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3-01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责任感家庭大学生

代 艳

(昆明医科大学 人文学院, 昆明 650500)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现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自我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较多,综合各方看法,主要有以下表现: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偏差、公民意识淡薄;[1]崇尚追求个人理想、价值观树立不正确、时代主题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2]生命意识弱化、诚信意识薄弱、公德意识淡化、法律意识缺乏、集体精神匮乏;[3]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利己性,集体认同观念淡化[4]……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国家责任意识

社会整体利益淡化。一项关于对90后大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的调查结果中,“57.2%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家庭美满和事业有成,23%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有钱有权、有房有车,只有19%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关于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调查结果统计中,52.1%的90后大学生回答,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美好生活,26.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仅18.1%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振兴。”[5]

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淡化。“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部分大学生不愿到欠发达地方去,不愿将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只想着个人利益实现,贪图安逸。

此外,不关心甚至鄙夷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文化风俗,而对情人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和相关习俗却趋之若鹜。

(二)集体责任感淡薄

部分大学生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应有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更谈不上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不少大学生漠视集体活动,参加活动要与个人利益挂钩,有利益的一定不让,反之,被安排到也不愿去。当面对有关个人利益和荣誉的问题时,表现出极强的功利心,甚至采用毁谤竞争对手,造假个人信息等手段。

(三)家庭责任意识匮乏

家庭责任的核心是一种爱的责任,是父母和子女相互的关爱。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在家庭中成为受保护的重点对象,家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父母投入了较多的注意力在子女身上,过度的关注让大学生们习惯了被保护的生活,只享受来自家庭的关爱和经济支持,而不愿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感恩意识缺失、家庭的责任观念淡薄。

(四)自我意识感不强

进入大学后,不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教学方式都与之前的学习不一样。大学提倡的是一种自主学习,需要大学生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应有的目标,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60分万岁”是不少大学生信奉的天条。有的学生只顾眼前,对未来没有明确的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缺失人生信仰和远大目标,缺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应有的蓬勃朝气,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抛之脑后。

(五)生命责任感淡薄

大学生自杀现象频发。2014年3月7日,厦门南洋学院一名17岁女生从女生宿舍楼7楼坠亡,调查发现该女生轻生的原因是舍友抢了她的男朋友。2014年4月16日,广东中山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该生自杀前留有遗书,说明了他选择自杀的原因是,在父母期望、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下压得喘不过气,于是走上了不归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曾说“自杀必须列为不道德的行为”,这是因为自杀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对自身所肩负责任的逃避,还给家庭和亲朋好友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归因

(一)自身因素

自我意识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方面。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开始于个体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知,根源于个人社会角色的正确解读。自我意识偏差导致个体只注重本身的自然属性,忽略了社会性,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总是注重自我的视角,而忽视他人或客观情况。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有责任、有担当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文化氛围、家庭生活习俗、家庭对外交往方式以及家长的个人爱好等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孩子只“奉献”不图“回报”,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和照顾,只想着孩子如何成才,淡化甚至忘记了对孩子的成长、成人教育。

(三)学校因素

学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教育中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过分诉诸“灌输”,缺乏情感性。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理论政策等教育内容为中心,以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教学过程也往往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极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作为一种主观自觉意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可能自发形成,首先必须经过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外化,再由大学生自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四)社会因素

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飞速前进,但是,在欣欣向荣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良现象。新兴媒体蕴含的巨大能量对社会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新兴媒体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开放媒体中,负面报道的传播会更快,影响会更大,且一些匿名的不当报道却难以追究责任。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同时还是当今高校道德教育的首要环节。”[6]“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的人,培养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7]

(一)以确立自身社会责任主体地位为核心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形成并践行了这一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主体是个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更离不开个人的生活实践和主观修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从全面准确的认识自我到积极有效的控制自我,从而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以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为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时期不同阶段所处的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是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培养机制。

家庭是基础。家庭是大学生接受责任感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托尔斯泰认为:“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面,父母要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给子女树立起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形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给子女选择的自由,要给子女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机会,不能只是一味的让子女“接受”父母的付出,比如从家务劳动开始,逐步增强其责任意识与能力。“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父母要让子女知道艰辛,要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学校是关键。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明确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内容、方法和原则。

社会是重要影响因素。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架起了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桥梁。社会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优势,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二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道德楷模,倡导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精神的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三要谴责负面现象,批判不负责任的言行。

(三)以社会实践为动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完善人格、奉献社会。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这就要求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克服自己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它需要全民努力奋斗,而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义重大,需要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合力,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1]杜丹.从高校德育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1-3.

[2]黄伟,刘芳芳,邹佳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5-107.

[3]赖锦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1(3):87-91.

[4]曾汉君.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7):21-22.

[5]李会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4:4.

[6]张帆,张丝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7-90.

[7]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手段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66-67.

[8]中共中央文选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1.

[9]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责任感家庭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恋练有词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