运用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来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陈洁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研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新模式,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不断探索有效的实施方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有益平台。申建朝以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为出发点研究了团体辅导的影响,通过团体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其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黄学超将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引入到就业指导课当中,对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改善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团体辅导引入我国后,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作用,应用团体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动,起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增强了班级同学的适应性,提高了同学们的心理素质,也使得班级管理更具科学化和人性化。钟志农研究设计了“结构式班级团体辅
导”,所谓结构式班级团体辅导,一般表现为以问题为中心,有清晰的目标,有明确的主题,内容的设计紧扣辅导主题,过程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式班级团体辅导的目标设计清晰明确,有助于班级集体凝聚力的形成。[6]
4.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作用研究
大学生特殊群体应该得到社会和学校更多的帮助。他们中有贫困生群体、学业困难群体、网络依赖群体、恋爱群体等等,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这些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最具代表的是樊富氓教授和何瑾等人对贫困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自信心等方面的团体辅导研究。安洁利用团体辅导对后进生群体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倪士光和伍新春共同研究了认知行为互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学业困难群体的改善研究注入了新的方法;张晓玲等人还针对大学生恋爱群体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大学生性与恋爱心理困扰的团体辅导方法与效,研究表明了对有恋爱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五、高校团体辅导中出现的问题
1.从研究对象来说,团体辅导对象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教师、班主任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很少涉及;
2.从研究领域来说,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理论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研究成果多,而在想象力、应对方式、家庭亲密程度、自我探索以及生存与发展方面则明显欠缺。
3.从研究工具来说,有的未使用科学的研究工具,而使用者也以 SCL—90、SAS、SDS、IAS 为主,这些量表多从国外引进,应该考虑对我国的研究对象是否缺乏针对性;
4.从团体心理辅导者来说,主要表现在团体心理咨询师专业训练不足。
六、展望
1.我国团体心理辅导本土化进程将会加快;
2.团体辅导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3.团体辅导相关研究会广泛、细化;
4.团体辅导者专业素质和技能会提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I.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黄惠惠.团体辅导工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2005,6(20)
[4]汪伟,谢玉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地方高校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08,16(8)
[5]陈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3)
[6]何瑾,樊富氓.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
作者简介:
张姣,女,硕士研究生,助教,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生活生涯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