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绿色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2016-03-01

学术交流 2016年3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低碳经济

邹 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01)



实现绿色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邹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确立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也是引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绿色发展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发展观,绿色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实现人的生活富裕,另一方面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高增长之后,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绿色发展无疑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而低碳经济又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应该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具体说来,主要是创新低碳技术、构建相应的法律政策体系、推行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关键词]绿色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经济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地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我国之所以把绿色作为规划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是为了解决我国过去发展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也是为了形成我国未来可持续增长的一种新局面。因此,绿色发展不仅对我国提出了新挑战,而且也给我国提供了新机会。为什么要提倡绿色经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论研究不能不面对的课题。

一、绿色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综述

为什么要提倡绿色经济?这是伴随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其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无疑为增加人们的福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了其生产方式一定会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不断地向大自然掠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随着人类积累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它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化。20世纪70年代,一个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提出了一个令当时许多人震惊的结果。20世纪60年正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在这样的时刻,罗马俱乐部的专家们却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念,其后果是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而在这种矛盾关系中,人类绝不能无条件地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如果不顾及自然的承受力,那么一定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人类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导致了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人类社会面临严重困境,也使人类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增长方式并建立起稳定的生态和经济发展条件,甚至实现零增长。[3]这是较早地关注人类绿色发展或倡导绿色经济的研究成果。之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因此形成的研究报告和撰写的论文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过,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一课题并没有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便是人们无法在绿色经济中找到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或者绿色经济与经济增长依然是一个矛盾,而罗马俱乐部倡导的零增长又不是人们愿意选择的道路。对于这样一个难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也越来越感到它的紧迫性。

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这个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粗放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受到国家的重视,为此也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199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意味着我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就意识到我们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实践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要探索一条与资源环境和谐的发展道路,也就是绿色发展的道路。当然,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国同样面临着许多难题。学者们的关注多集中在理念、技术、制度、政策等方面。如有的学者提出,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树立人与自然交互的新理念,要实现由物到人的重心转移与归位,既要重视竞争环境中理性人单纯的资源优化配置行为模式,更需要关注人与自然间交互影响的策略行为,处理好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交互适应、互激共进关系,为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4]也有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国情,把加快低碳经济建设同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5]还有人认为,绿色经济是由一个由市场机制、计划机制、生态以及道德机制等多重机制集中组合而成的多重综合体。因此,要发展绿色经济,需要逐渐构建绿色企业制度、推进绿色金融制度。[6]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它属于人类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一个是保护生态环境,另一个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要二者兼顾,需在工艺设计和新产品开发上有重大突破;要抓紧研究新能源、新材料开发中的瓶颈问题;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尤其是资源再生行业;要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要在税收政策上,对低碳绿色经济的企业采取有差别的税率;要寻找经济低碳绿色化过程中的新的商业机会;要妥善解决就业问题;要在企业文化中加上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低碳绿色化的内容;要重视消费文明建设。[7]当然,如果愿意还可以将这个清单进一步拉长,但我想从历史的角度,就我国坚持绿色发展以及采取低碳经济之路展开分析。

二、绿色发展:中国现代经济演进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也开启一个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新的历程。基于中国经济的现实,我们走过的是一条从粗放增长到向集约增长转换的道路,而向集约增长转换又聚焦到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经历了近百年内忧外患煎熬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中国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同时,经济上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困难。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经济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现代工业的比重很低。这意味着新中国的主要经济任务是迅速推进工业化。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会面临许多的难题,选择怎样的道路来推进工业化自然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这可以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实际上就是在自然演进中逐步完成的。然而,对于落后国家的工业化来说,如此的演进过程变得不经济了,利用已有条件推进工业化是这些国家最合理的选择。从中国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把内外两个条件利用好。

新中国发展工业化的内部条件比较薄弱,我们有的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外部条件也不甚优越,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只能选择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选择虽然可以获得苏联的援助,但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相隔绝,又无法从发达国家获得先进的工业化技术。这种内外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工业化只能采取一种粗放增长的方式,即充分发挥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优势,再加上苏联的援助,来开辟工业化的道路。1956年,我们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又模仿苏联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集中、单一的决策,以及国民经济计划化和计划的指令性,使得我们工业化以一种更加强化的集中方式推进。最典型的表现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了实现钢产量目标,掀起了全面炼钢运动,结果在浪费了大量资源的情况下,炼出的多是废钢。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的经济增长得到了最有效的贯彻,大量的资源被耗费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增加值。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越来越困难。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粗放增长不能说没有取得任何成绩,但这种成绩的低效率代价主要体现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被大量浪费,我们优美的环境受到严重侵蚀。尽管如此,我们规划的工业化目标依然没有实现。改革开放后,我们调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把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工业化进程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资源配置趋于高效;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的对外经济关系使得大量新技术被引入。因此,中国经济实现了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双提高,这也正是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直接原因。然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仍然没有摆脱粗放的特征。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水平还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增长的需求结构以投资拉动为主。如此结构下的经济增长自然是粗放的,或者说也只有通过这样粗放的方式才能够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给中国带来诸多显著的变化,在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上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上个几个大的台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是以付出巨大的资源耗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工业比重较大,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据统计,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50种的产量为世界第一。这虽然可以说明我国的生产能力在世界占有突出的地位,但这样的生产能力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排放大量污染物。甚至形成这样的局面,中国向世界市场贡献了大量的产品,这使得许多国家可以消费我国相对廉价的产品,但耗费了我们的资源,并把大量的生产废弃物排放到我们的环境中。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发展方式成为当下中国无法回避甚至刻不容缓的课题。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也开启了一个新的进程,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信息技术走向成熟并推动了一轮新的产业革命,借此科技和产业革命,世界经济迎来的一个新的增长高潮,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标志着这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包含的能量将要耗竭。金融危机后的经济长期疲软要求一次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来恢复。新科技革命将如何孕育?这是摆在世界所有国家面前的一个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又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奥巴马作为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宣布了美国引领下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着力点将是绿色技术和绿色经济。而从目前人类遇到的最大挑战来看,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一个更加宏大的命题。它不仅关乎人类的未来,而且也包含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如何开发这一增长空间,这对于所有国家都有一定的机会。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具备了迎接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能力,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做?

