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数学 走近生活 数学课堂有效学习初探
2016-07-04延吉市进学小学校吉林延吉133000
季 辉(延吉市进学小学校 吉林延吉 133000)
走近数学 走近生活 数学课堂有效学习初探
季 辉
(延吉市进学小学校 吉林延吉 133000)
怎样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能有效的学习?成了每一个教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怎样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为有效的的教学效果呢?在这里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活动
1.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地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 出示三道算式:
2.引导学生讨论:①看到这三道算式你想到已学过的什么知识?不计算说说这三道算式的商是什么关系?②用分数表示这三道算式的商,观察三个分数,再用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白纸折出这三个分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师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调动了他们探索发现新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二、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
三、开展全方位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交往中发展数学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要善待学生的错,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思考后,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于是,我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的结果。认为“对”的小组代表,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自信地说:“你们看,这不正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而认为“错”的小组代表也不甘示弱,马上站起来反驳。为驳倒对方,他特意拿出两个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在台上拼给同学看,并且非常得意地说:“大家看,这拼成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种争辩不正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吗!
在班级实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改进课堂交往活动,拓展学习活动空间,开展课堂交流和辩论,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行数学交流,加强数学体验。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由发言,充分表达每个人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模式是:①合作探索,独立思考;②组内交流,统一思考成果;③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迪;④开展讨论和辨析,加深理解;⑤总结回顾,构建认知结构。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要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只有让我们的课堂见解深刻、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只有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目的,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让我们的课堂从有效教学逐步走向优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