中国在应对新的世界形势,规划新的未来时,已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所要完成的使命。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的一个最大亮点便是提出新的发展阶段要遵从的五个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把绿色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这标志着中国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绿色发展既是中国在经历了6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演进到的一个阶段,也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新选择。顺应这种趋势,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努力寻求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出路

绿色发展的核心在于重新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中,人类一直都是抱着向自然索取的态度,通过不断地开发自然来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产品。人类社会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因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演进中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只能匍匐于自然之下生存。在这种环境下,征服自然便成为人类生存的希望。正是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因此,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也相应地成为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一种基本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人类通过不断积累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取得了对自然优势,也就是人类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环境。但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引起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命运。这时,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开启人类新未来的出发点。转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向和谐,这是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或主要的途径便是发展低碳经济,因为低碳经济是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低碳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能源消耗的经济,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认识低碳经济的一个关节点是,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绝不是要退回到自然经济的状态下,而是要在减少对化石能源消耗和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这确是一个难题,但它不仅是一个挑战,也蕴藏着机会。以人类拥有的智慧是可以找到发展这种低碳经济的对策的。

中国是一个石化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因为中国富藏煤炭,因此煤炭一直在能源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国煤炭的使用量占到整个能源使用量的70%以上。这直接成就了中国第一碳排放国的地位。200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34.2亿吨,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57.37亿吨,美国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处于第二位。到了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到65.33亿吨,几近增加了1倍,美国的二氧化碳总量为58.32亿吨,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8]如此的形势决定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性更为迫切。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发展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在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难题。因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需要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前提下,找到创新性的途径。

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发展还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必须是在能够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为此,要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行动。

第一,树立低碳理念,调整发展战略。这是一个我们正在实施的行动,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加上生态文明建设。这意味着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有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战略部署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克服了人们认识上的障碍,转而可以进行战略性的部署。从长远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最终要使其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提升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争取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不仅要在国际的低碳技术创新中有更多中国产权,而且也要推动国际性的低碳技术合作,因为,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合作共赢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国都不能封闭起来发展自己的低碳经济。

第二,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低碳发展。作为一项国家行动,制度建设无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在发展低碳经济还不能成为一个自觉行动时,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对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必要而有效的。健全法律制度是做好低碳经济工作的有效保障。我国已有不少用于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不仅我们的宪法中有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规定,而且我们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此外,我们还针对一系列污染源制定了限制或鼓励的法律,如《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这些法律的制定,有利于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随着控制气候变化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越来越迫切,加大法律制度的环境规制成为一个世界性新课题。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为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控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如英国在2008年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这使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为立法目标的国家。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致力于新能源复兴计划,为此制定了更多的能源和环境的法律,如《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清洁能源法案》等。我国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2002年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法》,2009年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在我国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理念,进一步需要加大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加系统和严格的法律将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保障。

第三,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低碳创新。实现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技术创新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如果能够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颠覆性的进步,那么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我国在创新低碳基础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的进步非常快。在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的开发方面,我国的一些技术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如核电,我国在第三代核电技术方面已有较大突破,并进入可以进行商业开发的阶段,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也发展迅速。不过,低碳技术创新还只是一个开端,更先进、更系统化的低碳技术开发还需要重大突破。因为,要使低碳技术成就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必须使低碳技术产生更大的扩散效应,并形成新的巨大的增长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更加系统的技术创新。我国在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许多优势,不仅有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巨大需求,而且国家对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持,此外,资金、人才、政策也都有一些优势。现在需要我们做的主要是建立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把全社会的各个主体调动起来,就可能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第四,加强政策支持,助力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与过去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只发挥市场的作用是难以推动这种技术进步取得其应有的成就。因此,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实现低碳技术创新和发展低碳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政府在支持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时又不能过多介入,正确的选择便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发展。在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中,可以使用的并对低碳技术创新起支持作用的政策有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在产业政策上,要将发展低碳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构建相应的配套产业体系。在财政政策上,要在税收、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进行正向的支持,同时还要通过征收碳税、资源环境税进行负向的促进。在金融政策上,要发展碳金融,并提供低碳技术创新的各种金融支持。此外,政府要在已经形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气氛中引导向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倾斜。

总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之后,进一步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低碳经济不仅是绿色发展之路,而且也是开拓新增长空间之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如果我国能够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走在前面,那么就能够继续保持大国的地位并最终成为一个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

[3][美]梅多斯D,等.增长的极限[M].李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5-236.

[4]周蓉,等.绿色经济与低碳转型[J].经济研究,2014,(11):102-110.

[5]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35-39.

[6]石翊龙.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J].时代金融,2015,(9):44-47.

[7]厉以宁.对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九点看法[J].理论学习,2014,(11):56-58.

[8]乔榛.低碳经济下的中国工业结构调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69.

〔责任编辑:冯胜利〕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110-05

[作者简介]邹浩(196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竞争力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2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低碳经济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